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93)
2023(13958)
2022(11791)
2021(10945)
2020(9131)
2019(20965)
2018(20397)
2017(39006)
2016(21047)
2015(24110)
2014(24029)
2013(24328)
2012(23170)
2011(21315)
2010(21562)
2009(20277)
2008(19943)
2007(18314)
2006(16493)
2005(14889)
作者
(63634)
(53900)
(53587)
(51170)
(33845)
(25872)
(24238)
(20942)
(20314)
(19060)
(18726)
(17787)
(17114)
(16874)
(16824)
(16516)
(15916)
(15600)
(15480)
(15259)
(13560)
(13306)
(13096)
(12359)
(12330)
(12079)
(11741)
(11708)
(10940)
(10924)
学科
(115614)
经济(115436)
(56458)
(51198)
管理(49685)
方法(42850)
数学(37143)
数学方法(36891)
(34891)
企业(34891)
农业(33874)
中国(29487)
业经(26852)
地方(25279)
(21807)
(20906)
(19309)
贸易(19301)
(19245)
(18760)
(16377)
(15126)
(15080)
银行(15036)
环境(15028)
(14613)
金融(14610)
(14550)
地方经济(13967)
(13878)
机构
学院(319814)
大学(318487)
(148591)
经济(145918)
研究(119365)
管理(116835)
理学(100273)
理学院(99053)
管理学(97511)
管理学院(96915)
中国(92020)
(72265)
科学(71204)
(67553)
(62995)
(62056)
研究所(56302)
农业(55779)
中心(53941)
业大(51701)
财经(50061)
(48479)
经济学(47263)
(45485)
北京(42840)
经济学院(42564)
(42282)
师范(41942)
(40932)
科学院(38186)
基金
项目(207183)
科学(163101)
基金(152009)
研究(151659)
(133100)
国家(131927)
科学基金(111265)
社会(101124)
社会科(94764)
社会科学(94732)
基金项目(80239)
(79278)
自然(68441)
教育(67061)
自然科(66807)
自然科学(66786)
(66560)
自然科学基金(65655)
资助(61480)
编号(60494)
成果(49228)
(47402)
(47300)
重点(46974)
国家社会(42922)
(42032)
课题(41484)
教育部(40061)
创新(39465)
科研(39431)
期刊
(175136)
经济(175136)
研究(98372)
(74076)
中国(65663)
学报(52845)
农业(50268)
科学(49448)
(46601)
大学(40336)
学学(38414)
管理(38383)
(32414)
金融(32414)
业经(30765)
经济研究(27626)
教育(27084)
财经(25844)
技术(25044)
(24526)
问题(24210)
(22445)
世界(20139)
(18448)
技术经济(17600)
(17419)
经济问题(16234)
统计(16086)
资源(16081)
国际(15836)
共检索到4917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长春  赵若曦  古维迎  
基于2000-2008年省级单元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探讨来自区域、城镇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作用机制,认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受到农村自身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区域和农村社会经济推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扩张,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引起的城镇空间扩张,缓解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趋势,在此"一增一减"双重作用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缓慢增长趋势。相比于来自区域和城镇的社会经济因素,农村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于省级单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影响更为重要。不论是对于来自城镇或是农村的社会经济因素,产出效应都比投资和收入效应更明显,在控制产出效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裕瑞  刘彦随  龙花楼  
利用农村人口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我国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总体态势、区域格局及其耦合状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和农业户籍人口数量变化分别于1996和2001年进入快速减少的新阶段,年均分别减少1 121×104和579×104人,而1996年以来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仍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0.12%;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协同演进的良性格局尚未出现,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依然粗放,且在北方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更为突出。城乡二元体制是造成我国农村人口减少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反增逆势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相对共性的人口流动和土地管理制度背景下,自然地理条件、经济...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燕  叶艳妹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近几年兴起的土地集约利用工程。本文根据全国各地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实践经验 ,在界定了村庄类型 ,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从资金筹集、组织领导、具体操作等方面总结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模式 ,并对不同农村地区适宜的不同模式进行了初步归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若曦  冯长春  刘效龙  
本文从"节约集约用地内涵"出发,建立了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13.0和stata9.0软件,采用相关系数检验、逐步回归,并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每个指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和揭示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孔倩倩   王婷  
[目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激发乡村活力的有力工具。通过构建基于多样性和兼容性2个维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测度方法,评价长沙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特征并剖析其影响因素和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混合利用度的解释力。[方法]Hill numbers多样性测度模型、基于加权向量的混合度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Spearman秩相关系数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结果](1)长沙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数据结构呈现“倒U型”分布且存在空间集聚特征,热点集聚区分布在长沙县南部,冷点集聚区分布在长沙县北部。(2)相比多样性,兼容性数值更高且跨度更小,总体表现更优;将土地利用多功能耦合协调度引入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兼容性测度可使测量体系更加完善。(3)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教育水平、二三产业发展现状和土地开发吸引力与混合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土地开发吸引力解释力最高;高程变异系数、地形起伏度、坡度、县城临近度和所属镇临近度与混合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县城临近度解释力最高。(4)影响因子间存在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两种交互现象即因子间交互作用效果可以超越单因素独自作用的效果。[结论]本研究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测度提供了更完善的测量体系。充分认识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乡村规划与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岩  李刚  
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保护耕地资源、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实现途径,而项目的严格把关、科学决策是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以可行性研究为切入点,围绕准入基础和约束条件两大方面,尝试构建了由4个自然准入基础指标、3个经济准入基础指标、3个社会准入基础指标组成的准入评价指标体系和由4个生态环境影响指标、3个经济收益水平指标、4个社会服务功能指标组成的约束评价指标体系,从多因素、定量化角度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方位评价,实现从源头上开展科学评估、规避潜在风险。结合山东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岩  李刚  
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保护耕地资源、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实现途径,而项目的严格把关、科学决策是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以可行性研究为切入点,围绕准入基础和约束条件两大方面,尝试构建了由4个自然准入基础指标、3个经济准入基础指标、3个社会准入基础指标组成的准入评价指标体系和由4个生态环境影响指标、3个经济收益水平指标、4个社会服务功能指标组成的约束评价指标体系,从多因素、定量化角度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方位评价,实现从源头上开展科学评估、规避潜在风险。结合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马桥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项目进行了评价应用和检验,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余劲  孙春阳  
研究目的:分析国内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国内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驱动力、潜力、模式、效果评价等方面,但对宏观政策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公众参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规划的研究尤少。研究结论:应重视公众参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规划工作。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黄小平  刘海  
我国城乡呈现出卫生费用分布不均、医疗服务可及性的不平等、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差异明显等问题。影响农村居民医疗消费的主要因素有收入水平高低、政府卫生投入状况、居民年龄结构以及家庭风险分担机制等。解决这些问题,要从设计差异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家庭风险分担机制作用以及明确政府有关部门的财政投入责任等方面做出努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继来  刘彦随  李裕瑞  胡银根  
系统研究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的时空耦合关系,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理论基础。论文利用人口统计数据与土地调查数据,基于弹性系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的时序变化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和耦合关系类型,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2007—2015年,全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以1.94%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增长,8 a间共增加257.27万hm2;2)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以年均4.61%和1.98%的速度增长,两者差距以年均16.2%的速度逐年拉大;3)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常住人口数量耦合类型在全国尺度上为G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且前者增长率小于后者)失调发展类型,在省域尺度上都是失调发展类型,主要是G类和H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且前者增长率大于后者)失调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业户籍人口数量的耦合类型在全国尺度上为H类失调发展类型,全国93.55%的省份为失调发展类型,失调类型以A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增加,且前者增长率大于后者)和H类为主。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5年间,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耦合关系呈现失调发展态势,并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论文研究结果可以为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娟锋  刘洪玉  虞晓芬  
研究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方向。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归类分析法和GIS方法。研究结果:(1)最新数据表明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总计有3803个行政村,总用地面积1141 km2,空间特征差异显著;(2)依照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边界和规划控制范围边界,可以将居民点区分为圈内居民点、环内居民点和环外居民点;(3)三类农村居民点存在显著的不同特点,整理方向不同。研究结论: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偏大,需要按照农村居民点的区位分布与特征采取差异化的整理模式,提升北京市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佰林  蔡为民  张凤荣  姜广辉  关小克  
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助推农村发展经历了深刻转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及功能逐渐多样化和非农化,由此对农村居民点内部地类辨析、演变规律及驱动力探讨等提出了迫切需求。本文围绕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结构及功能,农村居民点用地空心化以及用地景观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地总结,指出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与经济发展及农户生计变化息息相关。都市郊区及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就地非农就业促使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多样化以及功能和景观的非农化,传统农区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闲置废弃和景观的空心化。当前,无论从技术手段还是研究内容看,农村居民点用地微观尺度研究仍以现象描述和解释为主,未来应逐渐向实践应用拓展和深化,并加强微观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的创新。在微观尺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演变模式提炼基础上,深入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演变规律及驱动机理,提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方向,将凸显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政策出口与实践价值。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田贵全  曲凯  
以2000年LandsatTM图像和2004年中巴资源2号卫星(CBERS-2)图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山东省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建立了山东省农村居民点遥感监测数据库,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04年间,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了14278.38hm2,年平均扩展速率为3569.60hm2/a,扩展强度指数为0.091%,用地比重为8.05%。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增加了906个,斑块平均密度为33.27个/100km2,斑块平均面积为24.20hm2。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建  程久苗  范树平  陈丹丹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分析国内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力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驱动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用地布局驱动力方面,在研究区域的选取、内容、尺度和方法上都有不足之处。研究结论认为,未来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力研究将注重农村居民点内部不同类型和方式间流动的诱导因素,借助3S技术,研究更加定量化;与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相结合,推进农村居民点生态环境的改善;考虑土地利用政策和政策的跨区域相互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乐容潮  雷国平  殷嘉迪  丁雪  马鑫鹏  王居午  
为科学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状态及探索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绿色之乡庆安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结合Gis空间分析,从居民点用地布局规模、分形特征及分布状态对农村居民点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并利用缓冲区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庆安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9 771.83hm2,分形维数为1.1861.305,斑块较简单,复杂性较低,各乡镇呈随机、均匀、聚集3种状态分布,居民点核密度值为0.0821.227个/hm2,农村居民点分布密度较低;受地形地貌影响,庆安县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规模明显高于南部和北部,农村居民点呈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