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85)
- 2023(15184)
- 2022(12480)
- 2021(11815)
- 2020(9864)
- 2019(23084)
- 2018(23095)
- 2017(43737)
- 2016(24003)
- 2015(27741)
- 2014(27754)
- 2013(27634)
- 2012(25584)
- 2011(23183)
- 2010(23627)
- 2009(22234)
- 2008(22270)
- 2007(20337)
- 2006(17964)
- 2005(16243)
- 学科
- 济(109209)
- 经济(109113)
- 业(66657)
- 管理(59201)
- 农(51833)
- 方法(47249)
- 企(43991)
- 企业(43991)
- 数学(42452)
- 数学方法(41791)
- 农业(34320)
- 中国(31511)
- 业经(26839)
- 财(22679)
- 学(21536)
- 贸(21140)
- 贸易(21129)
- 易(20630)
- 地方(20542)
- 制(20436)
- 发(16556)
- 银(16482)
- 银行(16436)
- 行(15765)
- 融(15338)
- 金融(15334)
- 理论(15008)
- 策(14513)
- 体(14275)
- 环境(14177)
- 机构
- 学院(355564)
- 大学(354768)
- 济(151716)
- 经济(148807)
- 管理(132300)
- 研究(126479)
- 理学(114120)
- 理学院(112804)
- 管理学(110441)
- 管理学院(109802)
- 中国(97934)
- 科学(77975)
- 农(76793)
- 京(76124)
- 所(65616)
- 财(65601)
- 研究所(59818)
- 农业(59333)
- 中心(57918)
- 业大(57467)
- 江(53784)
- 财经(52392)
- 北京(48310)
- 经(47757)
- 范(47681)
- 经济学(47592)
- 师范(47221)
- 院(44381)
- 经济学院(43027)
- 州(42153)
- 基金
- 项目(234190)
- 科学(184026)
- 基金(170847)
- 研究(170112)
- 家(150085)
- 国家(148853)
- 科学基金(126012)
- 社会(108815)
- 社会科(102798)
- 社会科学(102771)
- 省(90377)
- 基金项目(89135)
- 自然(80277)
- 自然科(78460)
- 自然科学(78435)
- 教育(77825)
- 自然科学基金(77031)
- 划(76562)
- 资助(71059)
- 编号(69115)
- 成果(56805)
- 重点(53248)
- 部(52739)
- 发(51599)
- 课题(47997)
- 创(47638)
- 国家社会(45951)
- 科研(44976)
- 创新(44724)
- 教育部(44542)
- 期刊
- 济(170652)
- 经济(170652)
- 研究(103471)
- 农(77594)
- 中国(73436)
- 学报(58903)
- 科学(55269)
- 农业(52745)
- 财(48676)
- 大学(45109)
- 管理(44781)
- 学学(42611)
- 教育(36402)
- 融(34834)
- 金融(34834)
- 业经(31669)
- 技术(30621)
- 经济研究(26778)
- 业(26607)
- 财经(25780)
- 问题(23782)
- 经(22226)
- 版(19870)
- 世界(19735)
- 统计(19439)
- 技术经济(18335)
- 贸(18329)
- 资源(17403)
- 策(16978)
- 国际(16097)
共检索到533325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童玉芬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持续的增长,然而关于劳动力非农化的研究,目前主要局限在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或者劳动力流动方面,同时由于受到数据资料的限制,已有的对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历史变化的研究大多都是利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和估计,或者从不同来源统计中进行估算和汇总,实际上很难进行历史动态的连续时间序列动态进行分析。本研究从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概念入手,利用同一来源的现有统计资料,通过简单计算,得到了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长期时间序列数据,并对农村非农转移的规模变化过程,结合一定的历史背景作了全面的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
劳动力 非农转移 城镇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童玉芬 朱延红 郑冬冬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学术界对此研究很多,然而由于对农村非农化劳动力的概念以及基本数据等方面存在不统一等问题,因此一些基本研究存在较大的争议,而关于未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则缺乏专门的系统定量研究。本文通过未来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变动预测、农业劳动力需求预测以及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趋势分析及综合比较,测算了中国未来20年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研究发现,未来中国农村每年农业剩余的劳动力规模将逐年减少,到2030年农村剩余总的劳动力将在1亿~2.5亿之间。而近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存量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因为其在今后10年内将超过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潜力,从而增长将会趋于停止,同时农村剩余的可供转移的劳动力也将在5~10年内趋于零。
关键词:
劳动力 非农化 潜力 趋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贾晓佳 程名望
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本文估算1978-202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量,据此识别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方向,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其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本文研究有以下几点发现:其一,1978-202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呈上升趋势,其省际转移路径呈复杂网络特征,并形成以珠三角为转入中心的长江以南圈、以长三角为转入中心的长江黄河圈、以京津冀为转入中心的黄河以北圈和以新疆为转入中心的黄河西北圈。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入地由东南转至东部地区,且呈现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趋势。其二,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具有“门当户对”的梯度性渐次转移特征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就近转移特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次居中或靠后的“转出块”转至经济活力较强的“桥梁块”,再由“桥梁块”转入经济较发达的“转入块”。农村劳动力转入和转出省份的地理位置分布具有“核心-边缘”特征。其三,转移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表明转移劳动力“质”的优势在提升。如何将转移劳动力“量”的优势转化为“质”的优势,形成“新人口红利”,这是发挥转移劳动力群体优势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在中国大国经济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事实下,尊重农村劳动力“梯度”转移的规律和特征,协调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在省际和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对于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省际转移 网络分析 时空特征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侯麟科
基于一组大样本数据,本文尝试以家庭为单位,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税改革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背景下农村居民的社会阶层分化情况。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促使农村居民的职业和收入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进而促使社会分层更一步深化;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已经很高,大多数类型的家庭都可以分享劳动力转移的成果;农村社会已经形成了七类特征较为显著的群体,这些群体在社会中形成了一个近似金字塔形状的社会结构,传统农业家庭和年老贫困家庭成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同时,在"人口红利"兑现后农村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需要引起关注。
关键词:
社会分层 农村劳动力转移 聚类分析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武国定 方齐云 李思杰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效应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本文在界定这些概念、建立测算公式和收集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消费提供资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还会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GDP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是它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效应 分析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兴华
在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据是国情的基本内容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层出不穷,计算结果差别很大,这导致对许多与此有关的问题认识不清。本文的估算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也就是说,现在中国农村已基本无剩余劳动力。这一现实意味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城镇化的有关政策需要重新审视。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宁阳 王淅勤 余戎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已经从需求主导转向供给主导,且年轻劳动力呈有限供给;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增多,并有向东部集聚趋势;主要在城镇的非正规部门就业且成为城镇劳务市场供给的主流,新生代成为农民工的主体;非农转移的领域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稳中有升;由于缺乏社会保障机制,劳动力非农转移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彻底性。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非农转移 新特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翁杰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问题,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收入分配格局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农村劳动力从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高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非农部门,将直接导致整个经济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通过改变非农部门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谈判能力来影响非农部门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而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间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但现阶段仍可以通过调整国内的产业分布格局形成劳动力需求竞争态势、增加农村居民在第一产业的收入以提升保留工资、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以协调谈判能力来逐步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农村劳动力转移 收入分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丁洪
本文对Lewis双元经济理论中的一个结论提出质疑 ,通过中国与韩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比较 ,分析了中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原因和导致发展中国家双元经济长期化的原因 ,并运用Takeo的“主观均衡位置假说”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中兼职就业提高农户收入的可能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新
本文是对中国农民创办乡镇企业的非经典转移路径的描述与分析。传统发展理论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只存在"农村一城市"这条单一的"经典路径",但是占相当比重的中国农民却通过创办农村工业实现了原地转移,该路径为"农村→农村工业"。本文认为非经典转移的短期绩效是能够降低当时转移成本,但从长期看可能会面临二次转移成本。
关键词:
非经典转移 要素流动能力 收入支出弹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洪 张玉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地域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就业结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与农村资源持续减少的矛盾。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特征 作用 困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蒋贤锋
基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历史和现状特征,本文考虑到城市相对工资的非连续变化特征,借鉴实物期权思想建立了二部门、三部门及四部门经济中跳跃扩散过程下的农村和城市间劳动力流动模型。我们的分析性结论和数值案例结论都表明,劳动力在部门之间转移成本越大,劳动力越不愿意在部门之间转移,相比之下更倾向于向其他可能存在的部门转移。我们据此提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制度改革的参考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娟娟
农村土地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劳动力的高效转移,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土地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了劳动力转移中兼业经营降低了土地流转效率、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劳动力转移、创新农地流转机制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对策。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劳动力转移 兼业经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侯风云
本文对以往衡量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的标准进行了评述。这些研究成果虽然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但笔者发现 ,这些解释都没有将农民的经济行为理解为一种理性行为 ,都没有将农民当作一个追求独立物质利益的市场主体来看待。本文则以此为出发点 ,给出了一个衡量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的标准 ,并依此标准对 1999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 ,笔者运用中国 3 1省、市、自治区 2 0 0 1年截面数据 ,对 2 0 0 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实际外流规模与城乡收入比例、农村经济结构、人力资本状况等影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剩余规模 外流规模 人力资本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范红忠
农民工政策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主要决定因素。政府放松其农民工政策,将促进城市化进程,但城市政府必须支付庞大的显性成本,而能够降低城市政府显性成本的农民工政策有着巨大的机会成本,即造成城市化滞后,加剧城乡和地区经济差距。
关键词:
农民工 显性成本 机会成本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