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44)
2023(8700)
2022(7170)
2021(6895)
2020(5477)
2019(12604)
2018(12210)
2017(23592)
2016(12498)
2015(13973)
2014(13539)
2013(13863)
2012(13021)
2011(12141)
2010(12147)
2009(11335)
2008(11019)
2007(9838)
2006(8925)
2005(8047)
作者
(34556)
(29690)
(29250)
(27941)
(18233)
(14270)
(13012)
(11462)
(11345)
(10372)
(10160)
(9707)
(9370)
(9178)
(9059)
(8901)
(8506)
(8469)
(8216)
(8203)
(7622)
(7230)
(7071)
(6917)
(6688)
(6652)
(6325)
(6281)
(6027)
(5884)
学科
(64677)
经济(64524)
(49761)
(38299)
农业(33052)
管理(24450)
方法(23678)
中国(20853)
业经(20111)
数学(20096)
数学方法(20024)
(17592)
企业(17592)
(13311)
地方(12819)
农业经济(12704)
(12541)
(12353)
贸易(12347)
(12275)
(12165)
发展(10684)
(10676)
(10200)
(9894)
(9673)
农村(9650)
收入(9494)
(9145)
(8987)
机构
学院(184645)
大学(182332)
(91513)
经济(90202)
研究(70513)
管理(69206)
理学(60234)
理学院(59570)
管理学(58824)
管理学院(58486)
中国(55962)
(49990)
科学(39192)
(38206)
农业(37596)
(36779)
(34849)
中心(31750)
研究所(31646)
业大(31389)
财经(29403)
经济学(29289)
(27135)
经济学院(26451)
(26178)
(24636)
师范(24478)
北京(24119)
(23835)
科学院(23129)
基金
项目(123097)
科学(99192)
研究(93976)
基金(93330)
(81057)
国家(80285)
科学基金(68434)
社会(66461)
社会科(61744)
社会科学(61729)
基金项目(49153)
(45222)
教育(40453)
自然(39728)
自然科(38822)
自然科学(38814)
自然科学基金(38201)
(37843)
编号(37262)
资助(36719)
(30380)
成果(30064)
(30051)
国家社会(28912)
(28720)
重点(27611)
中国(26381)
教育部(25676)
(24955)
人文(24872)
期刊
(107921)
经济(107921)
研究(58127)
(57592)
中国(39895)
农业(39344)
科学(28927)
学报(28530)
(24887)
大学(23511)
业经(22916)
学学(22517)
管理(20634)
(20052)
金融(20052)
(17782)
经济研究(16044)
问题(16005)
财经(15165)
农业经济(14989)
世界(14707)
农村(14572)
(14572)
教育(14353)
(13237)
技术(12678)
经济问题(11419)
(11310)
社会(11028)
(10987)
共检索到2818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饶旭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传统农村"乡土社会"迅速转向"新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具有乡土依赖、聚村而居、家族归属等显著特点。在向"新乡土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居民的乡土依赖性降低、乡土意识逐渐式微、家庭规模小型化且发生了功能转向。这一社会转型过程是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前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萧子扬  黄超  
当前是一个迅疾发展的时代,中国农村发生了嬗变,乡土中国逐渐向后(新)乡土中国转变。新乡贤作为一股农村治理新力量正在不断涌现,并发挥着地方治理的作用,而且他们是近现代以来后乡土中国知识分子为探求农村脱贫、农业振兴而进行的社会知觉运动。本文认为乡村建设运动就是乡贤在近代的一次突变,新乡贤由此诞生。并着重强调新乡贤及其背后的社会知觉是后乡土中国农村脱贫和农业振兴的关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根达来  
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把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或农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由此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概括为"乡土社会",即"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也就是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或不同于"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1]9)。乡土中国一直是理解和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和视角,而且也成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式之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春晖  
“进步时代”的美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总体性的危机,美国早期的农业农村社会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不同于城市的“拥堵”,乡村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孤立”。当时对乡村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即“乡村主义”和“乡镇主义”,乡村主义认为乡村是一个自足的社会系统,而乡镇主义认为乡村和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两者之间通过市镇和接近于县城的小城市联结。与此同时,乡村教会也遇到了特定的危机,此时的乡村教会已经不能满足于抚慰人们心灵的传统功能,必须发展出新的形式和功能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牧师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牧师就是一个扎根在乡村中的社会学者,他需要调查社区需求、激励产业发展、维护共同体利益。而“社区制图”则是一种“认定乡村社会”的社会学方法,致力于从社会组织方面画出乡村区域的图形,并寻求何为这个区域团结的主要因素。通过基督教乡村运动,早期美国农业农村社会学的思想也传播到了中国,燕京、金陵、齐鲁等教会大学都积极投身于农业推广和社区改造,并且结合中国本土特点,发展出了一些适合中国社会的本土化理论和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傅春晖  
“进步时代”的美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总体性的危机,美国早期的农业农村社会学也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不同于城市的“拥堵”,乡村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孤立”。当时对乡村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即“乡村主义”和“乡镇主义”,乡村主义认为乡村是一个自足的社会系统,而乡镇主义认为乡村和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两者之间通过市镇和接近于县城的小城市联结。与此同时,乡村教会也遇到了特定的危机,此时的乡村教会已经不能满足于抚慰人们心灵的传统功能,必须发展出新的形式和功能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牧师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牧师就是一个扎根在乡村中的社会学者,他需要调查社区需求、激励产业发展、维护共同体利益。而“社区制图”则是一种“认定乡村社会”的社会学方法,致力于从社会组织方面画出乡村区域的图形,并寻求何为这个区域团结的主要因素。通过基督教乡村运动,早期美国农业农村社会学的思想也传播到了中国,燕京、金陵、齐鲁等教会大学都积极投身于农业推广和社区改造,并且结合中国本土特点,发展出了一些适合中国社会的本土化理论和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远行  李慈航  
乡土中国概念是基于南宋至1840年期间中国社会结构特征的表述。乡土中国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村落社区,其本质特征是社区性。乡土中国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层面主要体现为小农经济、村落社区、家国政治和儒家文化。村落社区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单元深刻形塑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样态与路径。原子化、强制经济、国家政权建设等是村落社区解体后的社会结构状态和因应策略。改革开放以来则体现在再原子化、市场经济以及后国家政权建设等方面。当下乡村面临的急迫问题是欠发展问题,而欠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原子化,即乡村失序。因此,必须另辟蹊径促进乡村可持续性发展——以社区重构建构中国乡村社会秩序。乡土重建本质上就是社区重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江红  侯利文  
文章通过对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内生性的分析,检视了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乡土运行。即通过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发展中社会资本作用的静态描述和动态展示,深入揭示了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乡土运行规则。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英  
作为一个兼具经验基础、理论洞察及学术使命感的概念,“新乡土幼教”试图以乡土幼教为支点再造乡土社会新形态,推动乡村生活新变革。所谓“新乡土幼教”是在县域范围内,超越传统乡土幼教单一本体功能,实现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合一的全新“园-村”、“园-社”、“城-乡”互动关系新格局。文章从本体论故事、认识论自觉、方法论创新三方面阐述了“新乡土幼教”作为一个本土概念的社会学想象力。首先,本体论故事。强调如何通过“整体直观”“、察理悟道”“、以象会意”等方式,讲述辐合故事、编织理论体系、建构分析模型;其次,认识论自觉。强调如何运用嵌入性视角在结构性关系中思考,采取建构论取向在不透明的世界驰骋,践行大循环思维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最后,方法论创新。以长时段“结构”沉积,穿越乡村幼教的“历史小三峡”;以中时段“态势”变化,从局域性概念发展到模式化思维;以短时段“事件”节点,创新数字化行动研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广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社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土中国",呈现出"新乡土中国"的发展样貌。基于对中国西部地区高柏镇乡村社会70年发展变革现实社会形态的呈现,借助对制度变迁理论中关于社会秩序议题的认知,把变革之中乡村社会秩序的构筑与形塑放在一个具有一定社会结构和网络关系的特定乡间聚落社会空间中,以考察村民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乡村组织),群体(乡村组织)与群体(乡村组织)之间,基于特定社会处境或利益诉求,展开不同互动形态和关系连接,去理解和分析当乡村社会传统的村落团结维系"遭遇"外来的行政性力量"嵌入"时,乡村社会原有的秩序形态如何适应并整合新的外来力量,进而内外两种力量相互之间进行着怎样的一系列互构和博弈,并最终形塑了乡村的社会团结和秩序维系及其变迁。研究得出:当外来的行政嵌入型秩序之力量(国家政权的制度法规建设与政策施政倡导、乡镇政权的行政命令与施政干预、驻村乡镇干部的村治行为等),进入到乡村社会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并与村庄内生型秩序之恒定准则和样态(家庭及其家族、人际关系与人情往来、村落规范与村庄权威、村民小组与村级组织等),在村庄这一现实场景中遭遇,并转而进行着一系列的互构和博弈时,乡村社会里既存的两种场域形态——村头公共舆论场(非正式组织化的)和村庄红白喜事场(正式组织化的),构成了乡村社会中外来的行政嵌入型秩序与村庄内生型秩序之力量互动整合的主要场域,也成为调试外嵌性秩序与内生型传统这两股不同的地方性社会秩序维系的主要力量源,并最终构筑起了乡村社会日常的秩序维系与团结基础。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佳  
从"乡土中国"到"离土中国",乡村社会出现重大变局,破坏了在空间和时间的二维框架中由"历史感"和"当代感"构成的乡村意义体系,乡村文化面临困境。政府、市场和传统等多方力量的博弈,影响着乡村文化的走向,乡村文化的生产和传承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乡村文化不再以复制的方式来发展,而是以"再生产"的模式来维持和更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占锋  蒋晓雨  
“损蚀”本是一个物理性的概念,费孝通先生为其赋予了社会属性,认为“乡土损蚀”也是一种“社会损蚀”抑或“社会侵蚀”。民国时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乡村出现了乡土社会的侵蚀,直接造成乡村中人员的离乡与财富的流失,而返回的却是高利贷和地租的盘剥,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由此带来农工混合经济瓦解、城乡关系相克、双轨政治体系僵化、文化位育功能弱化等问题。基于“侵蚀-重建”的分析框架,费孝通建构了加强土地根基变革、发展新型乡土工业、促进技术知识下乡、组建农民合作组织等反侵蚀方案,并且阐明了这些方案之间的内在涵义与逻辑关联。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思考费孝通先生的“乡土复员论”有重要现实价值。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然  
"淘宝村"的兴起与发展,是网络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乡村转型的地方自觉运动。从结构、社会和个体等3个层面分析"淘宝村"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得出"淘宝村"不仅遵循着技术理性导向下的农民集体行动逻辑,而且具有更为现代的生产和生活组织形式,且具有地域生产力再造和社会转型的价值。进一步,通过采用事实观察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淘宝村"存在的制度设计、产业结构、关系重组和区域失衡等方面的问题。最后从地方自觉、生产力分工、主体价值和乡土重构等多重视角,思考如何实现"淘宝村"的"有序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从社会空间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治理转型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样态及其后乡土性生成逻辑。首先,社会空间集约化转型,其实践样态表现为从村落到社区进程中的社会空间压缩与集聚;其次,社会结构多元化变迁,其实践样态表现为社会空间集约化转型过程中家庭结构转型与代际关系嬗变、公共空间转型与社区意识崛起;再次,社会治理公共化转型,其实践样态表现为公共空间结构转型和国家基层权力下沉引发的治理规则公共化转型和治理逻辑现代化转向;最后,基于后乡土社会理论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富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守英  王一鸽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在历史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