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44)
- 2023(13104)
- 2022(10732)
- 2021(9908)
- 2020(7951)
- 2019(17734)
- 2018(16988)
- 2017(31875)
- 2016(17138)
- 2015(18859)
- 2014(18348)
- 2013(18407)
- 2012(17056)
- 2011(15813)
- 2010(15569)
- 2009(14263)
- 2008(13889)
- 2007(12308)
- 2006(10972)
- 2005(9507)
- 学科
- 济(81880)
- 经济(81803)
- 农(50056)
- 业(48588)
- 管理(39852)
- 农业(33198)
- 方法(30835)
- 数学(28597)
- 数学方法(28451)
- 企(25587)
- 企业(25587)
- 中国(23417)
- 业经(21293)
- 地方(18352)
- 贸(17074)
- 贸易(17068)
- 易(16693)
- 财(14705)
- 制(14365)
- 学(14316)
- 发(13851)
- 环境(12528)
- 农业经济(12513)
- 银(11446)
- 银行(11402)
- 发展(11279)
- 展(11179)
- 行(11067)
- 融(10990)
- 金融(10989)
- 机构
- 学院(252935)
- 大学(249280)
- 济(115573)
- 经济(113854)
- 研究(93801)
- 管理(93703)
- 理学(82548)
- 理学院(81595)
- 管理学(80419)
- 管理学院(79983)
- 中国(72276)
- 农(68330)
- 科学(58092)
- 农业(52934)
- 京(51455)
- 所(48152)
- 业大(46976)
- 财(45142)
- 研究所(44511)
- 中心(42329)
- 财经(37179)
- 经济学(36336)
- 江(35114)
- 经(34316)
- 农业大学(33438)
- 经济学院(33034)
- 院(32421)
- 范(32322)
- 师范(31924)
- 北京(31803)
- 基金
- 项目(179011)
- 科学(141855)
- 基金(133365)
- 研究(126728)
- 家(119643)
- 国家(118592)
- 科学基金(99880)
- 社会(86212)
- 社会科(81522)
- 社会科学(81503)
- 基金项目(70895)
- 省(68659)
- 自然(63102)
- 自然科(61700)
- 自然科学(61679)
- 自然科学基金(60605)
- 划(57998)
- 教育(54969)
- 资助(52295)
- 编号(48643)
- 发(41192)
- 重点(40695)
- 部(40569)
- 农(38086)
- 国家社会(37811)
- 创(37326)
- 成果(37088)
- 创新(35106)
- 科研(34314)
- 教育部(33851)
共检索到3654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光全 聂华林 杨艳丽
应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借助SPSS和ArcGIS软件,对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水平的主导影响因子为消费强度、消费结构、消费总量和增长速度,累积贡献率达86.91%;消费水平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以华北—西南地区为轴线向两边逐渐递减的趋势,属于人口—经济指向型布局;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村人口、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其中前两者为正向影响,后者为负向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宗泰 李华 肖红波 李军
改善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是治理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途径。依据北京农村家庭的资料,通过统计和计量分析发现:在农村家庭生活消费的能源总量中,电力、煤炭和燃气等商品能源占77.65%,其中煤炭占53.14%,秸秆和薪柴等生物质能源占比16.77%,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占比5.58%。家庭的收入、所居地形、兼业情况和人口等多个因素对农村家庭选择生活能源有影响,当这些因素变得允许时,农村家庭选择消费清洁便利的能源。政府应该支持能源的清洁化使用,鼓励开发无污染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默 张林秀
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安全可靠的生活用水的提供。本文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村村级生活用水投资状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村一级组织和农民自己负担了他们生活用水投资的很大一部分。同时,研究还表明上级政府(乡镇政府及乡镇以上政府)的生活用水投资策略还是侧重于改善和提高不发达地区农民的饮用水设施。随着农村税费和农业税减免等改革措施的推行,为了保障农村生活用水投资的持续增长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需要各级政府在今后进一步加大农村饮用水的投资力度。
关键词:
农村生活用水 投资 因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默 张林秀 翟印礼 罗仁福
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安全可靠的生活用水的提供。本文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村村级生活用水投资状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村一级组织和农民自己负担了他们生活用水投资的很大一部分。同时,研究还表明上级政府(乡镇政府及乡镇以上政府)的生活用水投资策略还是侧重于改善和提高不发达地区农民的饮用水设施。随着农村税费和农业税减免等改革推行,为了保障农村生活用水投资的持续增长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需要各级政府在今后进一步加大农村饮用水的投资力度。
关键词:
农村生活用水 投资 区域分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闫丽珍 闵庆文 成升魁
能源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能源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水平增长缓慢,能源消费结构滞后。消费特征表现为水平低、品位差;能源浪费严重;不合理的能源利用方式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生物质能是我国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开发生物质能的现代化利用方式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国家能源需求压力,因此应大力推广。目前我国生物质能的现代化利用方式已经走向成熟阶段,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能源政策与资金保障、建立并完善生物质资源市场、提高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等3个...
关键词:
农村生活能源 生物质能 沼气 秸秆气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万纯
本文基于农户的视角对农村生活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农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饮用水水质有待改善,厕所无害化程度有待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有待增加,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有待形成体系。农村生活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效果主要受到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家庭需求和"公共地悲剧"的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方一 高晓路 王英杰
农村住房结构是决定地震灾害脆弱性的重要因素。对全国农村住房结构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科学评估农村房屋脆弱性的基础。首先,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五普)结果,将农村房屋分为"钢混"、"砖混"和"传统结构("包括五普中住房墙体材料的"木、草、竹"和"其他"2个类型)3种结构类型,建立了全国县级尺度农村住房数据库,共2699个区县。探讨农村住房结构的空间差异,遴选可能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归纳出影响各类房屋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砖混结构是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最主要的住房结构类型,尤其在中东部地区的比例很高,而传统结构住房在西部地区所占比例较高(接近50%),影响这两种结构住房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地域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越高,砖混结构房屋比例越高。钢混结构在农村房屋中所占比例普遍很低,东中部地区比西部、东北略高,气候、非农就业和镇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了降低农村地区地震脆弱性,建议中国农村政策应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主,并积极推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还需要在农村地区逐步推广房屋抗震规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凤利 王雪标 王卫强
文章首先利用回归模型对中国农村人均收入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其次运用因子聚类法对中国31个省份进行分类,最后根据聚类结果找出不同地区影响农村人均收入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人均收入以年均11.56%的速度不断增加,增长速度较快;农村人均收入组成结构中经营性收入占比逐渐上升,工资性收入占比逐渐下降,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变化幅度不大,较为平稳;按经济因子及农业因子可将中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第二类为东部沿海的7个省份,第三类为东北三省、中部省份和海南等10个省份,第四类为西部大开发的11个省份。不同地区农村人均收入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主要因素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从回归系数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农村人均收入的影响最大,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因子分别是0.707%,0.513%、0.67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明显比东部地区大,影响因子分别为-0.599%和-0.23%;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部地区农村人均收入产生正向影响,影响因子为0.218%。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恒硕 李绍萍 彭民
本文基于2000-2018年全国八大地区30个省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测算数据,运用两权重配比变异系数及Dagum基尼系数分析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贡献来源,通过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非均衡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自适应Lasso模型选取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并结合逐步回归与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参数估计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2000-2018年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态势,动态演进过程中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空间非均衡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八大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导类型存在差异性;全国视角下农村生产生活要素投入、农村人口发展规模、农村生活质量水平及能源消费水平等因素对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地区视角下各类驱动因素对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的驱动效果及影响作用具有时间及空间差异性。对此,农村地区碳排放管治过程中应明确“全国统筹、区域协调、地区专治”的管理思路,秉承“分地区、分时段、分类型”的分类管理方式,以地区碳排放水平划分减排的重点管理区域,以驱动因素的作用机制作为减排的管理导向,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生态承载—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绿色协调、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风琦
文章以城镇和农村为分析对象建立两部门模型,结合"互联网+"时代城乡信息传递与交换的特征,利用全国29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4个分析模型深入探讨城镇化、信息化对农村生活消费能源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经济和人口因素对农村地区生活能源消费的外溢效应显著,但各因素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是随着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的,其影响方向与作用大小是变化的。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其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呈现由小到大再到小的倒U型发展轨迹。
关键词:
城镇化 信息化 农村生活能源 两部门模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韩昀 王道龙 毕于运
该文以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为主线,以郯城县为研究案例,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分析了郯城县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及其经济、自然和环境属性结构。结果表明:商品能源、清洁能源、新能源消费比例均过半,清洁能源占总能耗的72.16%;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促进了该地商品能对秸秆等非商品能的替代;不可再生能源仍占有较大比例,且均为商品性能源,体现了能源消费水平虽较高,但能源消费结构不甚合理等特点。
关键词:
农村 生活能源 能源属性 结构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鹏
文明的高度如同木桶定律那样,取决于其短板而非长处。作为现代文明的副产品,垃圾问题虽然像梦魇一般纠缠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是那块不被关注的短板。伴随着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再加上近年来大举推进的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路线,中国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已使这块短板凸显了出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作为现代文明之病已从城市快速渗透到广袤的,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农村地区。当农民完全被纳入大众消费社会之时,不可持续的社会模式就不可能逆转,也是现代文明崩溃的起点。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迄今大都集中在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鹏
文明的高度如同木桶定律那样,取决于其短板而非长处。作为现代文明的副产品,垃圾问题虽然像梦魇一般纠缠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是那块不被关注的短板。伴随着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再加上近年来大举推进的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路线,中国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已使这块短板凸显了出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作为现代文明之病已从城市快速渗透到广袤的,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农村地区。当农民完全被纳入大众消费社会之时,不可持续的社会模式就不可能逆转,也是现代文明崩溃的起点。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迄今大都集中在垃圾问题的分类、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经济层面的探索上,但散乱的垃圾处理和生活垃圾的日常性取决于农村空间的再造和村民主体意识的重建。因此,文章基于农村地区的调研,从被裹挟于现代化浪潮的村民和村落治理的角度来解读垃圾问题的形成机制和治理困境,在此基础上从以下三个层面探讨一条综合治理的途径,即共助体系的形成。一是发展社会导向的政策与退耕还林模式的公助;二是基于公共性互助纽带的重建;三是通过乡土教育来推动村民的自助和对乡土价值的重新认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嵘 米娅 王卓
文章采用2005—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应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分解了这些因素,得出以下结论:收入、城镇化水平、人口结构演变都与农村居民消费显著正相关;分解结果显示,在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差异的贡献度排名中,城镇化水平位居第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次之,地区固有因素排名第三,之后依次是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医疗支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嵘 米娅 王卓
文章采用2005—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应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分解了这些因素,得出以下结论:收入、城镇化水平、人口结构演变都与农村居民消费显著正相关;分解结果显示,在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差异的贡献度排名中,城镇化水平位居第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次之,地区固有因素排名第三,之后依次是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医疗支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