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78)
2023(10918)
2022(9275)
2021(8918)
2020(7603)
2019(17856)
2018(17288)
2017(33153)
2016(17999)
2015(20590)
2014(20273)
2013(20493)
2012(19305)
2011(17670)
2010(17774)
2009(16632)
2008(16665)
2007(15270)
2006(13433)
2005(12031)
作者
(52585)
(44715)
(44385)
(42394)
(27835)
(21449)
(20146)
(17487)
(16720)
(15737)
(15358)
(14781)
(14017)
(13906)
(13859)
(13744)
(13619)
(12922)
(12850)
(12548)
(11175)
(11084)
(10881)
(10141)
(10117)
(10075)
(9840)
(9750)
(9145)
(9104)
学科
(82502)
经济(82423)
(52963)
(49327)
管理(40594)
方法(35082)
农业(32992)
数学(32042)
数学方法(31811)
(29047)
企业(29047)
中国(23884)
业经(19602)
(17494)
(17468)
贸易(17460)
(17094)
(16005)
(15206)
地方(15193)
(12834)
(12360)
银行(12323)
(11894)
收入(11552)
(11494)
金融(11491)
(11327)
环境(11157)
(10891)
机构
学院(265514)
大学(264098)
(119872)
经济(117786)
管理(97953)
研究(96411)
理学(84707)
理学院(83732)
管理学(82442)
管理学院(81955)
中国(74970)
(65915)
科学(57870)
(55447)
农业(51024)
(50326)
(49821)
业大(45638)
研究所(45430)
中心(44612)
财经(40297)
(39252)
经济学(37940)
(36854)
北京(34937)
(34798)
师范(34502)
经济学院(34481)
(32704)
农业大学(31660)
基金
项目(175010)
科学(137305)
研究(129293)
基金(128019)
(111946)
国家(110945)
科学基金(93309)
社会(84183)
社会科(79433)
社会科学(79406)
基金项目(67676)
(67287)
教育(58155)
自然(57435)
(56422)
自然科(56080)
自然科学(56061)
自然科学基金(55129)
编号(52633)
资助(51794)
成果(43159)
(40667)
重点(39583)
(39521)
(36506)
(35936)
国家社会(35887)
课题(35686)
教育部(34322)
创新(33724)
期刊
(135165)
经济(135165)
研究(78010)
(68685)
中国(53743)
农业(46664)
学报(44669)
科学(41034)
(36730)
大学(34200)
学学(32521)
管理(29681)
(27100)
金融(27100)
业经(26317)
教育(25035)
(22972)
经济研究(20817)
技术(20727)
财经(20038)
问题(19680)
(17366)
世界(16807)
(15393)
(15199)
农村(14784)
(14784)
农业经济(14440)
技术经济(13810)
经济问题(13530)
共检索到3969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璠  
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架构决定了中国农村的政治生态现象:一是农民与市民相比政治权利缺失,没有权利和机会为自己争取利益;二是农民政治素质低下、政治参与意识淡薄,形成了"等、靠、要"的政治态度,没有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意识;三是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去代表农民争取和保护自己的权益,使得农民在政治上"失语",政治上的"失语"则又导致经济利益的受损。因此,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不仅要从经济的角度入手,也要从政治的角度考量。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云虹   刘津铭  
该文基于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经济条件、自我发展、生活保障三个维度构建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运用空间统计工具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逐年改善,贫困发生率逐步降低;生活保障维度指标对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而经济条件与自我发展维度指标的贡献度趋于上升。2)东中西三大区域、各类城市群、各级城市的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整体呈现改善趋势;东部地区、国家级城市群、规模大的城市减缓幅度较大。3)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分布呈现一定的空间依赖性,低-低集聚型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部与西部地区。4)农民工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等个性特征与流入地财政支出、医疗服务供给、信息化建设等外部因素均影响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农民工自身教育水平和流入地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能有效发挥减贫效应,而且该效应还呈现一定的空间溢出特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光  
中国农民贫困的制度性障碍是他们付出的许多劳动没有价值补偿,长期造成农民无偿地为国家工业化做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民工人的劳动价值即使有补偿,其标准也是极其低廉的。这使我们意识到,我国9亿农民的劳动价值既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又受到政治制度和国家政策的制约。新时期的农民最大悲哀就在于,他们长年劳动却始终摆脱不掉贫困的厄运。因此必须重新确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理论指导地位,赋予农民享有平等就业和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并享有获得合法劳动报酬和国民待遇的一切权利。这是《宪法》和《劳动法》赋予每一个公民平等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亦民  赵佳荣  刘纯阳  
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已成社会各界的共识。本文在构建贫困地区新型农民培养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利用5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贫困地区的新型农民培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贫困地区新型农民的培养水平还比较低,贫困地区农民参与新型农民培养的行为受到农户个体特征、农业生产资源特征、经济环境特征以及社会环境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马树才  刘兆博  
本文运用现代消费理论和经济计量模型,对中国转型期的农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当前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因素主要来自包括自然、市场和制度在内的不确定性、对当期收入的过度敏感性,以及农民消费行为所表现出的生命周期特征三个方面,上述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实际上反映出了我国农村市场化进程的滞后。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必须积极推动以市场化为核心的农村制度改革。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王敏  梁利  
本文运用适用预期的消费函数模型,对中国农民的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动呈现出对收入变动的过度敏感,并且农民存在消费习惯,收入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本文又做了进一步研究,发现受灾面积,农业支出对收入的影响不大,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是造成收入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万军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经济贫穷落后国家。中国的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4%,而平均耕地面积仅是发达国家农业人口的27.3%。我国农业生产率较低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农业人口多,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少;二是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成为制约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的障碍因素,第三就是政府部门监管方式不完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磊  简小鹰  孙哲  
提高中国农民科学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发现中国农民科学素质水平较低,测评方法落后。提高中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既取决于农民的积极性及所处的农村环境,也取决于相关部门、机构工作的针对性和创新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罗小兰  
论文以FGT指数为媒介对中国最低工资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理论研究显示,最低工资可以减少农村贫困,也可以增加农村贫困。其能否减贫及减贫幅度主要取决于最低工资农民工就业弹性。实证分析表明,在当前农民工就业弹性下,在1067元/年官方贫困线、每天人均1.25美元、每天人均2美元三条不同贫困线下,中国最低工资对农村贫困率、贫困深度、贫困强度都具有减少作用。分地区的检验进一步表明,东、中、西部地区最低工资对农村贫困具有减少作用,且减幅随着地区就业弹性变化而变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养卉  闫娟霞  
为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愿意的影响因素,通过甘肃深度贫困地区260名新型职业农民调查问卷数据,利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培育认知、培育经历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家庭年均纯收入、是否以务农为主、培育前是否有相关经历、培育方式的了解程度、期望培育时间、期望培育师类别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愿意有显著影响。提出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结构,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支持制度等对策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孙华臣  王晓霞  
一、引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农村经济经营体制放弃了传统的"大锅饭"模式,开始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开始逐年提高。改革开放近30年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彭晓博  孙祁祥  
随着老年人口增多,农村医疗支出也会增加。未来若单靠政府投入势必会带来沉重的财政支出负担,长期将难以持续。基于这一背景,作者认为应当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培育市场,尽快建立起多支柱的医疗保障体系。本文从需求角度出发,认为影响农民健康保险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卫生资源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并采用三因素中的代表性变量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卫生资源和支付能力与健康保险需求具有较强的灰色关联度。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何宗樾  宋旭光  
本文以CFPS家庭数据为样本,借鉴A-F多维贫困测算框架,重新估计了中国25个省份在教育、健康、医保、就业和收入等五个维度的多维贫困。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入户籍制度变量来解释农民工多维贫困的原因。研究发现:户籍制度本身隐含着对流入人口的制度性歧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群体的自由流动和迁移,降低了个体外出寻求就业机会的可能性,进而加剧了农民工群体的多维贫困和不平等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是户籍制度影响个体多维贫困的主要途径。具体而言:第一,户籍身份隐含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不均等,导致教育回报率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农民工的教育选择与教育投入。第二,劳动者户籍身份的差异导致农民工获取就业机会不均等,但是就业机会不均等的影响深度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将会逐步被削弱。第三,劳动力市场对非城镇户籍劳动者的收入歧视依然存在,导致农民工落入多维贫困的概率更高。这也意味着,现阶段户籍制度所隐含的社会分割在改革进程中尚未从根本上扭转,因而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回报差距,是改善就业与收入机会不均等的关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世平  江美丽  孙寒冰  
城镇化进程中的征地行为,使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收入锐减、就业不稳定、缺乏基本生活保障,陷入贫困的境地。本文试图从中国农民权利贫困的角度来探讨征地补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导致失地农民贫困的根源,以期为失地农民摆脱贫困有所裨益。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光金  
本文基于2006年进行的一项全国抽样调查,以被调查的农村住户为单位,考察了现阶段农村贫困的规模、发生率、类型、程度,农村贫困住户的主要经济社会特征以及农村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村贫困的调查发生率仍然较高,农村贫困的深度、强度和对扶贫投入力度的要求都有所上升,但按国定贫困线计算,农村扶贫压力仍在国家能力的承受范围之内。在家庭人力资本、物质性经济资源、结构性社会地位以及关系性社会处境等方面,农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在多数情况下存在明显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短缺、物质资源不足、社会结构制约和社会排斥等问题,可以部分地或不同程度地解释贫困的成因。最后,本文提出,农村反贫困战略应当重点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