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75)
- 2023(7455)
- 2022(6035)
- 2021(6014)
- 2020(4734)
- 2019(11091)
- 2018(10974)
- 2017(20415)
- 2016(11044)
- 2015(12247)
- 2014(11930)
- 2013(11949)
- 2012(11046)
- 2011(10367)
- 2010(10441)
- 2009(9770)
- 2008(9620)
- 2007(8412)
- 2006(7839)
- 2005(7106)
- 学科
- 济(53576)
- 经济(53520)
- 农(48877)
- 业(32755)
- 农业(32423)
- 管理(19232)
- 中国(17986)
- 业经(17184)
- 方法(16891)
- 数学(15939)
- 数学方法(15880)
- 制(14064)
- 农业经济(12359)
- 发(11821)
- 企(11444)
- 企业(11444)
- 贸(11308)
- 贸易(11302)
- 易(11187)
- 体(11041)
- 发展(10199)
- 展(10192)
- 地方(9724)
- 村(9441)
- 农村(9422)
- 财(8890)
- 银(8823)
- 银行(8822)
- 行(8675)
- 策(8266)
- 机构
- 学院(155210)
- 大学(152291)
- 济(79422)
- 经济(78348)
- 研究(62107)
- 管理(57100)
- 中国(50872)
- 理学(48951)
- 理学院(48466)
- 管理学(47978)
- 管理学院(47688)
- 农(45741)
- 农业(34231)
- 科学(32991)
- 财(32792)
- 京(32416)
- 所(30881)
- 研究所(27850)
- 中心(27842)
- 业大(26919)
- 财经(25128)
- 经济学(25057)
- 经(23279)
- 经济学院(22557)
- 江(22353)
- 北京(20947)
- 院(20747)
- 范(20661)
- 农业大学(20641)
- 师范(20553)
- 基金
- 项目(100267)
- 科学(80163)
- 研究(79308)
- 基金(75006)
- 家(65171)
- 国家(64519)
- 科学基金(54371)
- 社会(54219)
- 社会科(51017)
- 社会科学(51007)
- 基金项目(39098)
- 省(36664)
- 教育(34150)
- 编号(32195)
- 划(30430)
- 自然(30386)
- 自然科(29659)
- 自然科学(29653)
- 资助(29475)
- 自然科学基金(29164)
- 农(28155)
- 成果(26240)
- 部(24790)
- 国家社会(24233)
- 发(23981)
- 中国(23119)
- 重点(22395)
- 课题(21686)
- 制(21420)
- 性(21255)
共检索到2492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宋圭武
中国问题 ,本质是农村问题。如何“解”出农村“方程”的最优解 ,实属不易。二十多年农村改革 ,风风雨雨 ,成绩很大 ,但问题也不少。本文对农村改革若干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
农村改革 长期性 复杂性 个人看法
[期刊] 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杨世义
揭示家庭承包制是对农村生产关系重要部分的改革,实质是"户营",并非"包"字。总结其成功原因,是改革目标明确,改革主体正位,改革客体薄弱,改革形式合理,权威支持和中央肯定。联系当前城市改革(包括企业改革、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阐明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经验有实际指导意义。针对家庭承包制的问题,分析"小"的问题非户营固有,乃现阶段"231"农业生产力结构决定,出路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散"的问题,须通过组织带领、中介联结和社会服务来解决;农户作为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主体尚不完全,距市场主体尚远,说明农村改革处于未完成态,引导、扶持并确保农户成为市场主体就成了农村深化改革的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红宇
本文总结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新时代,深化改革,要准确把握农村未来方向,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聚焦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与产权制度三大问题。土地制度改革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推动土地经营权共享,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与不流转两种形式促进土地规模化、服务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要重点提升人力资本,注重职业农民的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培养出一批真正有爱农情怀、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的职业化农民;要充分理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把产权制度改革提升到第二次飞跃的高度来认识,并将改革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农民就业增收、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党对基层基础工作领导等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高质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改革 经营权共享 人力资本提升 二次飞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杜润生
一中国农村改革已经历20个年头。改革的第一步,仅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使用权回归农民,同时初步开放农产品交易市场,就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潜力,向社会做出令人瞩目的贡献。从时代变化着眼,我们看到,本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正经历一个改革和调整时期,并进入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后20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这两个20年构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特点鲜明的历史阶段。后者的成功与其前者的失误相比较,具有理论上与实践上的经典意义。回顾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如果...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德元
香港乐施会的年刊要笔者以2000 字的篇幅介绍一下这20多年来农村改革的情况,这实在是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因为这20多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千头万绪,两万字也说不完。不过,根据笔者的理解,虽然中国农村改革的实践过程和政策研究非常复杂, 但都是围绕着土地而进行的,即中国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土地革命"。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曹东勃
对小农经济有效性表示质疑的理论传统并非马克思主义所独有,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也长期存在。改造小农经济以适应国家现代化进程,是二者的共识。总体而言,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政策都或强或弱地体现了这一点。始于1978年的改革,似乎使中国农业一夜之间从"一大二公"的状态又回到了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状态,30年粮食产量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小农的奇迹"。然而要确保农业的持续性发展,则改造小农经济的目标和任务依然存在。在人地矛盾现状未发生根本变化和农业发展受市场风险冲击渐强的背景下,应当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对小农自愿、适度的联合保持开放和支持的姿态,使小农经济首先走向小而有效、小而不散,进而走出小农经济的陷阱。
关键词:
小农经济 农村改革 农业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陆学艺
在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学家们以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己任,为改革开放献计献策,贡献智慧。经董辅礽基金会联合相关机构严格评定,将"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于2008年11月29日授予了以杜润生为代表的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同时,大会组织者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和"全球经济危机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为题,邀请了9位著名经济学家联袂进行演讲。这是一次思想智慧的盛宴。经会议主办方授权,将9位学者的发言稿刊发于此,以飨读者,以示我刊对首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的高度关注,对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发的祝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魏后凯 刘长全
自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大体经历了家庭经济地位重新确立、资源配置从计划向市场过渡、新型城乡关系初步确立和发展、农村改革全面深化4个阶段,基本脉络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保障农民权益和主体地位为核心,从单领域到全方位、从点到面、从试点到推广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这种渐进式改革符合中国的国情特点,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农村的发展活力,为中国农村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4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改革创新是引领农村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通过市场化解决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市场主体激励问题;坚持“维护农民经济利益、保障农民政治权利”这个基本主线,确保农民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受益主体;坚持破除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等各个维度上的二元结构,让农民分享国家发展成果;坚持基层创新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农村改革“方法论”,以把握改革的方向并取得实效。在新时代,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必须采取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方式,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充分调动农民和基层的积极性,全面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戴思锐
2008年7月2日,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重庆工商大学联合主办的"重庆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在重庆工商大学举行。论坛深刻总结了我国特别是重庆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也为重庆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撑。论坛上,重庆大学副校长张宗益教授、西南大学戴思锐教授、重庆工商大学校长王崇举教授、重庆师范大学邓正琦教授、西南政法大学王怀勇教授等知名专家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邓小平与中国农村改革为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功绩,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农业和农村改革的思想,本刊编辑部特邀请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研究机构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以“邓小平与中国农村改革”为题,结合...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江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回顾与展望刘江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成就及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一)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就第一,突破了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体制,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责任制,确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经营体制,既有利于调动农...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宇立
本文思考的问题是,中国农民为什么在经济改革中走到了最前列?本文认为,中国农村改革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农民继承了中国农业历史上的成功经验。正是农村改革及其成功,才有力地联结了中国的历史和未来。官民共有的历史经验导致农村改革的成本-收益水平优于其它领域改革,其面向未来的意义还包括改革的社会动员,补充政府的政治资源,以及广泛的制度示范。
关键词:
农村改革 历史经验 社会动员 利益示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守银
中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是根据中央1987年5号文件关于“有计划地建立改革试验区”的精神建立起来的。中央决定建立“农村改革试验区”,并不是改革中的一个临时措施,而是中央考虑到深化农村改革的种种新要求,提出的带有长期性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布署。其主要意图是:为中央提供改革的决策参考;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示范经验;分散改革风险,分解改革的困难。 1987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已在16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21个农村改革试验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后20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这两个20年构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特点鲜明的历史阶段。其前者的失误与后者的成功相比较,具有理论上与实践上的经典意义。对这一经典意义的认识和总结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