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93)
2023(13359)
2022(11265)
2021(10913)
2020(8999)
2019(21369)
2018(20617)
2017(39198)
2016(21153)
2015(24220)
2014(23996)
2013(24380)
2012(22990)
2011(20897)
2010(21126)
2009(20130)
2008(20198)
2007(18349)
2006(16247)
2005(14918)
作者
(61758)
(52422)
(52054)
(49899)
(32849)
(25256)
(23648)
(20418)
(19915)
(18644)
(17955)
(17557)
(16636)
(16518)
(16458)
(16195)
(15309)
(15175)
(15072)
(14997)
(13161)
(12864)
(12856)
(12129)
(11903)
(11890)
(11548)
(11415)
(10616)
(10583)
学科
(99434)
经济(99354)
(60503)
(51578)
管理(51526)
方法(40138)
(37837)
企业(37837)
数学(35924)
数学方法(35635)
农业(34001)
中国(29623)
业经(23738)
(22628)
(20318)
贸易(20304)
(20096)
(19820)
(18987)
地方(18712)
(15771)
银行(15726)
(15405)
金融(15401)
(15162)
(14728)
(13895)
(13043)
农业经济(12625)
环境(12579)
机构
大学(311252)
学院(310227)
(141182)
经济(138606)
研究(116324)
管理(115176)
理学(98145)
理学院(97007)
管理学(95504)
管理学院(94912)
中国(92549)
(69770)
科学(67544)
(67037)
(63090)
(60237)
研究所(54319)
农业(53648)
中心(52992)
财经(49426)
业大(49258)
(47179)
(45095)
经济学(44699)
北京(43056)
(40817)
师范(40490)
(40332)
经济学院(40299)
(36535)
基金
项目(199636)
科学(157228)
基金(147308)
研究(147068)
(129027)
国家(127932)
科学基金(107800)
社会(95850)
社会科(90501)
社会科学(90475)
基金项目(77180)
(74861)
自然(67117)
自然科(65533)
自然科学(65511)
教育(65503)
自然科学基金(64377)
(63752)
资助(60131)
编号(59174)
成果(48847)
(46410)
重点(45252)
(44452)
国家社会(41012)
(40497)
课题(40354)
教育部(39345)
中国(38305)
科研(38125)
期刊
(163247)
经济(163247)
研究(97162)
(72186)
中国(68709)
学报(51079)
(48955)
农业(48893)
科学(47740)
大学(39310)
管理(38599)
学学(36961)
(35678)
金融(35678)
业经(29561)
教育(28413)
财经(25438)
经济研究(25368)
(24658)
技术(24654)
问题(22578)
(22059)
世界(19554)
(19211)
(17559)
国际(17110)
技术经济(16067)
农村(15852)
(15852)
资源(15443)
共检索到4889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纪月清  刘迎霞  钟甫宁  
本文对2003—2007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了解释。通过建立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求模型,本文认为农民工供给增速减慢是2003—2007年农民工工资水平上升、农民工数量增速减慢的主要原因。本文还从迁移成本的角度对农民工供给增速减慢进行解释,认为2003—2007年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居民心理评价也随之提高、外出打工时家人离别的心理成本增加是农民工与农业劳动力工资差距扩大而农民工供给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侯红娅  杨晶  李子奈  
以对农村已转移劳动力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异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意愿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关于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的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个人特征和城市化迁移意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影响当前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与迁移决策的人口特征因素,据此提出了一些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志刚   赵小松   刘静  
中国东北地区先行出现人口负增长,劳动力跨省迁出规模较大,而另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跨省迁移却很少,这无法简单地用劳动力迁移规律解释。本文同时考虑迁移的货币效用和非货币效用目标,拓展了托达罗模型,构建了一个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的决策分析框架,从区域间文化差异与就业平等性差异视角解释上述现象,并基于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数据,利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两两配对构建农村劳动力省际迁移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同时追求非货币效用的假设能有效解释经济欠发达地区跨省迁移少的现象;(2)就业平等性对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的重要影响能有效解释东北等地区劳动力大量外迁现象,它不仅影响劳动力工资水平、就业概率、岗位选择与晋升,也影响其迁移的非货币效用;(3)在控制经济水平和就业市场容量等因素后,以平等就业环境测度的区域就业平等性差异显著促进了农村劳动力从就业平等性低的省份迁往就业平等性高的省份。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美艳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劳动力迁移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迁移劳动力汇款的情况,以及影响迁移者汇款行为和汇款数量的因素;迁移者的收入如何改善家庭其他成员的福利;迁移者的收入如何影响农村家庭的投资;迁移者的回流行为,以及影响迁移者回流决策的因素;回流劳动力对家乡经济多样化的影响;迁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迁移如何影响家乡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文章指出,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将持续,而且会更加深远。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戎建  
本文从微观主体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以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为基础,本文提出迁移回报率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对微观层面数据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到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回报率和教育回报率。通过综合考察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行为,本文认为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流动是他们在当前环境下理性选择的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要改变中国二十年来农村劳动力以低教育水平、低收入水平为特征的循环流动,必须尽快改善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戎建  
本文从微观主体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象。以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为基础,本文提出迁移回报率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对微观层面数据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到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回报率和教育回报率。通过综合考察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行为,本文认为,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是他们在当前环境下理性选择的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要改变中国20年来农村劳动力以低教育水平、低收入水平为特征的循环流动,必须尽快改善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可  冉春娥  
本文通过实地访谈所得的调查数据,对广东省农村人力资本向城市迁移速度趋缓的制度性障碍进行分析。文章探讨了政府与农村人力资本迁移的关系,分析农村人力资本迁移困难的体制性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智强  刘超  
农村劳动力迁移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的成人调查问卷2004和2006年的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发现:婚姻状况、健康、娱乐偏好等变量对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决策有比较显著的影响,而当前收入的影响并不明显。此外,家庭负担并不是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并且已婚女性劳动力倾向于和丈夫共同迁移,以上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了农村的"空巢老人"问题。最后,促进农村劳动力迁移的最有效方法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其中大学及大专学校教育最有效,其次是职业和技术学校教育。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蓝红星  曹羽茂  李晓丰  
劳动力迁移已成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对四川省6个县的调查数据,试图更好地解释西部农村劳动力迁移动机和约束机制。通过Pr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家庭人口特征及成年男性构成比例对劳动力长途迁移及长期迁移产生较大影响;短途迁移与家庭人均土地面积呈负相关;家庭和村级网络在促进迁移上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它们在降低迁移人员成本方面互为补充手段。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金华  陈丽华  应瑞瑶  
本研究基于福建省498位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问卷分析,测度了"网络规模"、"名义强度"、"实际强度"、"行业异质性"、"地区异质性"、"职位异质性"等6个个体社会网络维度。实证分析表明,除了"名义强度"之外,其他个人社会网络变量对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和回流行为存在着显著的影响,"网络规模"越大、"实际强度"越紧密、"行业异质性"越弱、"地区异质性"越强、"职位异质性"越强,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就越高,进城后回流的概率越低。个体社会网络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外出)、融入城市(不回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纪月清  刘迎霞  钟甫宁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农村家庭难以搬迁,劳动力迁移以个人迁移为主。由于家庭难以搬迁,迁移的劳动力与家人离别会给迁移者和其他家庭成员带来心理上的效用损失。因此,农村劳动力需要很大的工资差距水平才愿意迁移,并且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心理评价也会提高,如果工资差距不变则迁移意愿就会降低。由于家庭难以搬迁,农村家庭需要为家务和农业生产留下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某个劳动力是否迁移不但取决于自身的迁移优势,还取决于其在家庭内部的相对迁移优势。通过描述家庭难以搬迁下的劳动力迁移行为,本文试图说明家庭难以搬迁是如何对单个劳动力迁移产生负面影响的。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德文  吴要武  蔡昉  
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本文比较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上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失业率差异。这种差异可以归因于城乡劳动力的流动性、供给特征 ,以及市场分割等因素。农村劳动力在非国有部门就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他们的低工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低劳动权益保障联系在一起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胡阿丽  王征兵  
笔者结合收益成本理论及托达罗模型,在对农民预期迁移收益和成本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数据,分别对"就地"和"异地"两种迁移方式以及迁移前后的收益进行对比分析。结论显示: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迁移和异地迁移的最低期望月薪差值远远大于异地迁移成本;第二,农民对就地迁移和异地迁移的最低期望月收入分别是农民在农村剔除务工收入后人均月收入的3.42倍和4.80倍,这两个比例数值即是本文寻求的焦点——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充要条件,并且该比例数值可能会随着不同地区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减小。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宁泽逵  李红  宁攸凉  
利用对陕西省农户所做的调查数据,采用多重分类概率模型,就农民对不同就业方式的参与概率进行估计,重点分析了影子工资率及人力资本、就业成本、收入差距对农民迁移与就业的影响,进而讨论了农村劳动市场的发育状况、农村社区环境的发展、农户家庭特征、个体人力资本积累对劳动力要素有效配置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文选  张晓艳  
根据对农村劳动力迁移决策的不同解释,把国外有关劳动力迁移的主要文献分为三类:传统的劳动力迁移理论(包括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托达罗模型)、人力资本劳动力迁移理论和新劳动力迁移理论。目前国内研究劳动力迁移的文献主要以传统劳动力迁移理论和人力资本劳动力迁移理论为研究基础,而对新劳动力迁移理论的借鉴和应用还比较罕见,因此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