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55)
2023(12431)
2022(10131)
2021(9578)
2020(7656)
2019(17423)
2018(16554)
2017(30771)
2016(16584)
2015(18146)
2014(17290)
2013(17360)
2012(15947)
2011(14698)
2010(14530)
2009(13303)
2008(13097)
2007(11548)
2006(10305)
2005(8917)
作者
(49365)
(42019)
(41562)
(39339)
(25876)
(20228)
(18399)
(16445)
(15846)
(14528)
(14378)
(13844)
(13112)
(13088)
(12951)
(12626)
(12398)
(12038)
(12030)
(11668)
(10525)
(10248)
(10139)
(9551)
(9538)
(9238)
(9028)
(9019)
(8493)
(8398)
学科
(72749)
经济(72667)
(51834)
(49929)
管理(36644)
农业(34897)
方法(27721)
数学(25671)
数学方法(25511)
(25450)
企业(25450)
中国(22205)
业经(20759)
(16267)
贸易(16261)
(15979)
(15212)
(14307)
(14272)
(13255)
地方(13096)
农业经济(12492)
收入(11386)
(11027)
银行(10980)
发展(10935)
(10835)
环境(10662)
(10648)
(10644)
机构
学院(239479)
大学(236582)
(107606)
经济(105997)
研究(90209)
管理(87575)
理学(76991)
理学院(76108)
管理学(74929)
管理学院(74526)
中国(70239)
(68488)
科学(56289)
农业(52993)
(49003)
(46580)
业大(46147)
(43361)
研究所(43109)
中心(41017)
财经(35299)
经济学(33813)
(33506)
农业大学(33370)
(32691)
(31255)
经济学院(30793)
(30385)
北京(30346)
科学院(30095)
基金
项目(169480)
科学(133681)
基金(126494)
研究(119408)
(114358)
国家(113321)
科学基金(94770)
社会(80338)
社会科(75861)
社会科学(75843)
基金项目(67192)
(64359)
自然(60377)
自然科(59032)
自然科学(59011)
自然科学基金(58031)
(54847)
教育(51844)
资助(49503)
编号(45703)
重点(38862)
(38454)
(38385)
(38069)
成果(35532)
国家社会(35347)
(35298)
创新(33167)
科研(32841)
(32426)
期刊
(118472)
经济(118472)
(72753)
研究(67275)
农业(49629)
中国(47548)
学报(47050)
科学(42548)
大学(35694)
学学(34578)
(29066)
管理(25890)
业经(25573)
(23805)
金融(23805)
(23725)
经济研究(18695)
问题(17409)
教育(17193)
财经(17077)
世界(15695)
(15394)
技术(15365)
农业经济(14955)
(14745)
农村(14577)
(14577)
业大(14315)
(13037)
资源(12966)
共检索到348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生云  
基于2002年的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农村的长期贫困与暂时性贫困。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更多呈现出暂时性消费贫困的特征,并且贫困家庭脱贫后进入高收入阶层的机会较小;离贫困线越远,其脱贫能力越低,离贫困线越近,其返贫的比例越高。远离区域经济中心、家庭负担较重、小孩老人较多的家庭容易陷入长期贫困。村支书的年轻化对于中下层贫困阶层摆脱长期贫困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政治资本、劳动力素质和居住条件是影响中等贫困家庭脱离长期贫困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侯亚景  
多维贫困的发生具有动态性和长期性。本文在当前多维贫困的研究中引入了时间因素,考虑了多维贫困的长期变化特征;同时基于内源性扶贫理念,强调关注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和主观感受,建立了主客观维度相结合的长期多维贫困的测量框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2—2014年的三期面板数据,通过多层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家庭长期多维贫困及不平等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子群分解下,西部地区对农村整体长期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最大,但随着长期多维贫困持续期的临界值的提高,西部地区在长期多维贫困平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光金  
本文基于2006年进行的一项全国抽样调查,以被调查的农村住户为单位,考察了现阶段农村贫困的规模、发生率、类型、程度,农村贫困住户的主要经济社会特征以及农村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村贫困的调查发生率仍然较高,农村贫困的深度、强度和对扶贫投入力度的要求都有所上升,但按国定贫困线计算,农村扶贫压力仍在国家能力的承受范围之内。在家庭人力资本、物质性经济资源、结构性社会地位以及关系性社会处境等方面,农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在多数情况下存在明显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短缺、物质资源不足、社会结构制约和社会排斥等问题,可以部分地或不同程度地解释贫困的成因。最后,本文提出,农村反贫困战略应当重点解...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秀娟  
西部地区是我国反贫困战略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突破区。本文从自然环境资源、人力资本、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历史积累效应、体制制度六个方面,对构成西部地区长期性贫困的成因进行了剖析,针对性地提出了缓解和消除该区域贫困的基本对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鹏  余小方  程飞  
在对贫困的概念和内涵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贫困的基本特征是:(1)经济贫困与环境贫困共存;(2)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共存;(3)返贫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应纠正反贫困工作中的偏差,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思想认识,增强农业造血功能,促进农业自强。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张琳,任苒  
目的:分析全国10个合作医疗试点县农村居民的住院医疗服务的需要和需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合作医疗干预前和合作医疗干预后两次调查人口进行家庭卫生服务调查,采用收入五分组、单因素分析和住院服务利用两步模型方法。结果:分析调查县农村居民的住院率、未住院率、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结论:农村居民的住院医疗服务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满足,不同收入组之间有差异。影响农村居民对住院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疾病严重程度(如是否患有慢性病)。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慧敏  罗庆  许家伟  
笔者根据2000年、2006年和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家户微观面板数据,借助双变量Probit模型,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社区特征三个方面对中国农村家庭贫困状况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不同贫困线标准下,家户贫困发生率均逐年下降,且随着经历贫困次数的增多,贫困户数目不断减少,相邻年份中仅有部分家庭持续处于贫困状态;同时,家户脱离贫困与陷入贫困的状态同时存在。回归结果表明,户主受教育程度、耕地面积、村庄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到最近小学的距离、到最近火车站的距离等因素对下一年份家户贫困状态的边际效应影响显著;由于贫困标准不同,其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雨林,黄祖辉  
文章利用统计年鉴的分组数据拟合出洛伦兹曲线,计算贫困率指标,再将其变动分解为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农村贫困状况逐渐缓解,其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经济增长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贫困率下降,其贡献随经济波动出现周期性;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不平等加剧农村贫困;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尚在"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前半段,呈收敛趋势向拐点逐渐靠拢。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全红  李博  周强  
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脱贫攻坚战须精准识别贫困人口。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农户数据,从收入和多维角度对比分析了我国农村2012—2016年的贫困程度和动态转换。研究发现,2014年我国农户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的重合度仅为18%,收入贫困概念遗漏了76%的多维贫困户,多维贫困概念遗漏了64%的收入贫困户。相对而言,低教育程度户主家庭和中西部家庭更易同时陷入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从动态转换看,这两种贫困测量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偏差,2012—2014年收入脱贫户中仅16%的农户同时实现了多维脱贫,2014—2016年也仅为18%,但是,处于深度多维贫困状态的农户比例几乎没有下降。基于上述测算结果,本文主张结合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评价指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同时要高度关注深度贫困人群和新增贫困人群,使得这些贫困家庭在收入、教育、健康、卫生等多方面实现脱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玮  黄春杰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的5期数据,构建了带有收入门槛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进行测度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进行静态和动态分解,并使用Dagum基尼系数对相对贫困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10—2018年,农村居民的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并逐渐趋缓。多维相对贫困的总体差异存在,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导致的。具体来看,公共服务维度的减贫效果大于个体维度,收入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率逐渐上升,收入维度依然是多维相对贫困最重要的衡量指标。降低农村居民的多维相对贫困,要从提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向缩小家庭收入差距转变,在系统性地降低相对贫困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脱贫能力的提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昭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个体的基本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和其他特征4个维度,采用二值Logit模型,考察这些特征变量对于农村人口陷入贫困可能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比较分析这些特征变量对农村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不同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农村,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的人群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较大: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配偶或父母)、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少数民族、未婚状态、家庭抚养负担过重、无宗教信仰、没有非农工作、周工作时间较短、使用电视或互联网频率较低(这里理解为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昭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个体的基本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和其他特征4个维度,采用二值Logit模型,考察这些特征变量对于农村人口陷入贫困可能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比较分析这些特征变量对农村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不同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农村,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的人群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较大: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配偶或父母)、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少数民族、未婚状态、家庭抚养负担过重、无宗教信仰、没有非农工作、周工作时间较短、使用电视或互联网频率较低(这里理解为获取与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相关信息)。此外,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不同维度下特征变量对收入水平影响的大小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昭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个体的基本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和其他特征4个维度,采用二值Logit模型,考察这些特征变量对于农村人口陷入贫困可能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比较分析这些特征变量对农村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不同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农村,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的人群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较大: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配偶或父母)、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少数民族、未婚状态、家庭抚养负担过重、无宗教信仰、没有非农工作、周工作时间较短、使用电视或互联网频率较低(这里理解为获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启楠  张凡凡  曾咏梅  陈学军  李福夺  
本文基于2011~2015年我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农村贫困程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我国农村贫困程度空间相关性显著且具有跃迁性,但大多属于临近区域与本区域属性值均未发生改变的跃迁类型,其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并表现出从西部地区向中部和东部逐级递减的分布格局;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减贫效果,但其涓滴效应并非总是成立,经济增长与贫困程度存在"倒N"型的Kuznets曲线,目前几乎所有地区的GDP减贫效果均存在下降趋势,未来的减贫工作势必强调其他政策手段的重要性;我国农村贫困程度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应充分发挥有利的"被扩散"的区位优势,制定具有区域联动特点的空间扶贫开发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