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02)
- 2023(13827)
- 2022(11086)
- 2021(10684)
- 2020(8432)
- 2019(19326)
- 2018(19242)
- 2017(36492)
- 2016(19582)
- 2015(21893)
- 2014(21568)
- 2013(20881)
- 2012(18885)
- 2011(17075)
- 2010(16853)
- 2009(15565)
- 2008(15115)
- 2007(13101)
- 2006(12111)
- 2005(10842)
- 学科
- 济(81045)
- 经济(80957)
- 业(53928)
- 农(48297)
- 管理(45848)
- 企(32270)
- 企业(32270)
- 农业(32124)
- 中国(27592)
- 方法(26808)
- 数学(23621)
- 业经(23410)
- 数学方法(23407)
- 制(19844)
- 地方(17541)
- 财(17184)
- 贸(16253)
- 贸易(16242)
- 易(15914)
- 体(14925)
- 发(14877)
- 银(14076)
- 银行(14068)
- 行(13649)
- 融(12780)
- 金融(12777)
- 学(12702)
- 发展(12230)
- 展(12210)
- 策(11863)
- 机构
- 学院(265843)
- 大学(262623)
- 济(119346)
- 经济(117281)
- 管理(99362)
- 研究(96516)
- 理学(85317)
- 理学院(84395)
- 管理学(83177)
- 管理学院(82666)
- 中国(76752)
- 农(57078)
- 京(55936)
- 科学(54751)
- 财(52969)
- 所(47054)
- 中心(44508)
- 农业(43250)
- 研究所(42549)
- 财经(41359)
- 业大(40665)
- 江(39654)
- 经(38000)
- 经济学(37240)
- 范(37107)
- 师范(36854)
- 北京(35239)
- 院(34108)
- 经济学院(33546)
- 州(31249)
- 基金
- 项目(177674)
- 科学(141808)
- 研究(138407)
- 基金(129910)
- 家(112361)
- 国家(111319)
- 科学基金(95461)
- 社会(91118)
- 社会科(85902)
- 社会科学(85882)
- 基金项目(68406)
- 省(67654)
- 教育(62005)
- 编号(57495)
- 自然(56562)
- 划(56504)
- 自然科(55255)
- 自然科学(55243)
- 自然科学基金(54258)
- 资助(50456)
- 成果(47017)
- 部(40937)
- 发(40879)
- 重点(39855)
- 国家社会(39148)
- 课题(38954)
- 创(37357)
- 制(35860)
- 性(35595)
- 教育部(35404)
- 期刊
- 济(139643)
- 经济(139643)
- 研究(85288)
- 农(60661)
- 中国(59398)
- 农业(41055)
- 财(38214)
- 学报(37788)
- 科学(37350)
- 管理(33647)
- 教育(32347)
- 大学(30755)
- 融(29986)
- 金融(29986)
- 学学(28572)
- 业经(27622)
- 技术(22067)
- 经济研究(21585)
- 业(20366)
- 财经(20257)
- 问题(20100)
- 经(17755)
- 世界(16776)
- 农村(15278)
- 村(15278)
- 贸(14812)
- 农业经济(14679)
- 版(13590)
- 经济问题(13444)
- 资源(13102)
共检索到4121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辜胜阻 李睿 曹誉波
农业转移人口是否实现了市民化,是度量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选择"二维路径":一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差别化落户和积分制政策,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二是推进人口管理创新,通过居住证制度,有序实现不能或不想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当前中国市民化进程正面临着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覆盖面窄、不同规模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大、转移人口就业不稳定、中小城市就业机会少等问题。为此,需要夯实城市产业基础,加强职业培训,提供稳定的就业,推进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改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何宗樾 宋旭光
本文以CFPS家庭数据为样本,借鉴A-F多维贫困测算框架,重新估计了中国25个省份在教育、健康、医保、就业和收入等五个维度的多维贫困。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入户籍制度变量来解释农民工多维贫困的原因。研究发现:户籍制度本身隐含着对流入人口的制度性歧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群体的自由流动和迁移,降低了个体外出寻求就业机会的可能性,进而加剧了农民工群体的多维贫困和不平等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是户籍制度影响个体多维贫困的主要途径。具体而言:第一,户籍身份隐含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不均等,导致教育回报率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农民工的教育选择与教育投入。第二,劳动者户籍身份的差异导致农民工获取就业机会不均等,但是就业机会不均等的影响深度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将会逐步被削弱。第三,劳动力市场对非城镇户籍劳动者的收入歧视依然存在,导致农民工落入多维贫困的概率更高。这也意味着,现阶段户籍制度所隐含的社会分割在改革进程中尚未从根本上扭转,因而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回报差距,是改善就业与收入机会不均等的关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锟
当前户籍制度改革还称不上是一次彻底的、成功的改革,与加速农民工市民化和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它降低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和能力,提高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和成本,人为地造成了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对立,成为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制度瓶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以去利益化、城乡一体化、迁徙自由化为目标和方向,在中央的统一规划下,剥离户口所附着的福利功能,恢复户籍制度的本真功能,同时改革嵌入户籍制度之中的其他二元制度,整体推进。
关键词:
农民工 市民化 户籍制度 配套改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小年
针对学术界在农民工市民化户籍改革上的分歧,本文运用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政策评估理念对广东农民工积分入户政策进行分析发现,这是一场区域的、城市的、过渡的户籍改革,在率先打开普通农民工落户大中城市大门的同时也存在特定的限度。需要突出农民工市民化的主题,通过城乡协调发展与中央统一城乡改革规划来突破。同时证明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改革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也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激进改革能实现的。需要关注第一代农民工现代化及农村新生劳动力培养问题。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光辉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以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政策的出台,为农民工提供了向现代城市居民全面转移的机遇,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人口走出农村地域限制,发挥其生产创造潜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劳动力要素投入,伴随而来的是农村人口如何融入城镇生活、生产,即"市民化"问题。以制度性因素为切入点,构建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逻辑框架,并基于2011-2017年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数据,先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考察多重制度性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效应,再运用断点回归模型着重分析户籍制度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具有显著的正效应,随着户籍约束的减弱,农民工向城市居民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同时,由于受到地区差异与财政支出状况等因素的调节作用,户籍制度改革正效应的大小有所变化,但结论并未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因此,应该适度、合理地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红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而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传江 程建林
由于户籍制度以及粘贴在户籍制度上的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农民工的地域迁徙及其农民身份的彻底变更并没有实现,致使普遍出现了"人-居"分离、"职业身份—户籍身份"错位的格局。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在于实现绝大多数农民工市民化。目前,虽然"农民→农民工"已经成功穿越了"显性户籍墙",而"农民工→市民"需穿越的韧性更强的"隐性户籍墙",后者构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农民工实现向市民转变,必须具有市民化意愿和市民化能力,然而双重户籍墙增大了市民化成本,弱化了市民化预期,阻碍了市民化进程。因此,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隐形户籍墙"。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琼 吴泽南 胡涛 张芯悦 叶静怡
农民工户籍选择关系个人福利和国家农地使用效率。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将推拉框架置于非对称性户籍改革的历史和理论逻辑中,刻画了户籍与城市公共服务脱钩、农业户籍不与土地权益脱钩的制度改革,以及土地预期价值提升下农民工户籍和土地流转决策。实证研究支持了理论分析结论,证明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提高和土地预期价值提升是农民工保留农业户籍的两个经济动因。由此进一步分析表明,存在大量保留农业户籍和耕地承包权的农民工家庭无劳力耕种承包地。这种“人地分离”是导致耕地撂荒的重要原因。综上,本文建议,针对农民工家庭不愿转包导致的耕地撂荒,政府应制定更明确的惩治和管理规定,以提高撂荒耕地成本,从根源上降低撂荒意愿;针对农民工家庭因其耕地细碎、偏远、耕作条件差等原因无法自行转包导致的耕地撂荒,需地方政府扶持性协调,出资改善耕种条件,鼓励以耕地经营权入股组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与农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合力推动撂荒地复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岳澎 黄解宇
我国的"农民工"实质上构成了二元户籍之外的"第三种户籍",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待遇,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决"农民工"问题可以考虑实施两步走战略:首先变现在的户籍"三元结构"为"新二元结构",然后实施"新二元结构"到"一元结构"的转变。
关键词:
农民工 户籍 新二元结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臻 徐莉
在实施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改革后,域外户籍农民工仍难以获得与城镇职工均等的社会保险服务,保障程度偏低。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各种制度改革滞后所致,实际上问题的根本在于制度改革背后的成本问题:企业面临运营成本压力;农民工个人工资收入低,支付能力弱;在经济分权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有其独立经济利益,负担社保成本的财力与意愿不足。因此,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维护域外户籍农民工社保权益,亟需处理好社会保险成本的分担问题。
关键词:
域外户籍 农民工 社会保险 成本分担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杜立芳
我国二元户籍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有积极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形成、推进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维持了城乡社会稳定等。但户籍制度带来农民被边缘化,阻碍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违背了公民迁徙自由等基本权利、农民身份遭歧视、削弱了农民的进城积累、抑制了农民需求条件的进一步提升等方面。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成为农民市民化之必须,改革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相应的配套服务的展开、城市和谐共生和完善法律制度等相关问题。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沈佳斌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雒庆举 吕鹏博
在两期动态生命周期模拟模型框架下,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后可能存在7种情形以及4种养老保险模式,针对不同情形、不同养老保险模式选择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量、社会福利变量以及养老保险体系变量共3类22个宏观经济变量可进行模拟分析。从分析结果看,不同养老保险模式下,各类经济变量的时间路径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
农民工 养老保险 社会保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强
通过对城市农民工在迈向非农职业过程中普遍停留在非正规就业状态的分析,指出了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不完善、人力资本积累受阻、社会资本建构空间不足等阻碍市民化有序推进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非正规就业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如下建议: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应该以强化劳动保护为先导逐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以推广职业资格和技能认证为重点对接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以社会组织发展为动力加快培育农民工社会资本。
关键词:
农民工 市民化 非正规就业 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一吉
在中国农民工是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数以亿计农民工走向城市,在各城市形成了农民工大军群体。由于常期生活在城市,进而时代地提出了农民工城市化的问题,在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为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持久强劲的动力,另一方面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着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城市化的一系列问题,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如何确保这一特殊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建设发展之中,实现和谐有序城市化,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为重要。
关键词:
农民工 城市化 路径 研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叶俊焘 钱文荣
利用2013年浙江省9个城市2398份农民工调研数据,借鉴移民融合理论,运用制度学习模型,本文实证分析了制度感知对农民工主观市民化水平的影响及其代际和户籍地差异。结论有:(1)制度知晓度和公平度感知对农民工主观市民化水平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中知晓度和公平度感知均显著,而老一代农民工中仅有公平度感知显著;(2)公平度和知晓度感知分别正向调节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主观市民化水平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秉承了以上结果,老一代农民工仅公平度感知对人力资本存在正向调节,外地农民工仅知晓度感知对社会资本存在正向调节,本地农民工的公平度感知同时存在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正向调节;(3)人力资本和社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