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92)
2023(7346)
2022(6079)
2021(6039)
2020(4934)
2019(11407)
2018(11156)
2017(21033)
2016(11220)
2015(12992)
2014(12502)
2013(12572)
2012(11995)
2011(11194)
2010(11089)
2009(10382)
2008(10212)
2007(8844)
2006(7902)
2005(7305)
作者
(29825)
(26031)
(25072)
(24148)
(15908)
(12295)
(11167)
(10051)
(9777)
(8880)
(8741)
(8436)
(8180)
(7952)
(7926)
(7641)
(7418)
(7334)
(7116)
(7027)
(6516)
(6250)
(6191)
(5903)
(5901)
(5790)
(5543)
(5460)
(5243)
(5170)
学科
(54509)
经济(54463)
(44982)
(34276)
农业(29664)
管理(21321)
方法(18913)
中国(18471)
数学(17798)
数学方法(17744)
业经(14475)
(12640)
企业(12640)
(12434)
贸易(12425)
(12288)
(11603)
(10432)
农业经济(9923)
(9736)
地方(9021)
(8939)
农村(8927)
(8849)
(8754)
金融(8754)
发展(8710)
(8704)
(8551)
银行(8547)
机构
学院(159163)
大学(157729)
(81641)
经济(80625)
研究(63629)
管理(58266)
中国(52805)
理学(50295)
理学院(49762)
管理学(49243)
管理学院(48953)
(45742)
农业(34605)
科学(33995)
(33445)
(32669)
(31967)
中心(29289)
研究所(28788)
业大(27353)
经济学(25913)
财经(25880)
(24122)
经济学院(23418)
(21966)
北京(21563)
(21300)
科学院(21112)
农业大学(20715)
(20346)
基金
项目(104707)
科学(83510)
研究(80972)
基金(79076)
(68800)
国家(68162)
科学基金(57417)
社会(55619)
社会科(52346)
社会科学(52336)
基金项目(41206)
(37322)
教育(34735)
自然(32972)
编号(32389)
自然科(32185)
自然科学(32177)
资助(31744)
(31677)
自然科学基金(31665)
(27757)
成果(26437)
(26299)
国家社会(24811)
中国(24294)
(24284)
重点(23502)
教育部(22406)
(21801)
(21658)
期刊
(95161)
经济(95161)
(51966)
研究(51946)
中国(37046)
农业(35631)
学报(24358)
科学(24124)
(22118)
(20610)
金融(20610)
大学(20118)
业经(19578)
学学(19093)
(17070)
管理(17042)
世界(14676)
经济研究(14141)
问题(14015)
教育(13670)
农业经济(13410)
财经(13371)
农村(13346)
(13346)
(11777)
(11657)
技术(11349)
国际(10870)
经济问题(9984)
(9252)
共检索到2544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茜  徐家林  
百年来,中国农民的政治认同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农民政治认同主要围绕其利益而形成,土地始终是农民政治认同形成与提升的关键:土地革命唤起了农民的觉醒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支持;土地改革使农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建立起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税费取消和政府职能转变使农民政治认同得以重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又使农民政治认同大幅提升。在农民政治认同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政治环境、经济制度、社会政策、干部作风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其利益保障和诉求实现。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民主法治建设的加快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加强,农民的政治认同取向逐渐从情感认同、单向服从、权威服从向理性认同、双向支持、法理认同转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茜  徐家林  
百年来,中国农民的政治认同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农民政治认同主要围绕其利益而形成,土地始终是农民政治认同形成与提升的关键:土地革命唤起了农民的觉醒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支持;土地改革使农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建立起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税费取消和政府职能转变使农民政治认同得以重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又使农民政治认同大幅提升。在农民政治认同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政治环境、经济制度、社会政策、干部作风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其利益保障和诉求实现。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民主法治建设的加快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加强,农民的政治认同取向逐渐从情感认同、单向服从、权威服从向理性认同、双向支持、法理认同转变。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陈会英  周衍平  
中国农民消费演化规律研究陈会英,周衍平建国40多年来,中国农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消费发生了质的飞跃。全面正确地剖析中国农民的消费行为.研究农民消费的演化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优化农民消费行为.促进农...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志强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 ,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是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农民参与政治既有经济动因也有非经济动因 ;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及其他因素 ;通过发展经济、提高农民自组织性、利用大众传媒扩大和提高农民政治参与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季丽新  
农民政治参与的广泛化是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规模、渠道、方式不断扩展和参与的理性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政治参与主体逐步扩大化,农民政治参与渠道日益多元化,农民政治参与形式更加复杂化,农民政治参与逐渐自主化,农民政治参与广泛化的轨迹逐渐清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肖唐镖  王欣  
本文基于对江西、江苏、山西、重庆和上海在10年间的4次跟踪调查,分析了农民政治信任的变迁。研究发现,我国农民的政治信任状况,在10年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目前已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农民对不同机构的政治信任度却有所区别;其政治信任因子出现多元化趋势;在5个调查地区,农民的政治信任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金海  
在中国农民政治行为研究中,西方的基于社会革命角度的理论总结,成为研究中国历史进程中农民政治行为及政治角色的理论资源;而抗争行为研究和创造性政治研究等受制于时代背景和研究视角,均只解释了农民政治行为的一个侧面。本文在理解政治行为的基础上,回归农民历史,突出了农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区分了农民政治行为的动机与方式,建立起一个综合型的分析框架,以此检视中国农民政治行为及其历程。中国农民政治行为的演进历程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帝制时期的群体式顺从与农民起义、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化行动与个体式抗争、改革开放以来的原子式参与与集体性抗争。综观起来,中国农民政治行为可以归纳为“一体两面”(或“一个整体,两个侧面”),“两个侧面”对立存在,对向转化并趋向于“一体化”。当下,国家与农民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日常政治愈来愈成为农民政治生活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义兵  朱胜晖  刘达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为视角,重点探讨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实践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政策,不断引领农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党领导下农民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政治解放与争取获得民主权利阶段(1921—1949年)、社会解放与投身新中国全面建设阶段(1949—1978年)、劳动解放与农村生产力活力释放阶段(1978—2012年)和个性解放与美好生活建设阶段(2012年至今)。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政策始终坚持党对农民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民教育根本立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农民教育根本原则、"服务农民全面发展"的农民教育根本目的和"农民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农民教育基本规律,其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引领中国农民实现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当前,农民教育应更加关注农民的文化精神成长与内生发展动力激发,通过高质量的农民教育推动形成农民内生性发展文化,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曲颂  吕新业  胡向东  袁龙江  
党的土地政策是我们党建党百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举世瞩目的历史贡献。述往思来,向史而新。2021年6月18—20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主办,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的"百年奋斗目标与农村土地问题高层研讨会"在陕西延安召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建党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历程与历史经验"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形成了一系列有深度、有价值的观点和成果。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许彩玲  
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比大,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建党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消除农民贫困、实现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久久为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消除农民土地生产资料绝对贫困到解决农民生活资料绝对贫困,中国实现了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伟大目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村反贫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农村反贫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反贫困的历程,总结提炼其中的理论结晶、治理方略和宝贵经验,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胜  吴大兵  
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三农"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必须面对并要全力破解的重大问题。事实证明,党的事业发展的快慢与党的"三农"政策呈现出高度相关性。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百年探索形成了宝贵经验,即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从农民诉求愿望出发制定"三农"政策,必须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局谋划"三农"问题,必须紧扣回应"三农"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问题,必须遵循"三农"问题的基本规律制定正确策略。进入新发展阶段,应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经验,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重要论述为引领,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加快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彻底破解大国小农难题,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璐璐  
建党百年农地制度变迁是以农民土地产权为核心的农民利益实现史。农地制度变迁是对不同时期农民农地所有权、直接经营收益权、处分权、保障个体承包权益、市场流转、放活土地经营权等需求的满足。地权主体结构由国家、集体和农民分割向农户倾向,逐步解决了土地农民归属、农民自主经营、农民产权主体地位、农民农地权能等问题,农民的土地权益从简单的“物”的分配关系发展到多层次、多权能的物权保障和经济利益体现。在以转让权为核心的农地配置方式和开发收益分配上,沿着“渐进放开管制使用权”“保障农民处分的自主性”“赋予农民财产权”的逻辑演进。新时代全面深化农地制度改革要遵循历史成功改革逻辑和经验,仍要以农民土地利益实现为根本,通过农民土地权能保障和市场化配置支撑多种农业经营形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新光  
中国历代农民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这可以看成是它的特质。在中国历史上 ,传统的农民表现出积极主动的适应能力 ,近代的农民更表现出适应当时的特殊社会环境的顽强生存能力 ,当代的农民则表现出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认真总结和吸取中国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 ,党和国家对 9亿农民的农村改革政策应该是疏导而不是强制。今后一定要从有利于农民的自身解放和自由发展出发 ,给农民“正名” ,让他们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 ;给农民“松绑” ,让他们自主地创造美好的小康生活 ;给农民“援助” ,让他们尽快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步伐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黄振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长远发展战略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讲话中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