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01)
- 2023(18111)
- 2022(15572)
- 2021(14417)
- 2020(12039)
- 2019(27698)
- 2018(27329)
- 2017(52124)
- 2016(28118)
- 2015(31880)
- 2014(31556)
- 2013(31803)
- 2012(29702)
- 2011(27227)
- 2010(27091)
- 2009(25181)
- 2008(24341)
- 2007(21372)
- 2006(19267)
- 2005(17200)
- 学科
- 济(135330)
- 经济(135195)
- 业(76284)
- 管理(73194)
- 企(52989)
- 企业(52989)
- 方法(52890)
- 农(52609)
- 数学(46784)
- 数学方法(46379)
- 农业(34928)
- 中国(34606)
- 地方(31095)
- 业经(29816)
- 学(27684)
- 财(26740)
- 贸(22802)
- 贸易(22789)
- 制(22646)
- 易(22062)
- 环境(19093)
- 融(18029)
- 金融(18026)
- 发(17876)
- 银(17653)
- 和(17610)
- 银行(17600)
- 行(16920)
- 理论(16735)
- 体(16703)
- 机构
- 大学(409549)
- 学院(408379)
- 济(176401)
- 经济(172950)
- 管理(156638)
- 研究(148246)
- 理学(135396)
- 理学院(133844)
- 管理学(131714)
- 管理学院(131000)
- 中国(111646)
- 科学(90770)
- 京(87860)
- 农(83162)
- 财(75847)
- 所(75608)
- 研究所(68988)
- 中心(66593)
- 业大(65444)
- 农业(64278)
- 江(62628)
- 财经(60698)
- 经(55385)
- 北京(55348)
- 范(54022)
- 经济学(53878)
- 师范(53489)
- 院(52775)
- 经济学院(48387)
- 州(48230)
- 基金
- 项目(277760)
- 科学(217895)
- 基金(202369)
- 研究(202171)
- 家(177429)
- 国家(175951)
- 科学基金(149563)
- 社会(129764)
- 社会科(122636)
- 社会科学(122602)
- 省(107775)
- 基金项目(107164)
- 自然(95914)
- 自然科(93605)
- 自然科学(93577)
- 自然科学基金(91914)
- 教育(90281)
- 划(89908)
- 资助(83162)
- 编号(81271)
- 成果(65846)
- 重点(62389)
- 部(62134)
- 发(61168)
- 创(56633)
- 课题(56011)
- 国家社会(54043)
- 创新(52984)
- 科研(52794)
- 教育部(52626)
- 期刊
- 济(202670)
- 经济(202670)
- 研究(124481)
- 农(82166)
- 中国(81084)
- 学报(68623)
- 科学(63215)
- 农业(56152)
- 管理(54981)
- 财(54496)
- 大学(52153)
- 学学(49367)
- 教育(39546)
- 融(38745)
- 金融(38745)
- 业经(34549)
- 技术(33711)
- 经济研究(31383)
- 财经(30092)
- 业(27363)
- 问题(27310)
- 经(25827)
- 世界(21687)
- 技术经济(20881)
- 版(20775)
- 贸(20015)
- 资源(19936)
- 图书(19549)
- 科技(18895)
- 理论(18600)
共检索到6172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文
随着农村非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男性就业更多转向城镇和非农领域,妇女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经济生产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给农村妇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加剧了男女两性之间及不同地区妇女之间的经济分化与不平等。本文基于江苏和甘肃两省的实地调研资料,从性别差异和地域差异的视角,对东西部农村妇女的经济参与和经济地位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运用性别劳动分工、人力资本等理论工具对农村妇女不均衡的经济地位给出解释。
关键词:
农村妇女 经济参与 性别平等 地域差异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巧玲
本文利用对甘肃省农村妇女经济生活状况调查的资料,就贫困对农村妇女权益保障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农村妇女的经济生活状况改善对其权益的实现有促进作用,但贫困依然是甘肃省大多数农村妇女必须面对的生活境遇。贫困不仅是制约农村妇女教育地位提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直接影响农村妇女各个方面权益的实现。
关键词:
甘肃省 贫困 农村妇女权益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高新才 李忆春
本文利用甘肃中部地区10个贫困县的调查资料,就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妇女文化程度的差异对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业结构、非农化进程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对于农户经济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人均纯收入的促进尤其明显;不过,丈夫的文化程度对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更加显著。
关键词:
农村妇女 文化程度 农户经济收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立群 彭波
为了解农村妇女营养健康水平形成机理,本研究依照随机抽样原则,对河北省涉县农村妇女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分析。通过对河北省涉县251份农村妇女调查问卷分析,运用AMOS16对农村妇女营养健康水平形成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妇女的膳食营养、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正向影响其营养健康水平,而身体素质则产生负向影响;健康素养则通过生活方式、身体素质和饮食习惯对其营养健康水平产生间接的影响;卫生习惯对其营养健康水平没有直接的影响,而是通过膳食营养对其营养健康水平产生间接的影响。针对上述结论,本研究对政府提出了加强农村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潘明明 蔡书凯 周游
有序引导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可进一步释放农村经济增长潜力,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本文在理论分析互联网使用与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关系基础上,借助苏、皖、豫、鄂四省879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就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村妇女非农就业问题展开实证探讨。得到以下结论:互联网使用在农村妇女非农就业中发挥积极作用,显著提升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参与率,且增加互联网使用频率可进一步强化互联网使用非农就业效应,但增加互联网使用时间则不具备相应功能,并可能因网络使用过度,诱发非农就业意愿、行为下降问题;互联网使用推动农村妇女非农就业主要通过拓展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渠道和增强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意愿途径展开,增加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时间和改善农村妇女市场竞争力推动非农就业效果不显著;互联网使用无法改善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质量,无论提高工资待遇还是改善工作环境和福利保障水平,互联网使用均作用不明显;互联网使用作用农村妇女非农就业,也存在农村妇女个体特征维度异质性,受到农村妇女年龄、文化层次、家庭照料强度、家庭经济状况等的调节。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村妇女 非农就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苏群 何小凡
本文以江苏省农村地区已婚妇女的问卷调查为基础,以家庭效用最大化为理论依据,利用多元Logistic模型,对农村地区已婚妇女的就业选择进行了计量分析,并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 已婚妇女 就业选择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连阁 李旻
文章利用2000~2006年辽宁省农调队固定农户连续跟踪调查数据,就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转移对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以及影响下一代子女教育投入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转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农村妇女自身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农村家庭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妇女的非农就业转移在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影响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转移与农村教育发展二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
农村妇女 非农就业 教育投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韩志华 刘超 安军超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河北省农村妇女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村妇女参加培训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妇女参与培训的意愿受到主观、客观因素以及理性、非理性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据此提出加强农村妇女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良媛 李琴 林相森
本文采用2005年针对珠三角地区农村失地妇女就业情况的调查数据,基于Mad-dala处理效果模型,分析了影响失地妇女就业以及是否参加培训的主要因素。实证结果发现,教育和培训都可以提高失地女性的就业水平。二者之中,培训对提高就业率的贡献程度最大,远高于教育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贡献;家庭收入不能显著改变失地女性的就业状况,增加或减少家庭收入对她们是否参加工作影响很小。因此,整体而言,失地女性的失业问题不是她们不想工作,也不是家庭在市场力量作用下自主分工的结果,而很可能是城镇化政策的"副产品"之一,是在原本城镇失业现象就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农村女性从土地上退出,却无法成功地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所致。所以,...
关键词:
城镇化 失地妇女 就业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郭君平 王春来 张斌 吴国宝
本文利用微观调查数据,从维度和程度层面描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特征化事实,并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二元Probit模型分析了个体特征、家庭与社会因素、就业状况、经济因素、村集体因素以及地理区位特征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态度、行为及二者逻辑关系的影响方向、边际效应和作用机理,以期探索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中国命题。研究发现:农村妇女多数对政治参与持偏好型态度(占66.49%),但实际参与人数的比例不大(占55.2%),而且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态度与行为自洽的人更少(占47.94%);相比于中部、西部省份,东部省份农村妇女对政治参与持偏好型态度的比例、实际参与比例以及政治参与态度与行为自洽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景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车伟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生育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地区间差异。妇女总和生育水平农村远远高于城市。90年代人口控制面临的困难就在于城市妇女的生育水平已非常低,不可能再下降、而农村妇女的生育水平虽还有再降的潜力,但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控已到了事倍功半的程度,仅仅依赖计划生育政策想把农村生育率降到预期水平是不够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生育率居高不下呢?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分析为什么我国城、乡妇女生育水平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从生育率的变化可以看到,城、乡间妇女生育差距的拉大开始于60年代中期,而我国严格推行计划生育是70年代以后,这就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对城、乡间生育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中国农村家庭在转型期形成的代际分工模式对促进妇女就业和提升妇女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代际分工模式将中青年妇女从家务负担中解放出来,缓和了妇女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妇女持续参与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代际分工模式建立在亲代对子代厚重的责任伦理和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之上,是转型期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表明,代际分工模式重塑了妇女与家庭的关系状态,妇女地位的提升不再完全是家庭内部权力斗争和权力博弈的结果,而是家庭功能性整合的产物,从而超越了家庭权力斗争的视野。因此,对妇女地位的研究要立足中国本土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促进妇女权利保障与家庭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妇女地位提升、真正通往美好生活的目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中国农村家庭在转型期形成的代际分工模式对促进妇女就业和提升妇女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代际分工模式将中青年妇女从家务负担中解放出来,缓和了妇女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妇女持续参与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代际分工模式建立在亲代对子代厚重的责任伦理和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之上,是转型期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表明,代际分工模式重塑了妇女与家庭的关系状态,妇女地位的提升不再完全是家庭内部权力斗争和权力博弈的结果,而是家庭功能性整合的产物,从而超越了家庭权力斗争的视野。因此,对妇女地位的研究要立足中国本土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促进妇女权利保障与家庭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妇女地位提升、真正通往美好生活的目标。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陈录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和各族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扫盲教育,使我国脱盲人数达到1.8亿人,成人文盲率从1949年的80%降为1990年的22.21%。中国在扫盲方面的辉煌成就世人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世界教育报告》统计结果显示,在94个国家和地区中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中国排在57位;与1970年相比,中国文盲总量的减少幅度排在第21位。这表明我国成人文盲率的降低速度和文盲人数的减少幅度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中都居于前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