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91)
2023(10243)
2022(8319)
2021(7699)
2020(6091)
2019(13882)
2018(13594)
2017(26101)
2016(13678)
2015(15459)
2014(15237)
2013(15630)
2012(14841)
2011(13837)
2010(13872)
2009(13185)
2008(12557)
2007(11353)
2006(10600)
2005(9754)
作者
(38798)
(33317)
(32970)
(31528)
(20637)
(15822)
(14525)
(12937)
(12646)
(11855)
(11563)
(10717)
(10546)
(10483)
(10391)
(9993)
(9520)
(9480)
(9214)
(8948)
(8492)
(8134)
(7943)
(7763)
(7574)
(7558)
(6952)
(6934)
(6722)
(6591)
学科
(89515)
经济(89450)
(49477)
(38121)
农业(32994)
管理(27615)
方法(26557)
中国(24896)
数学(24557)
数学方法(24487)
地方(21692)
业经(20483)
(15543)
企业(15543)
(14333)
贸易(14324)
(14122)
(13990)
(13382)
(13347)
地方经济(12507)
农业经济(12506)
(11578)
发展(11356)
(11347)
环境(10892)
(10784)
(10481)
金融(10480)
(10380)
机构
学院(208934)
大学(206024)
(112142)
经济(110603)
研究(81210)
管理(76334)
理学(65492)
理学院(64818)
中国(64779)
管理学(64128)
管理学院(63743)
(50429)
(44353)
科学(43356)
(42613)
(40496)
农业(37894)
经济学(36973)
研究所(36496)
中心(36093)
财经(35404)
经济学院(33207)
(32505)
业大(32426)
(30443)
(27347)
北京(27251)
科学院(26772)
(26374)
师范(26232)
基金
项目(133240)
科学(106684)
研究(102330)
基金(100263)
(86477)
国家(85694)
科学基金(72909)
社会(72125)
社会科(68143)
社会科学(68131)
基金项目(52250)
(49014)
教育(43129)
自然(40949)
(40218)
资助(40094)
编号(40006)
自然科(39983)
自然科学(39973)
自然科学基金(39308)
成果(32352)
(32332)
国家社会(32218)
(31883)
(30208)
重点(29499)
中国(28811)
发展(27767)
教育部(27488)
(27411)
期刊
(135814)
经济(135814)
研究(68238)
(56709)
中国(46133)
农业(38828)
(30342)
科学(29928)
学报(29729)
管理(24938)
大学(24505)
业经(24467)
(23465)
金融(23465)
学学(23294)
经济研究(21333)
问题(19185)
财经(18698)
(17797)
世界(17317)
(16441)
技术(16195)
农业经济(14937)
农村(14544)
(14544)
(14119)
经济问题(13409)
教育(13185)
技术经济(12594)
国际(12491)
共检索到3328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旭辉  彭现美  马成文  
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经济模型,并在增长核算框架下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1953—2013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总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0.43%和14.78%。分阶段看,不同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截然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由行政命令引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产出增长的贡献为负,而改革开放后由市场机制引导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产出增长的贡献显著为正,并且其贡献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因此,政府应该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职业培训和户籍制度改革等诸多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明珠  
本文探究了1991-2011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总体规模及产业流向,并定量分析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规模从1990年的8673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2.5亿多人,其中有53.7%流入第二产业,其余流入第三产业。本文采用历史增长核算法,将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贡献要素,即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增长。本文计算了1991-2011年各要素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后计算在没有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的假设条件下各要素及经济增长的变化,最后比较二者的差异,即可得到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贾伟  辛贤  
本文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的方法,利用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设定模拟方案,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GDP,却拉大了各产业增加值间的差距;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使农业产品产量下降,而工业产品产量上升,农业产品价格上涨、工业部门、服务业产品价格下降;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目的增加,各产业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幅度在下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秀梅  田维明  
生产要素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流动是提高要素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利用建立生产函数的方法估计我国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的边际生产率,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由从事农业转向从事非农产业导致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从长期看,建立在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基础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名望  贾晓佳  俞宁  
采用1978~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和增长核算方法测算了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非农业部门产出贡献率和社会总产出贡献率分别为11.64%和10.21%;劳动力转移使自身生产率提高4.49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7.93%,其中贡献率主要来源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11.74%)和农村劳动力转入地(16.1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机理,一方面是产业效率差异带来产出差额从而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即增长效应;另一方面是集聚效应和干中学等学习效应导致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升,带来劳动者生产效率提升,即效率效应。本研究既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也为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推进导致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提供实证结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伍山林  
本文针对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增长源核算框架下给出新的度量和结果。研究发现:(1)采用劳动再配置效应经典公式评估这种贡献时,通常会产生漏测或过测。在马塞尔增长源分解模式中嵌入劳动的制度异质性,可以得到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近似测算公式。(2)1985—2011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递减的趋势,与经济增长具有相似的波动特征。(3)市场化改革以来,由于非农部门劳动的制度异质性被固化和农村劳动力教育增速放缓,农业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了抑制。(4)实施相应制度创新之后,农业劳动力流动仍可为延续"中国奇迹"做出贡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海涵  杨文健  
从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现状入手,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与人力资本提升角度分别阐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素质提升有利于社会经济增长。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效度测量的各种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润  吴俊玲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作用形式是通过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实现的。由于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部门,因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正是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部门转移,所以,在劳动力的部门转移过程中必然伴随生产率的提高。陕西省整体农业发展水平不高,正因为如此,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文中1978-2005年间的陕西省内劳动生产率分析印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为加速这种劳动力的移动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丁霄泉  
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 ,分析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  增长的贡献 ,并指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一因素还将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大贡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苗长虹  
中国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苗长虹(河南大学地理系、开封475001)科学地认识农业工业化的作用和绩效、是农村工业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农村工业的发展究竟能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发展起哪些作用呢?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问题的专家小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光栋  左家玲  
在就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波动的重要影响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JJ协整检验方法,对1983—2009年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银  文魁  
"三农"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稳定转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机制框架图,阐述了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健康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农村就业政策的合理选择。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俊龙  宁光杰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度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模型中由于互为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包括成为工资获得者以及自我雇佣。并且发现互联网属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高学历劳动者的影响要大于低学历劳动者。互联网至少从提高劳动者社会资本、减少家务劳动时间两个渠道对劳动者的非农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俊龙  宁光杰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度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模型中由于互为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包括成为工资获得者以及自我雇佣。并且发现互联网属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高学历劳动者的影响要大于低学历劳动者。互联网至少从提高劳动者社会资本、减少家务劳动时间两个渠道对劳动者的非农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