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44)
- 2023(13501)
- 2022(10951)
- 2021(10290)
- 2020(8287)
- 2019(18669)
- 2018(17870)
- 2017(34010)
- 2016(18082)
- 2015(20145)
- 2014(19566)
- 2013(19389)
- 2012(18008)
- 2011(16381)
- 2010(16628)
- 2009(16065)
- 2008(15197)
- 2007(13639)
- 2006(12356)
- 2005(11495)
- 学科
- 济(78282)
- 经济(78173)
- 业(60677)
- 管理(50852)
- 农(50373)
- 企(38481)
- 企业(38481)
- 农业(33600)
- 中国(30169)
- 融(27504)
- 金融(27502)
- 方法(27310)
- 银(25923)
- 银行(25915)
- 行(25143)
- 数学(24586)
- 数学方法(24427)
- 制(24292)
- 业经(23831)
- 财(22771)
- 体(17054)
- 贸(16168)
- 贸易(16152)
- 地方(16059)
- 易(15954)
- 发(13563)
- 务(13418)
- 财务(13387)
- 财务管理(13357)
- 体制(13321)
- 机构
- 学院(256085)
- 大学(253327)
- 济(121026)
- 经济(118958)
- 管理(96750)
- 研究(91877)
- 理学(82840)
- 理学院(82037)
- 管理学(81080)
- 管理学院(80615)
- 中国(80072)
- 财(56724)
- 农(55774)
- 京(52427)
- 科学(48684)
- 所(44442)
- 中心(44234)
- 财经(44132)
- 农业(42101)
- 经(40407)
- 研究所(39725)
- 经济学(38861)
- 业大(38295)
- 江(37614)
- 经济学院(35020)
- 北京(33175)
- 财经大学(32664)
- 院(32170)
- 范(30956)
- 师范(30720)
- 基金
- 项目(167226)
- 科学(133992)
- 研究(128940)
- 基金(125086)
- 家(107708)
- 国家(106727)
- 科学基金(91723)
- 社会(87861)
- 社会科(83166)
- 社会科学(83147)
- 基金项目(65137)
- 省(62624)
- 教育(56627)
- 自然(53604)
- 自然科(52348)
- 自然科学(52337)
- 划(52049)
- 自然科学基金(51457)
- 编号(51370)
- 资助(49468)
- 成果(42403)
- 部(39677)
- 制(38910)
- 国家社会(38409)
- 重点(37719)
- 发(37588)
- 创(35262)
- 课题(35218)
- 性(34652)
- 教育部(34519)
- 期刊
- 济(139188)
- 经济(139188)
- 研究(81444)
- 农(61233)
- 中国(57397)
- 融(43202)
- 金融(43202)
- 财(43187)
- 农业(41156)
- 科学(36232)
- 学报(35943)
- 管理(33075)
- 大学(29878)
- 学学(28650)
- 业经(26145)
- 财经(22800)
- 教育(21535)
- 经济研究(20799)
- 经(19619)
- 问题(19365)
- 业(19195)
- 技术(19155)
- 世界(16974)
- 农村(15888)
- 村(15888)
- 农业经济(15097)
- 贸(14801)
- 版(13995)
- 国际(13436)
- 经济问题(13193)
共检索到4034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邵传林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机制进行剖析不仅有助于揭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高治理效率之谜,还有助于为农村非正规金融规范化转型与发展提供新的线索。研究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机制是指一系列旨在保障民间私人借贷契约有效执行的各种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有机组合;扎根于乡土社会里的村庄信任机制、高效的信息搜集方式、灵活多样的担保手段、强有力的道德约束机制、无限期重复博弈机制、嵌入式的社会交往过程等因素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私人治理机制有效运转的核心制度构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邵传林 王莹莹
尽管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有助于降低私人借贷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违约风险,有益于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强化权力中心的调控能力与监管水平,从而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但中国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仍面临着法律制度障碍、主流意识形态约束、既得利益集团阻扰等诸多约束。不过,内在利益驱动、学术界和外部压力等因素在推动着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最后,从转型途径、差异化政策、财税政策、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非正规金融 正规化 动力 约束条件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定祥 李伶俐 王小华
本文回顾了新中国60多年来农村金融制度演化历程,总结了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和变迁的政策启示。研究表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和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始终是中国过去农村金融制度演化的诱因。未来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应当始终围绕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明晰财政金融在"三农"发展中的职能,发挥好财政金融协调配合作用。同时,既需注重体制整体层面的改革,更应注重微观治理机制的改良;既需注重激励农村外生金融深化发展,更应鼓励和引导农村内生金融规范有序发展。
关键词:
农村金融制度 演化逻辑 改革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柳松 程昆
随着我国正规金融从农村纷纷撤走,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迅速壮大,并为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然而,由于非正规金融掌握信息的有限性和得不到法律承认与政府保护,所以存在许多缺陷,并对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一些破坏作用。对待农村非正规金融,绝不能简单地否定或取缔它,而应持辩证的观点,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促其成为正规金融的有力补充。
关键词:
非正规金融 农村发展 金融支持 效率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国红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管制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打不死"的非正规金融,越是打压,规模越大。这一管制悖论不仅在中国存在,在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泰国、菲律宾等)为了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瓶颈"状况,降低农村金融风险,一方面取缔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另一方面强迫正规金融组织加强对农村的资金供给。但事与愿违,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不仅没有消失,反而顽强地生存下来;正规金融组织也并未如政府所料,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瓶颈"状况,反而加重了农村经济的"贫血";广大中小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不仅依旧,反而贷款流入了那些资金并不缺乏的人手中(Aleem,199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蒋玲
非正规金融作为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相互发生的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的直接融资,由于目前农村巨大的资金需求缺口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滞后,信贷资金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农村非正规金融必然存在。文章试通过政府金融机构、借款人及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三经济主体之间的逐利行为,利用经典的均衡理论,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必然性,且具有自主交易、市场效率和不可操控性等特征。因此,有效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使其与正规金融一起共同服务于农村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村非正规金融 双边信用 优先权制度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邵传林 赵明霄 王莹莹
官方正规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农村微观主体的融资需求膨胀、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权力当局政策偏好转变等因素均为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还具有独特的内在动因。当私人治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难以满足时,农村非正规金融会对宏观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构成显著冲击,并可能诱发诸多金融乱象。在我国政府主导金融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农村非正规金融能否取得合法地位仍面临诸多难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温涛 王煜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先后经历了重新确立、改革转型、现代制度构建和创新深化4个阶段,形成了在顶层设计缺位情况下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二元结构系统强制性演进逻辑。这种以"阶段式宏观经济目标"和"阶梯式的区域发展战略"为主要特征的改革逻辑,虽然在过去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未打破农村金融难以适应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态势的格局。因此,破解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实现农村金融自身可持续发展和服务"三农"发展同步,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势,以顶层设计与全面配套的方式,通过克服重点难点带动全局,用新的思路探索农村金融制度的系统
关键词:
农村金融制度 改革 演进逻辑 创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宏力
新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者统一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之中。从历史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呈现由农村土地小农私有,家庭经营、互助经营和合作经营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又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最后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演进轨迹。从理论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是权利配置服务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配,服务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服务于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有着权利核心—权益核心—权能核心,集权锢农—分权富农—赋权强农,权利封存—权利调整—权利交易三条可循的线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趋向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坚持和三个改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成颂
本文在对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联接的必要性以及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联接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进行水平联接和垂直联接的几种模式构想,在相关的制度安排上建议让非正规金融合法化、加强金融监管、完善服务体系。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吴少新 王国红
简单的价值判断并不能帮助我们认识非正规金融的作用问题,从这种组织本身的机制入手得出的结论可能更具启发性。本文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履约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极强的自生能力和可持续性。其政策含义是,压制、取缔非正规金融的行为不可取,强制性地将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行为同样不可取;正确的做法应是放松管制,引导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促成农村一体化金融市场的形成。
关键词:
非正规金融 履约机制 金融管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国红 刘兆征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履约机制包括信息和信任机制、重复博弈和信誉机制、严厉的惩罚机制、灵活的担保机制、女性市场定位机制等。以湖北农村非正规金融为例,对它的履约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极强的自生能力和可持续性。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压制、取缔非正规金融的行为不可取,强制性地将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行为同样不可取,正确的做法应是放松管制,引导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促成农村一体化金融市场的形成。
关键词:
非正规金融 履约机制 金融管制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宋坤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在农村金融领域,不仅要求金融供给主体在数量上有增加,而且应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农村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的互补性使得合作成为实现要素最优配置的一种方法。合作模式的稳定性对双方经营决策有决定性作用,从数理角度构建适合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和正规金融机构合作的模型,并得到保持稳定合作所要求的条件,最后以收集到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年的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信贷量相差悬殊的省份适合寄生合作模式,而二者实力相当的省份则适合依赖成长的对称互利合作模式;寄生模式是过渡性的,而依赖成长对称互利模式能够使合作的总体效应增加。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郭沛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 ,其存在表明已构建的农村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现实与潜在的需求。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 ,农村非正规金融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存在缺陷 ,主要诱因是高收益导向的供给和巨大的融资需求。
关键词:
农村非正规金融 规模估算 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九兴
农村宅基地是政府国土行政管理的重要对象,其管理效能高低对国土管理整体效能有很大影响。从制度演进与农民权益关系视角,分析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演进的四个阶段以及其演进的政治和经济逻辑。研究表明:农村宅基地所有制度演进经历"私有——半私有——公有——半私有"过程;土地制度改革应在保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明确农村宅基地可转让性,增强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农村宅基地管理应采取市场化原则来创新制度,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宅基地资源。研究结果对当前和未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绩效评估以及农村宅基地政策改进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 土地制度 演进历程 演进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