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96)
- 2023(7846)
- 2022(6312)
- 2021(6182)
- 2020(4964)
- 2019(11363)
- 2018(11071)
- 2017(21097)
- 2016(11145)
- 2015(12578)
- 2014(12105)
- 2013(12511)
- 2012(11679)
- 2011(10845)
- 2010(10855)
- 2009(10257)
- 2008(10097)
- 2007(8968)
- 2006(8090)
- 2005(7344)
- 学科
- 济(57800)
- 经济(57760)
- 农(48873)
- 业(36616)
- 农业(32474)
- 管理(24271)
- 方法(21027)
- 数学(19965)
- 数学方法(19907)
- 中国(17940)
- 业经(16381)
- 企(14461)
- 企业(14461)
- 农业经济(12357)
- 财(12039)
- 贸(12006)
- 贸易(12000)
- 易(11865)
- 发(11425)
- 制(11387)
- 地方(9926)
- 发展(9809)
- 展(9805)
- 村(9399)
- 农村(9380)
- 体(8758)
- 策(8388)
- 及其(8378)
- 收入(8067)
- 银(7970)
- 机构
- 学院(164966)
- 大学(162491)
- 济(84776)
- 经济(83652)
- 管理(64067)
- 研究(61459)
- 理学(55625)
- 理学院(55125)
- 管理学(54588)
- 管理学院(54291)
- 中国(50031)
- 农(46060)
- 农业(34613)
- 财(34496)
- 京(33337)
- 科学(32108)
- 所(30053)
- 业大(28161)
- 中心(27978)
- 财经(27393)
- 研究所(27085)
- 经济学(26845)
- 经(25367)
- 经济学院(24317)
- 江(22555)
- 北京(21175)
- 经济管理(21169)
- 农业大学(21071)
- 院(20505)
- 科学院(20203)
- 基金
- 项目(108570)
- 科学(87225)
- 研究(83977)
- 基金(82764)
- 家(71533)
- 国家(70869)
- 科学基金(60461)
- 社会(58507)
- 社会科(55199)
- 社会科学(55186)
- 基金项目(43320)
- 省(39102)
- 教育(35459)
- 自然(34719)
- 编号(33945)
- 自然科(33939)
- 自然科学(33932)
- 自然科学基金(33369)
- 资助(32933)
- 划(32574)
- 农(28500)
- 成果(27105)
- 部(26827)
- 国家社会(26215)
- 发(24965)
- 中国(24110)
- 重点(23654)
- 教育部(23034)
- 制(22671)
- 人文(22384)
共检索到2533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郭云南 王春飞
本文以农业部的固定观察点调查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补充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宗教为切入点,考察了中国村庄的公共品投资行为。结果发现,(1)相比没有宗教信仰的村庄,信教村庄的公共品投资额将更高,而且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道路、电力等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水平的基础设施项目上。使用"历史上的宗教活动场所数量"和"村周边大城市的开埠历史"作为工具变量,这一正向影响仍然显著。(2)基督教信仰对公共品投资有促进作用,而其他所有宗教类别的影响不明显。(3)在信徒数量、参与宗教活动越多的村庄中,宗教对公共品投资的促进作用会越大。这些结果从侧面强调了宗教的组织性功能,特别是基督教通过有规律的宗教活动参与,可以将个体信仰转化为集体行动。
关键词:
中国农村宗教 公共品投资 宗教活动场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阮荣平 刘力
在政府、市场等正式社会保障供给主体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究竟是由谁来供给的呢?基于全国60村的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农村中一类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非正式组织——宗教——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存在性及发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宗教对财产赠与、劳动给与、借贷施与、财产汲取、劳动汲取、借贷接受等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宗教社会保障功能的存在;宗教社会保障的组织效应远远大于其信仰效应,说明宗教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组织效应而非信仰效应。这些结果有助于解释中国农村当前正在发生的"宗教热"以及"宗教与政府的替代效应"等现象,同时对遏制极端宗教组织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非正式社会保障 宗教 农村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荣平 刘璐琳
基于宗教理性选择理论,提出宗教风险假说,认为风险以及风险应对能力是人们做出宗教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市场经济、贫困和弱势群体等角度,根据作者调查数据、国家统计数据以及其他全国和局部调查数据,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市场经济中的宗教需求要高于计划经济;(2)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信教密度就越高;(3)弱势群体的宗教需求要高于强势群体。这些结果证明了宗教风险假说的合理性。最后依据该假说,提出针对当前农村"宗教热"政策建议主要有两点:(1)降低农村人口所面临的风险;(2)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
农村 宗教热 风险 理性选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阮荣平 郑风田 刘力
本文对农村居民信仰代际传递进行了分析,并借此对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出现"宗教热"现象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非宗教信仰都具有代际锁定效应,但是与非宗教信仰相比,宗教信仰的代际锁定效应更强。而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能够强化非宗教信仰的代际锁定,削弱宗教信仰的代际传递效应。宗教信仰的代际传递受到横向社会化的抑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惠芳 叶敬忠 刘鹏
本文以河南省农村宗教信仰现象为背景,讨论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宗教信仰行为动因以及这种行为对她们的影响。同时认为,丈夫外出务工带来的缺乏安全感、心理压力大等影响是留守妇女信仰宗教的直接原因,家庭背景、社区宗教团体发展情况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因素是促成其信仰宗教的社会原因。宗教信仰为留守妇女带来了心理调适、物质帮助即行动约束等积极因素,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导致宗教信仰容易陷入新的迷信误区。
关键词:
留守妇女 宗教信仰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郑风田 阮荣平 刘力
遵循理性选择研究范式,本文研究了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信教行为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风险是宗教选择和宗教参与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目前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对信仰量变有显著影响,但对信仰质变尚不够构成显著影响;"新农合"的开展能够有效地降低农村宗教信仰的增长速度。这些结果可以对农村"宗教热"现象进行解释:世俗社会对于农村居民所面临风险的不作为或者弱作为,是宗教在农村颇具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风险 社会保障 宗教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阮荣平 郑风田 刘力
基于世俗化理论和宗教经济理论以及宗教精神合作社假说,本文研究了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与农村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基于村级和农户调查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村庄而言,公共文化供给增加能够显著降低村庄内的信教比重;对于农户而言,公共文化供给能够显著降低农户的宗教选择概率和宗教参与程度。这说明,公共文化供给对宗教信仰具有挤出效应。这一结果可以对目前农村"宗教热"现象进行解释,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长期缺乏是农村"宗教热"兴起的推力之一。
关键词:
农村 公共文化 宗教 挤出效应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武雄
民间宗教的语言主要通过它的符号系统来表达。在城镇化农村中,民间宗教的符号系统构建了一套隐性的、非正式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为农民向市民转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促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对城镇化农村的发展稳定,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它的过度发展则容易形成特定利益集团,可能控制村民精神,对城镇化农村的正式权威产生挑战,从而影响农村稳定。妈祖信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确处理民间宗教的语言与城镇化农村治理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还有利于农村的和谐治理。
关键词:
民间宗教 语言 城镇化农村 治理 妈祖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阮荣平 郑风田 刘力
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微观调查数据,本文较细致地分析了宗教信仰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行为的影响。利用Probit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本文发现,相比于无宗教信仰者,有宗教信仰的农民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概率要低6%。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宗教信仰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行为的负向影响主要针对的是具有较强个人储蓄性质的"老农保",而不是具有较强公共福利性质的"新农保"。这一结论表明,当前"新农保"的公共福利性质是吸引全体农户参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而"老农保"的自我储蓄性质与政府财政的缺位导致了不少目标对象的流失,制约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因此,继续加大政府的相关投入是保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吸引力和活...
关键词:
宗教 农村 养老保险 社会保障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俊 付志宇
公共风险是推动公共品供给演进的原动力。从公共风险治理的思想视角,分析我国不同时期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可发现:传统社会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是政治均衡下的风险应对,它并没有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近代以来,尤其是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意愿的计划供给冲击了农民自发合作的秩序,降低了政府防范公共风险的能力;经济转型期,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帕累托改进在于改变制度约束,寻找政府目标与农民真实偏好契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公共风险 公共品供给 政治均衡 制度演进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高彦彦 周勤 郑江淮
中国农村公共品长期供给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比较强势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行为与各部门公共品需求决定机制来探讨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偏向的公共品供给配置内生于地方官员在追求政治晋升和维持社会稳定之间的权衡;而各部门的公共品需求则取决于二元经济背景下各部门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因此,部门间公共品供给配置的政治决定机制和各部门公共品需求的市场效率原则之间的割裂导致了农村公共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错配和不足。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季鸣 王林
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是当前解决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问题的现实途径。文章在计算出我国各省市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大小的因素,得出提升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
农村公共品 供给 效率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军 蒋琳琦
一、导言 农村农作制度由集体化向家庭承包经营的转变,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激励机制,刺激了粮食生产的巨大增长,与此同时,农作制度这一巨变显然又打破了原先制度结构的均衡状态。在长期的集体化农作制度下,农村政治、经济和有关社区生活的各项制度都获得了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这些制度都已基本定型,与农作制度一起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形成了稳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樊丽明 石绍宾
当前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表现出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特征,即层层向上汇总公共品需求与绩效执行信息,层层向下传达供给决策与资金指令安排,信息反馈主要局限于政府体系内部。这种"自上而下"的体制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客观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仍需进行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
农村 公共品 政府供给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唐娟莉
构建包括生产性、生活性和保障性三大类农村公共品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2000—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2000—2013年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0—2013年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整体上呈增长态势,其中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等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水平较高,而公共安全、文化娱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供给水平较低;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与国家政策有关,反映了政府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上的行为偏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