- 年份
- 2024(6591)
- 2023(9444)
- 2022(7715)
- 2021(7426)
- 2020(6082)
- 2019(14298)
- 2018(13620)
- 2017(27034)
- 2016(14249)
- 2015(15725)
- 2014(15252)
- 2013(15857)
- 2012(14933)
- 2011(13544)
- 2010(13496)
- 2009(12746)
- 2008(12458)
- 2007(11184)
- 2006(10094)
- 2005(9175)
- 学科
- 济(70855)
- 经济(70783)
- 农(48242)
- 业(44491)
- 农业(32565)
- 管理(30508)
- 方法(27652)
- 数学(25848)
- 数学方法(25693)
- 中国(21193)
- 企(20231)
- 企业(20231)
- 业经(16679)
- 财(15176)
- 贸(15156)
- 贸易(15145)
- 易(14914)
- 地方(14612)
- 制(14169)
- 发(11731)
- 收入(11489)
- 银(11330)
- 银行(11320)
- 融(10991)
- 金融(10990)
- 行(10905)
- 学(10904)
- 农业经济(10426)
- 体(10359)
- 环境(9983)
- 机构
- 学院(205140)
- 大学(203626)
- 济(104119)
- 经济(102661)
- 管理(77255)
- 研究(76408)
- 理学(67082)
- 理学院(66407)
- 管理学(65589)
- 管理学院(65215)
- 中国(64274)
- 农(53167)
- 财(44050)
- 京(42010)
- 科学(41809)
- 农业(40378)
- 所(38010)
- 中心(36295)
- 财经(35165)
- 研究所(34445)
- 经济学(34261)
- 业大(34060)
- 经(32501)
- 经济学院(31250)
- 江(29654)
- 北京(26644)
- 财经大学(25958)
- 院(25946)
- 范(25309)
- 师范(25128)
- 基金
- 项目(137052)
- 科学(109873)
- 基金(104190)
- 研究(103190)
- 家(90815)
- 国家(90005)
- 科学基金(76596)
- 社会(71567)
- 社会科(67686)
- 社会科学(67672)
- 基金项目(54355)
- 省(50118)
- 自然(45214)
- 教育(44686)
- 自然科(44216)
- 自然科学(44208)
- 自然科学基金(43476)
- 资助(42183)
- 划(41871)
- 编号(40083)
- 部(33383)
- 成果(32082)
- 国家社会(31965)
- 发(31580)
- 农(31051)
- 重点(30577)
- 中国(29161)
- 教育部(28712)
- 创(28065)
- 人文(27772)
- 期刊
- 济(116069)
- 经济(116069)
- 研究(65996)
- 农(58035)
- 中国(41950)
- 农业(39039)
- 学报(30844)
- 财(30822)
- 科学(30298)
- 融(29467)
- 金融(29467)
- 大学(25096)
- 学学(24134)
- 管理(23426)
- 业经(22956)
- 业(18557)
- 经济研究(18330)
- 财经(17679)
- 问题(17228)
- 世界(15607)
- 经(15315)
- 农村(14984)
- 村(14984)
- 教育(14558)
- 技术(14203)
- 农业经济(14086)
- 贸(13112)
- 经济问题(11949)
- 国际(11445)
- 版(11162)
共检索到3158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华 王定祥 温涛
本文运用分位数回归(QR)和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IVQR)方法,对比分析了我国2010年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农户信贷、财政支出等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民的减贫增收效果。结果显示,农户信贷对非贫困县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相反,贫困县的农户信贷却并没能成为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显著资源要素,且随着分位数条件分布的不断提高,其影响系数服从明显的倒"U''形分布。财政支出仅仅对非贫困县的中高收入和最高收入组的农民增收有积极影响,但对其他收入层次及贫困县农民增收效应均显著为负;农村资本形成对非贫困县最低、中低收入组以及贫困县(最高收入组除外)农民增收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关键词:
农户信贷 财政支出 贫困 农民收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温涛 朱炯 王小华
农贷资金进入乡村需要寻求内部化节约交易成本的主体与其对接,这一角色通常由乡村精英担任。而在"去组织化"的制度安排中,精英行为越发偏离整体利益,农贷资金呈现出被精英占有的"精英俘获"机制。本文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和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方法,利用全国10省区的调查问卷数据,分层比较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农贷市场的"精英俘获"机制。结果发现: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农贷市场的"精英俘获"机制差异明显。贫困县农贷市场尚不存在明显的"精英俘获"机制;但"精英俘获"机制泛滥于非贫困县农贷市场,使得农贷市场结构扭曲、功能错位、目标偏离。亟待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破解现有农贷资金配置固化的格局,保障农贷资金公平地惠及农户,助...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雪 何广文
中国县域特别是贫困县域现存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能否发挥深化普惠金融服务的作用,这既是事关银行主导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向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普惠金融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利用2010~2017年1927个县(市、旗)的银行网点分布数据,考察2006年确立的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所带来的贫困县和非贫困县银行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分层检验贫困县和非贫困县银行业竞争对深化普惠金融服务的影响,探讨不同类型银行作用的差异。研究发现:银行在县域的战略布局已由收缩转为扩张,但贫困县的银行网点数量仍明显少于非贫困县;县域银行业竞争显著促进了普惠金融服务深化,但这种促进效应在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的贫困县较弱;根植于贫困县本土的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两类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能显著促进普惠金融服务深化,而国有五大商业银行促进普惠金融服务深化的效应在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均不显著。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郗曼 付文林 范燕丽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脱贫攻坚战的"保障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贫困县的财政依赖,这是否会对地区减贫增收效应产生影响?本文基于2013—2018年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识别贫困县财政依赖对地区减贫增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县委书记贫困经历是否影响贫困县财政依赖与地区减贫增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国家级贫困县对于上级政府财政扶贫资金的依赖程度越高,对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产生的抑制作用越大;(2)国家级贫困县财政依赖程度不同、所属区域不同,以及是否处于少数民族省区,均会导致贫困县财政依赖对地区减贫增收的影响存在异质性;(3)当国家级贫困县县委书记具有贫困经历,其所管辖地区的财政依赖所造成的降低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会得到有效改善,该调节效应主要通过工业发展、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三个渠道起作用。本文不仅从财政依赖的视角拓展了国家级贫困县减贫增收效应的研究,而且对于调整优化扶贫政策、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龙龙
"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首先弥补金融精准扶贫这一关键"短板"。部分地方虽然没有国定和省定贫困县,但仍有部分群众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一些偏远乡村的贫困问题还比较严重,金融助推脱贫攻坚面临政策工具运用受限和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
金融扶贫 精准扶贫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龙龙
"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首先弥补金融精准扶贫这一关键"短板"。部分地方虽然没有国定和省定贫困县,但仍有部分群众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一些偏远乡村的贫困问题还比较严重,金融助推脱贫攻坚面临政策工具运用受限和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等问题,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晓河 方松海 赵苹
脱贫减贫效果是检验精准扶贫脱贫系列政策的试金石。为近距离观察现有脱贫减贫政策效果,本文采用横向对比分析法,选取A贫困县贫困户和B非贫困县贫困户为观察样本,对两类地区贫困户现状、家庭"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及贫困户家庭收支情况进行了比对,发现脱贫减贫政策下,相比B县贫困户,A县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落后,"愁吃也愁穿"者犹存,住房安全缺乏保障者超半数,看病支出和人情支出更高。总体来看,两类地区1/3的贫困户生活消费中均负有外债,吃饭消费与人情消费位居前列。究其原因,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是贫困主因。解决穷人的困境,任何阶段皆非易事,扶贫脱贫依然在路上,下一步应摒弃"富裕社会"的幻觉,重点针对"甄别不准""脱而未退""纸上扶贫"等突出问题,矫正和改进扶贫工作。
关键词:
脱贫减贫 贫困户 政策效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仝德 罗圳英 冯长春
设定国家级贫困县是我国近40年来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评估现行扶贫政策的脱贫减贫效应及区域差异性并剖析原因,可对我国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缩小城乡差距提供理论和政策参考。文章利用OLS和GWR模型,在综合考虑县域空间资源禀赋、社会和经济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下,分析国家级贫困县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增长作用及其空间差异性和原因。结果表明:设立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政策,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作用,但影响力存在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从我国西北向东南递减、在部分中部偏东南地区出现抑制作用的圈层结构;土地资源禀赋、社会基础、经济发展基础对县域经济增长也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其成因可由县域间发展阶段差异而导致的主导生产要素不同、市场调控与政策干预力度差异等解释。为有效解决新时期精准扶贫稳定支持、缩小城乡差距,政策制定应兼顾地方经济基础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实施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行动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瑞华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胜泽
广西新一轮扶贫开发(2011~2020)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广西全区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广西全区平均水平,逐步缩小发展差距。该目标决定了今后10年两大扶贫任务:一是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二是显著缩小相对贫困。前者需要从收入层面进行考量,以届时全国统一划定的贫困线为参照标准;后者必须从人的基本生存和生产条件角度予以比较。无论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秀芬 张平
各地区的资源条件差别明显,同样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减贫的效应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该文认为要消除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与减贫的非均衡性,不应只依靠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由于农村贫困人口从事第一产业在短期内仍然具有比较优势,所以还应当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改善作为减贫的主要思路。以甘肃省贫困县(区)为例,从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农村家庭综合收益的变化趋势和小山口村的减贫实践3个视角,对于农业综合资源优化的减贫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
农业资源优化 减贫 非均衡性 甘肃省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蒋鸣和 徐坚成 王红
引言 0.1 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在农村贫困地区。绝对贫困的教育特征是“无学可上”和“有学不能上”。“无学可上”是指当地政府还未能提供保证全体适龄儿童入学的基本办学条件,“有学不能上”是特指贫困农户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子女辍学。这两个特征均涉及到贫困地区的教育财政和初等教育成本问题,十分有必要对此作出量化的分析,从而为政府采取政策干预措施提供信息支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宋瑛 朱美 张驰
实践证明,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收入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黔、渝2个省市623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QR)分析模型从收入增长和差距缩小双重视角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促农增收减贫绩效。结果表明,无论是贫困县,还是非贫困县,农户入社行为决策都能显著促进农户收入增长。但是相较于非贫困县,贫困县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收入增长的正向影响更大,使得合作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与非贫困县农户的收入差距。因此,加快贫困地区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培育,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鼓励、支持并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这对于有效发挥合作社的促农增收减贫效应十分必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舒 王貂 杨汝岱
本文基于农业农村部农村固定观察点1986—2011年微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国家级贫困县设立的减贫效果及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对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政策使贫困地区的贫困率平均下降了11个百分点;同时,扶贫政策存在显著的正外部性,能改善国家级贫困县内部收入分配情况。从静态角度看,扶贫政策缩小了国家级贫困县内部收入差距,贫困县内部基尼系数平均降低了4.2%,尤其是缩小了国家级贫困县低收入家庭与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下降幅度高达15.1%;从动态角度看,扶贫政策增加了国家级贫困县低收入家庭向上流动的机会,长远上有利于贫困家庭跳出"贫困陷阱"。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促进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鼓励外出务工是扶贫政策起作用的重要途径。
[期刊] 改革
[作者]
佟大建 应瑞瑶
扶贫政策的实施能否减贫及其减贫效应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利用2005~2016年县级面板数据,基于2012年贫困县名单调整的准自然试验,通过实证分析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率的影响,分析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及其可持续性,研究发现: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负向影响,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下降8.2%;随着退出贫困县时间的延长,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负向影响逐渐增大;政府支出降低和工业化进程减缓是退出贫困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产生负向影响的重要原因;退出贫困县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下降1.6%。扶贫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减贫,但应注重其减贫效应的可持续性,在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扶贫政策的实施仍有其必要性。
关键词:
扶贫政策 减贫效应 可持续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