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19)
2023(9500)
2022(7757)
2021(7539)
2020(6007)
2019(14085)
2018(13374)
2017(25121)
2016(13339)
2015(15072)
2014(14543)
2013(14443)
2012(13302)
2011(12242)
2010(12236)
2009(11318)
2008(11112)
2007(9808)
2006(8849)
2005(7739)
作者
(36736)
(31686)
(31128)
(29414)
(19325)
(15086)
(13883)
(12196)
(11854)
(10821)
(10756)
(10304)
(9753)
(9594)
(9524)
(9381)
(9014)
(8964)
(8938)
(8661)
(7729)
(7624)
(7507)
(7133)
(7014)
(7000)
(6791)
(6643)
(6399)
(6312)
学科
(64828)
经济(64766)
(51311)
(44603)
农业(34661)
管理(29546)
方法(24578)
数学(22879)
数学方法(22759)
(20907)
企业(20907)
中国(19463)
业经(18952)
(13149)
贸易(13139)
(12946)
(12872)
农业经济(12454)
(12450)
地方(11869)
(11854)
收入(10444)
发展(10423)
(10323)
(10216)
(9933)
(9585)
农村(9566)
(9022)
银行(9005)
机构
学院(192562)
大学(189452)
(93420)
经济(92114)
管理(74842)
研究(70094)
理学(65688)
理学院(65034)
管理学(64280)
管理学院(63943)
中国(56328)
(53071)
农业(40239)
科学(39558)
(38963)
(36877)
业大(34551)
(34484)
中心(32431)
研究所(31524)
财经(29396)
经济学(28978)
(27214)
(26756)
经济学院(26281)
农业大学(25018)
(24527)
师范(24354)
经济管理(24343)
北京(24151)
基金
项目(131730)
科学(105861)
研究(99642)
基金(99319)
(86472)
国家(85653)
科学基金(73401)
社会(68637)
社会科(64833)
社会科学(64817)
基金项目(52580)
(49783)
自然(43481)
教育(43364)
自然科(42520)
自然科学(42511)
自然科学基金(41834)
(41096)
编号(39477)
资助(38773)
(31501)
(31276)
成果(31227)
(30363)
国家社会(30248)
重点(29327)
(27699)
中国(26926)
教育部(26781)
(26323)
期刊
(105706)
经济(105706)
(59762)
研究(56340)
中国(41584)
农业(41095)
科学(30015)
学报(29898)
(25203)
大学(24368)
学学(23441)
业经(23099)
管理(22019)
(20518)
金融(20518)
(19046)
经济研究(15663)
问题(15520)
教育(15235)
农业经济(14844)
世界(14409)
农村(14300)
(14300)
财经(14231)
技术(13880)
(12376)
(11717)
(11155)
经济问题(11145)
社会(10422)
共检索到2873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增文  
本文利用《中国住户调查年鉴》和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S)数据分阶段对农村反贫困绩效的推动因素进行测度和分解,并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978-1985年,农村贫困率下降主要得益于土地政策的内生性改革;1986-1993年,农村贫困率仍在迅速下降,经济增长因素起了主导作用,但边际收益在下降。尽管在1994-2000年,农村地区实施了开发式扶贫与社会救助"双轮驱动"的反贫困模式,但贫困率下降幅度不大,从贡献率来看,主要是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被分配因素的不合理带来的负向效应部分抵消。2001-2014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增文  
本文利用《中国住户调查年鉴》和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S)数据分阶段对农村反贫困绩效的推动因素进行测度和分解,并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978-1985年,农村贫困率下降主要得益于土地政策的内生性改革;1986-1993年,农村贫困率仍在迅速下降,经济增长因素起了主导作用,但边际收益在下降。尽管在1994-2000年,农村地区实施了开发式扶贫与社会救助"双轮驱动"的反贫困模式,但贫困率下降幅度不大,从贡献率来看,主要是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被分配因素的不合理带来的负向效应部分抵消。2001-2014年,农村贫困率有小幅上升,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增长因素对贫困的降低程度在逐渐减弱,另一方面是由于扶贫瞄准机制所发挥的收入分配效应不高,导致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要素的复合贡献率在下降。纵观农村三十多年的反贫困战略和路径,本文发现,经济增长因素是主导,随着贫困率和贫困缺口率的反弹,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因素缓解贫困的贡献率将会上升。政府应从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的尺度上来优化农村反贫困的策略和路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阮敬  
亲贫困增长主要是指能够使贫困群体参与经济活动并从中得到更多好处的经济增长。在讨论经济增长、不平等与贫困规模变动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收入分布的亲贫困增长测度方法并用Shapley值法对之进行因素分解,并采用CHNS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能够自动缓解贫困,需要进一步采取瞄准式扶贫措施来解决的结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海燕  程振源  
文章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中2000—2011年农村人口数据作为考察对象,将改进的森指数基于收入来源与户主性别、收入来源与教育水平分别进行复合分解,研究表明,女性户主与中学户主组内贫困发生率、男性和女性户主合并收入贫困缺口率、男性和女性户主组内以及这两组组间的工资收入贫困缺口基尼系数始终保持对增贫的正向贡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侯亚景  
多维贫困的发生具有动态性和长期性。本文在当前多维贫困的研究中引入了时间因素,考虑了多维贫困的长期变化特征;同时基于内源性扶贫理念,强调关注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和主观感受,建立了主客观维度相结合的长期多维贫困的测量框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2—2014年的三期面板数据,通过多层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家庭长期多维贫困及不平等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子群分解下,西部地区对农村整体长期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最大,但随着长期多维贫困持续期的临界值的提高,西部地区在长期多维贫困平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雨林,黄祖辉  
文章利用统计年鉴的分组数据拟合出洛伦兹曲线,计算贫困率指标,再将其变动分解为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农村贫困状况逐渐缓解,其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经济增长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贫困率下降,其贡献随经济波动出现周期性;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不平等加剧农村贫困;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尚在"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前半段,呈收敛趋势向拐点逐渐靠拢。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洪兴建,高鸿桢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four common poverty indices,then analyses the decomposed model of anti poverty.In the end,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anti poverty effect of Chinese country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o reduce the poverty intensity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not only the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the income redistribution.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马文武  杜辉  
提高扶贫瞄准效率是减贫成功的必要条件,采取适应贫困实际情况的瞄准机制和瞄准方法是提高扶贫瞄准效率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反贫困实践遵循了一条合乎农村贫困变化特征、反映农村减贫规律的贫困瞄准机制演化路径。农村减贫成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在农村贫困变化的不同阶段,采取了有效率的贫困瞄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扶贫模式和调整扶贫政策。中国农村贫困瞄准机制经历了农村整体瞄准——贫困县级瞄准——贫困村级瞄准——贫困户建档立卡瞄准的历史进程,契合的正是中国农村反贫困模式不断创新、措施不断精准、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反贫困难度不断增加的历史进程。当前中国正处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阶段,必须根据新时期贫困新特征,强化瞄准精准性、措施精准性;必须前瞻性预测2020年后农村新贫困问题,不断创新适应未来农村贫困新特征的贫困瞄准机制和扶贫模式,未雨绸缪,从容应对未来新阶段的贫困新挑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永忠  范龙昌  
文章认为,新形势下农村贫困问题复杂:绝对贫困大有改善,相对贫困日益突出,返贫现象凸显严重,追根溯源权利贫困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源。文章透过制度分析,通过重塑农村组织,深化市场体制,完善制度创新,强化运行机制,厉行执行监督系统化措施,构建农村反贫困长效治理机制,强化制度之间的联动效应,将农村贫困治理融入区域和整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实现农村扶贫工作的良性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光金  
本文基于2006年进行的一项全国抽样调查,以被调查的农村住户为单位,考察了现阶段农村贫困的规模、发生率、类型、程度,农村贫困住户的主要经济社会特征以及农村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村贫困的调查发生率仍然较高,农村贫困的深度、强度和对扶贫投入力度的要求都有所上升,但按国定贫困线计算,农村扶贫压力仍在国家能力的承受范围之内。在家庭人力资本、物质性经济资源、结构性社会地位以及关系性社会处境等方面,农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在多数情况下存在明显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短缺、物质资源不足、社会结构制约和社会排斥等问题,可以部分地或不同程度地解释贫困的成因。最后,本文提出,农村反贫困战略应当重点解...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生云  
基于2002年的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农村的长期贫困与暂时性贫困。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更多呈现出暂时性消费贫困的特征,并且贫困家庭脱贫后进入高收入阶层的机会较小;离贫困线越远,其脱贫能力越低,离贫困线越近,其返贫的比例越高。远离区域经济中心、家庭负担较重、小孩老人较多的家庭容易陷入长期贫困。村支书的年轻化对于中下层贫困阶层摆脱长期贫困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政治资本、劳动力素质和居住条件是影响中等贫困家庭脱离长期贫困的重要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鹏  余小方  程飞  
在对贫困的概念和内涵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贫困的基本特征是:(1)经济贫困与环境贫困共存;(2)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共存;(3)返贫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应纠正反贫困工作中的偏差,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思想认识,增强农业造血功能,促进农业自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许源源  
反贫困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扶贫绩效日减、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期,我国各级政府应承担发展经济、提供公共服务、提供发展机会和推动公正实现的责任,其责任实现的途径主要包括科学利用扶贫资金、政府主导和市场化改革相结合、调动农民参与扶贫的积极性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兰妹  王飞跃  
文章运用2010年与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近年来我国农村反贫困的成效,发现政府的扶贫措施对于农户脱贫并没有起到明显成效,旨在鼓励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直接补贴虽然覆盖面十分广泛,但是反贫困效果也不显著;非官方的社会渠道对于贫困农户的资助仍是亲戚间的帮衬在起到显著作用;大多数农户可以依靠自身能力摆脱贫困状态,这主要凭借健康的身体条件外出务工所得。另外,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农业耕种面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减贫功能,这为我国正在推行的土地流转政策提供了极有力的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