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46)
- 2023(16442)
- 2022(13829)
- 2021(12829)
- 2020(10631)
- 2019(24305)
- 2018(23903)
- 2017(44764)
- 2016(24152)
- 2015(26950)
- 2014(26516)
- 2013(26512)
- 2012(24982)
- 2011(23129)
- 2010(23468)
- 2009(22164)
- 2008(21826)
- 2007(19607)
- 2006(18078)
- 2005(16723)
- 学科
- 济(120305)
- 经济(120154)
- 业(68770)
- 管理(64609)
- 农(51647)
- 企(46836)
- 企业(46836)
- 方法(40400)
- 数学(35489)
- 数学方法(35138)
- 农业(34287)
- 中国(33514)
- 业经(28566)
- 地方(26249)
- 制(26168)
- 财(25499)
- 学(23575)
- 贸(19967)
- 贸易(19953)
- 体(19460)
- 易(19413)
- 银(18319)
- 融(18281)
- 金融(18279)
- 银行(18272)
- 行(17721)
- 发(17227)
- 环境(16274)
- 策(15747)
- 体制(14546)
- 机构
- 大学(353303)
- 学院(350787)
- 济(160636)
- 经济(157706)
- 研究(136100)
- 管理(127070)
- 理学(108285)
- 理学院(106964)
- 中国(105746)
- 管理学(105122)
- 管理学院(104469)
- 科学(79062)
- 京(76502)
- 农(75125)
- 财(74169)
- 所(70458)
- 研究所(63404)
- 中心(59886)
- 农业(57757)
- 财经(56835)
- 业大(54673)
- 江(54644)
- 经(51711)
- 经济学(50564)
- 北京(49301)
- 院(47954)
- 范(46614)
- 师范(46144)
- 经济学院(45133)
- 财经大学(41745)
- 基金
- 项目(227090)
- 科学(179547)
- 基金(167926)
- 研究(165801)
- 家(148993)
- 国家(147454)
- 科学基金(123863)
- 社会(109854)
- 社会科(103825)
- 社会科学(103799)
- 基金项目(87140)
- 省(85578)
- 自然(77386)
- 自然科(75530)
- 自然科学(75505)
- 教育(74668)
- 自然科学基金(74216)
- 划(72799)
- 资助(68601)
- 编号(63956)
- 成果(53569)
- 部(52540)
- 重点(52354)
- 发(50815)
- 国家社会(47242)
- 创(46423)
- 课题(45998)
- 制(45685)
- 教育部(44784)
- 创新(43648)
- 期刊
- 济(193903)
- 经济(193903)
- 研究(115662)
- 中国(82927)
- 农(76557)
- 学报(58898)
- 财(56092)
- 科学(55713)
- 农业(51741)
- 管理(49139)
- 大学(45950)
- 学学(43306)
- 融(38831)
- 金融(38831)
- 教育(36634)
- 业经(32205)
- 经济研究(30470)
- 财经(29959)
- 技术(28573)
- 业(26421)
- 经(25998)
- 问题(25714)
- 世界(22430)
- 贸(20750)
- 国际(18889)
- 版(18864)
- 技术经济(18160)
- 经济问题(16795)
- 农村(16495)
- 村(16495)
共检索到5670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其仁
中国的改革正在广泛地改变资源利用的产权形式和效率。这场变革的背景,是原有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控制模式的失效和日益松弛。本文讨论这场大变革的发源——农村改革的经验。 80年代的中国农村改革,一方面是国家集中控制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弱化,另一方面是农村社区和农民个人所有权的成长和发展。经过10年分权化的渐进改革,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已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农村改革经验的回顾,把国家引入农民所有制建立、执行和改变的说明。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国家保护有效率的产权制度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但是,国家通常不可能自动提供这种保护,除非农户、各类新兴产权代理人以及农村社区精英广泛参与新产权制度的形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其仁
四、交易产生的所有权 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首先是60年代初期那些短期政策和安排的大规模重演。原有体制通过国家主导的政治运动形成和改变所有权的逻辑,终于让位给一个新的逻辑,即经过国家和农民之间的交易,以及农民之间的交易来形成新的有效产权。在一个可以围绕制度形成和改变作交易的环境里,国家从对农村经济无所不在的控制状态大踏步后退,以此交换稳定的税收,低成本的控制系统和农民的政治支持;农民则以保证对国家的上缴和承担经营责任,换得土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冯开文
一场诱致性制度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反观与思考冯开文1978年之后,一场以诱致性为主要特色的制度变迁①在中国农村悄然地发生了。这场变迁体现出了一些与改革开放以前截然不同的重要特点,也蕴含着一系列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一变迁的突出特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江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回顾和展望农业部部长刘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和农村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虽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其自身的一些明显特点。一是我国农村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士1前,我国人门有力%居住在农村...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江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回顾与展望刘江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成就及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一)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就第一,突破了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体制,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责任制,确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经营体制,既有利于调动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希刚
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20年来,农村改革以市场为取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构架。改革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和体制,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且有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洪远
发端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化,而且有力地支持了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农村改革的创新实践,不仅为我国成功实现经济体制转轨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且为世界一些国家实现经济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将对中国农村改革40年的历程、成就和经验作一个初步的回顾和总结,并对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提出基本看法,并围绕农村改革八个需要着力推进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初步分析。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喜梅
企业规模较小甚至以农户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而以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改革却成效甚微。本文从农村经济发展引发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诱制性制度需求与政府代表的强制性制度供给两方面的分析得出:农村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制度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符合国家的效用函数。
关键词:
农村 中小金融 制度 需求 供给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袁铖
农地制度历来是中国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本文从产权角度对建国后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作了简要分析。作者认为,产权的界定与实施决定着产权的经济绩效。土地改革以来各种农地制度创新形式的不同经济绩效都与产权清晰程度和实施机制有关。
关键词:
农地制度 产权 经济绩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罗必良
中国农村改革的制度经济学思考罗必良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而言,制度一般是指习惯和规则,它作为一种社会契约,其意义在于有助于一个人在同其他人的交易中能理性地把握他的预期,从而使这些预期在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中得以实现。同样,农村经济组织制度...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志刚 曲福田 黄贤金
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体系,从农业绩效优化的角度探讨了转型期中国农地所有权的最适安排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转型期间,农地集体所有制无疑要优于私有产权和国有产权。这主要是由于市场化程度的相对落后以及国有制下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的高成本弊端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农地所有权的私有化和国有化往往是低效或是无效的;而农地集体所有制则随着排他性权利的赋予、农地市场的开放以及村民自治等方面的完善,弥补了私有制和国有制的诸多缺陷,成为一种相对较优的所有权安排模式。
关键词:
农地所有权 最优安排 转型期 中国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申始占
纵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百年历程,其呈现出摸索、确立、改革和完善的总体特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摸索,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的制度确立,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制度改革,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制度完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百年变迁衍生出中国独具特色的产权结构。结合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通过构建“所有权—权能调整”分析框架,本文试图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总结出一种评判标准。根据此标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百年变迁可以分裂为两种机制:一类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激励相容较强机制,二类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间接结合的激励相容较弱机制。于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而言,识别并选择激励相容较强的产权机制是具备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