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40)
- 2023(7692)
- 2022(6196)
- 2021(6076)
- 2020(4789)
- 2019(11149)
- 2018(10815)
- 2017(20646)
- 2016(10986)
- 2015(12139)
- 2014(11769)
- 2013(12101)
- 2012(11390)
- 2011(10612)
- 2010(10646)
- 2009(9891)
- 2008(9656)
- 2007(8618)
- 2006(7769)
- 2005(7031)
- 学科
- 济(57094)
- 经济(57055)
- 农(49046)
- 业(34950)
- 农业(32616)
- 管理(20143)
- 方法(20025)
- 数学(18902)
- 数学方法(18837)
- 中国(17977)
- 业经(16882)
- 企(12852)
- 企业(12852)
- 农业经济(12412)
- 贸(11902)
- 贸易(11896)
- 制(11877)
- 易(11756)
- 发(11692)
- 地方(10803)
- 发展(9941)
- 展(9935)
- 财(9498)
- 村(9433)
- 体(9426)
- 农村(9412)
- 土地(8941)
- 学(8370)
- 银(8317)
- 银行(8310)
- 机构
- 学院(162203)
- 大学(159006)
- 济(82668)
- 经济(81599)
- 研究(62692)
- 管理(60720)
- 理学(52832)
- 理学院(52294)
- 管理学(51698)
- 管理学院(51418)
- 中国(51236)
- 农(48663)
- 农业(36809)
- 科学(34894)
- 京(33225)
- 财(31755)
- 所(31255)
- 业大(29731)
- 研究所(28547)
- 中心(28276)
- 经济学(26531)
- 财经(25634)
- 经济学院(24036)
- 经(23753)
- 江(22521)
- 农业大学(22416)
- 院(21288)
- 科学院(21161)
- 北京(21021)
- 经济管理(20831)
- 基金
- 项目(108885)
- 科学(87363)
- 基金(82657)
- 研究(82412)
- 家(72350)
- 国家(71697)
- 科学基金(60799)
- 社会(57122)
- 社会科(53899)
- 社会科学(53889)
- 基金项目(43444)
- 省(40040)
- 自然(35619)
- 自然科(34786)
- 自然科学(34778)
- 教育(34759)
- 自然科学基金(34218)
- 划(33325)
- 资助(32936)
- 编号(32370)
- 农(29542)
- 部(26683)
- 发(25866)
- 国家社会(25575)
- 成果(25332)
- 重点(24395)
- 中国(24182)
- 教育部(22452)
- 创(22113)
- 发展(21791)
共检索到2459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华
农村"半工半耕"结构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当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催生了农村老人农业和中农农业,后者走出了过密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经营的逻辑,是中国农业变迁的重要方向。同时,该结构还型构了"新三代家庭",促发了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催生了农村中坚农民以及型塑了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对农村经济和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该结构不仅内含了收入结构和生计模式的农村经济结构,它还是农村政治结构、村庄结构和家庭结构。农村"半工半耕"结构的提出和提炼,远超出了描述性概念的层次,由其作为主导变量及其衍生变量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能够在农村诸多重要经济和政治社...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建雷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结构,这一结构体现了鲜明的制度化特征,是农民家庭与市场、制度"互构"的结果。在这种制度化的"半工半耕"结构下,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和单位劳动报酬持续增长,农业经营模式日趋多元,农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农民家庭发展形态——发展型小农家庭。发展型小农家庭既不同于传统的"过密化"小农,也不同于经典理论视角下高度资本化的现代农业企业组织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无产化"小农。随着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农民家庭得以突破长期以来"过密化"农业的低水平增长陷阱,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充分体现出农民家庭内在的发展潜力,并深刻改变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图景。中国农民家庭正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柱智
半工半耕是农村社会学的中层概念,其概念形成有一定的理论渊源,作为描述和解释转型期农村社会结构的概念,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半工半耕是农村社会学和农业经济学交叉的概念,这一概念源于对"谁是农民"问题的追问,在具体语境下又源于农户兼业经营的社会学分析,是具有厚重经验基础的理论概念。半工半耕揭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机制和趋势,在重要的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上均能够形成独特的理论判断,这是兼业概念不能完成的。从目前研究的趋势看,半工半耕有望成为社会学本土化的一个基本概念,为认识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农民阶层和农户生计等问题提供基本框架,有助于推动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
半工半耕 兼业 中层概念 农村社会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中国农村的"半工半耕"结构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并渐趋稳定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家庭主要的经济模式。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决定了"半耕"的状态,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则决定了"半工"的状态。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市场的关系的区域差异塑造出了强弱有别的、差异化的"半工半耕"形态。"半工半耕"的强度直接影响了农民家庭的资源积累能力,奠定了农民家庭发展的基础。经验视野中的"半工半耕"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涵,它不仅是理解转型期农民家庭和村庄社会的重要维度,而且也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维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戴永吉 王志锋
研究目的:考察中国半城市化现状对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半城市化水平与农村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半城市化水平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成明显负相关,半城市化程度越高,农村土地有效利用就越低。研究结论:半城市化现象的突出后果就是土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即农村人口的减少并没有带来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基于此,提出在半城市化背景下,要改变土地利用水平不高的问题,其前提是解决好城市化中的农民工问题,要让只是名义农民的农民工真正进城,实现农民工权益保障与农村土地配置优化双赢。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升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农村老人的养老已成为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基于对四川珠镇的调研,研究发现,农村老人家庭的养老经济基础已从传统的“土地保障”变成了“土地保障+社会保障”的混合型模式,由此构成了“半耕半保”的新型农村老人家庭养老经济基础。“半耕半保”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三层逻辑基础上:第一,农村老人养老保险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养老保险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第二,农村家庭从“三留守家庭”向“空巢家庭”转变所导致的“老人农业”萎缩,务农收入降低。第三,农村老人家庭“生存型消费”的低消费特点。在老龄化、少子化、城镇化背景下,“半耕半保”保障了农村老人家庭经济的“低强度”均衡,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半耕半保”改变了传统农村老人以“土地自养”的模式,通过务农和养老保险收入的结合,构筑了一种“自养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保障了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有利于农村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我国的养老成本,因此应予以重视。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马得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红
在对关中陈文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与分析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对于村庄的影响,尝试解释两个问题:一是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的形成及其意义;二是该种模式对于村庄的生活范围与关系模式、生活面向与生活预期、代际责任与伦理三个方面的影响。最后指出陈文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当前国家农村政策的启示意义,即国家在致力于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小农家庭生产的扶持与条件的改善。
关键词:
半工半耕 村庄 小农经济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乡镇半竞争性选举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治发展的新事物,本书系统整理了10年来全国各地乡镇半竞争性选举的发展情况,并通过大样本统计研究和小样本个案研究尝试解释出现这一发展的原因,并描述这一发展对我国政治体制的可能影响。同时,本书论述了推动乡镇半竞争性选举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积极意义,并探讨了推动乡镇半竞争性选举需要进行的配套制度改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建 艾春荣 王丹枫 唐莹
本文基于微观个体行为,将社会心理学等方法引入到消费领域,在预防性储蓄动机框架下构建了具有消费与收入结构效应的理论模型,并基于此,对消费与收入的结构效应的理论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浙江省农村微观调查数据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理论分析揭示了不同收入影响不同商品类消费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个体消费差异依赖于收入的结构性差异的机理。以上结论有助于为如何快速启动农村消费、加快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吕世辰
中国农村的改革 ,实质上是从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结构调整开始的。农村产权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也给全国产权结构的调整以一定的启示 ,我们应认真地加以总结。
关键词:
产权结构 产权模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孟新飞 林耿
就近城镇化作为如今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和现实选择,使21世纪以来形成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文章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采用入户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农民工回流实现就近城镇化对原有的“半工半耕”家庭分工模式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就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以放弃老人农业为特征的“半耕”弱化,以及返乡就业压力和风险下的“半工”非正规化。农户家庭在参与城镇化的行为决策中,正从以经济收益为考量的方式转向以后代教育为导向的家庭分工新方式。就近城镇化正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发生,但新“半工半耕”模式带来的社会效应是复杂和不确定的。该模式的健康引导,对于探索本土化的内发型发展道路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就近城镇化 半工半耕 家庭分工 农户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天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结构、生成逻辑与原创性贡献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理论。新时代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理论因循“往哪改、改什么、谁来改、怎么改”的思维逻辑,构建了以“道路方向论、中心任务论、主体作用论、策略方式论”为内涵的农村土地制度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它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国情与农情”的现实情境、“人地分离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矛盾演化”的客观规律、“国家、集体与农民利益协调与联动发展”的价值目标综合集成的结果。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理论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国特色小农与农业现代化衔接、土地经营权有序资本化、构筑国家集体个人联动发展的“真实共同体”等方面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允彬 赵卫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军 高彦彦
该文认为,我国农村人口的半城镇化是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在一起的。基于此观点,该文对我国农村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外地劳动力流入达到一定规模时,劳动力流入地的经济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此时农村人口半城镇化的副作用并不明显;当劳动力流入地的经济增长放缓乃至衰退时,半城镇化的农村人口(劳动力)会出现回流,这种人口回流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导致该地区经济的急剧下滑。该文对我国1980—2013年农村人口流动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工业化是我国农村人口半城镇化的触发条件,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农村人口半城镇化趋势不断增强的主要驱动因素。该文进一步分析认为:我国农村人口的半城镇化所造成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