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46)
- 2023(11657)
- 2022(9666)
- 2021(9118)
- 2020(7528)
- 2019(17718)
- 2018(17145)
- 2017(32904)
- 2016(17765)
- 2015(20283)
- 2014(20007)
- 2013(20406)
- 2012(19224)
- 2011(17530)
- 2010(17531)
- 2009(16567)
- 2008(16565)
- 2007(15107)
- 2006(13215)
- 2005(11852)
- 学科
- 济(86042)
- 经济(85972)
- 业(52309)
- 农(50713)
- 管理(41703)
- 方法(35811)
- 农业(33538)
- 数学(32693)
- 数学方法(32492)
- 企(29623)
- 企业(29623)
- 中国(25270)
- 业经(21787)
- 财(18058)
- 贸(17993)
- 贸易(17987)
- 易(17622)
- 制(16437)
- 地方(16426)
- 学(14668)
- 发(13825)
- 银(12686)
- 银行(12658)
- 农业经济(12494)
- 行(12203)
- 融(11834)
- 金融(11830)
- 体(11637)
- 环境(11566)
- 发展(11258)
- 机构
- 学院(265839)
- 大学(264083)
- 济(123429)
- 经济(121370)
- 管理(100095)
- 研究(95457)
- 理学(86814)
- 理学院(85868)
- 管理学(84652)
- 管理学院(84158)
- 中国(74812)
- 农(63596)
- 科学(56050)
- 京(54918)
- 财(51783)
- 农业(48899)
- 所(48742)
- 研究所(44373)
- 中心(44199)
- 业大(44005)
- 财经(41779)
- 经济学(39709)
- 江(38773)
- 经(38312)
- 经济学院(36147)
- 北京(34654)
- 范(34008)
- 师范(33729)
- 院(32686)
- 财经大学(30677)
- 基金
- 项目(176286)
- 科学(139495)
- 基金(130727)
- 研究(130286)
- 家(113993)
- 国家(113012)
- 科学基金(95852)
- 社会(86703)
- 社会科(81972)
- 社会科学(81950)
- 基金项目(69104)
- 省(66861)
- 自然(58612)
- 教育(57507)
- 自然科(57253)
- 自然科学(57234)
- 自然科学基金(56266)
- 划(56076)
- 资助(52623)
- 编号(52155)
- 成果(41914)
- 部(41167)
- 发(39772)
- 重点(39370)
- 国家社会(37513)
- 创(36235)
- 农(36073)
- 教育部(35009)
- 课题(34881)
- 中国(34078)
- 期刊
- 济(138027)
- 经济(138027)
- 研究(78086)
- 农(67558)
- 中国(53386)
- 农业(46117)
- 学报(42839)
- 科学(40500)
- 财(37575)
- 大学(33187)
- 学学(31717)
- 管理(30509)
- 业经(27422)
- 融(27279)
- 金融(27279)
- 业(22208)
- 经济研究(21498)
- 财经(20886)
- 教育(20551)
- 技术(20348)
- 问题(20050)
- 经(18106)
- 世界(16949)
- 贸(15474)
- 版(15194)
- 农业经济(15094)
- 农村(14917)
- 村(14917)
- 技术经济(14019)
- 经济问题(13733)
共检索到3951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武国定 方齐云 李思杰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效应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本文在界定这些概念、建立测算公式和收集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消费提供资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还会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GDP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是它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效应 分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竹 赵永乐 俞宪忠 张新岭
当边际生产率大于零时,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会减少农村总产出,增加城市总产出,而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效应为两者的代数和。文章通过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城市和社会三者的经济影响,证明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存在最佳值,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处于第一阶段,即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社会总体经济效应增加,所以应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经济效应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谢佳春 李兴绪
一、引言作为反贫措施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在云南省实施以来,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户为样本,采用研究因果关系效应的匹配估计方法,评价云南省沿边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应。二、培训参与情况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云南省红河州农村住户调查"和"云南省德宏州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库。由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迅雷 周洪荣 朱蕾
文章基于国内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困局,通过引入Mas-Colell-Razin二元分析方法,从C-D生产函数出发,建立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重点讨论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可转移剩余劳动力潜在规模的测算,进而利用改革开放后的国内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试图在理论分析和数据获取等方面有所创新。理论与实证分析均表明,中国劳动力转移正趋于均衡;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其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文章进一步测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存约4 000-6 000万人,表明粗放式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倚仗资本和技术进步。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晶 孙亚南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历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贫困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问题。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措施以及减贫效应,以期对我国当前和今后做好农业劳动力转移工作以及各级政府建立健全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科学机制做出有益探索。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洪 张玉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地域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就业结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与农村资源持续减少的矛盾。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特征 作用 困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蒋贤锋
基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历史和现状特征,本文考虑到城市相对工资的非连续变化特征,借鉴实物期权思想建立了二部门、三部门及四部门经济中跳跃扩散过程下的农村和城市间劳动力流动模型。我们的分析性结论和数值案例结论都表明,劳动力在部门之间转移成本越大,劳动力越不愿意在部门之间转移,相比之下更倾向于向其他可能存在的部门转移。我们据此提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制度改革的参考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娟娟
农村土地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劳动力的高效转移,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土地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了劳动力转移中兼业经营降低了土地流转效率、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劳动力转移、创新农地流转机制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对策。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劳动力转移 兼业经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戴卫东 孔庆洋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从总体上看 ,一方面 ,这种转移给农民工的父母的养老保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诸如繁重的农业劳动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经济上拮据 ,生病得不到及时周到的照料 ,文化生活方面供给薄弱 ,等等。另一方面 ,受农民工的自身文化程度、农民工对就业地区的文明的认同程度以及他们的经济能力的增强与对参加养老保险的愿望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未来 (近 1 0年左右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对这双重效应的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漆世兰 杨锦秀 石川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普遍现象,然而大规模的转移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诸如土地利用率低、农业新技术推广受阻、农业从业劳动力不足及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本文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发展负面效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生产 负面效应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丁洪
本文对Lewis双元经济理论中的一个结论提出质疑 ,通过中国与韩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比较 ,分析了中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原因和导致发展中国家双元经济长期化的原因 ,并运用Takeo的“主观均衡位置假说”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中兼职就业提高农户收入的可能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庆丰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时间,发现我国农村就业结构转变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其滞后时间长达9年。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个人因素三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期滞后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只有深化制度革新、妥善解决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方能从根本上缩短滞后时间,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游德升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增大、农村人口非农化的空间流动倾向存在很大差异。提高人员素养和技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产业格局和有效地改进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是实现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
中国 农村劳动力 就业转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乐新
本文试就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农村,加快发展农业,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基础,在农业内部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 1.农村劳动力的稳健转移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任何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必须保证粮食自足或基本自给,保证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所必需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与前提下进行。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在转移了劳动力以后,仍能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供应,劳动非农化才能从农业中得到足够的原料。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是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只有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才能把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侯麟科
基于一组大样本数据,本文尝试以家庭为单位,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税改革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背景下农村居民的社会阶层分化情况。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促使农村居民的职业和收入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进而促使社会分层更一步深化;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已经很高,大多数类型的家庭都可以分享劳动力转移的成果;农村社会已经形成了七类特征较为显著的群体,这些群体在社会中形成了一个近似金字塔形状的社会结构,传统农业家庭和年老贫困家庭成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同时,在"人口红利"兑现后农村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需要引起关注。
关键词:
社会分层 农村劳动力转移 聚类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