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90)
- 2023(9027)
- 2022(7258)
- 2021(6917)
- 2020(5416)
- 2019(12637)
- 2018(12110)
- 2017(23043)
- 2016(12112)
- 2015(13660)
- 2014(13017)
- 2013(13444)
- 2012(12543)
- 2011(11647)
- 2010(11432)
- 2009(10754)
- 2008(10495)
- 2007(9425)
- 2006(8441)
- 2005(7547)
- 学科
- 济(63088)
- 经济(63037)
- 农(49442)
- 业(38571)
- 农业(32901)
- 管理(24816)
- 方法(23060)
- 数学(21321)
- 数学方法(21245)
- 中国(20400)
- 业经(18464)
- 企(16201)
- 企业(16201)
- 贸(13818)
- 贸易(13807)
- 易(13618)
- 农业经济(12396)
- 发(12207)
- 制(12205)
- 地方(11896)
- 财(10391)
- 发展(10274)
- 展(10270)
- 村(9433)
- 农村(9413)
- 劳(9370)
- 劳动(9353)
- 体(9334)
- 策(9252)
- 银(8912)
- 机构
- 学院(181077)
- 大学(177985)
- 济(92381)
- 经济(91213)
- 管理(69397)
- 研究(67427)
- 理学(60844)
- 理学院(60253)
- 管理学(59587)
- 管理学院(59270)
- 中国(54355)
- 农(49531)
- 农业(37389)
- 科学(37171)
- 京(36449)
- 财(35818)
- 所(33170)
- 业大(31293)
- 中心(30642)
- 研究所(30292)
- 经济学(30201)
- 财经(29205)
- 经济学院(27467)
- 经(27167)
- 江(24918)
- 经济管理(22967)
- 农业大学(22917)
- 北京(22909)
- 院(22890)
- 科学院(22589)
- 基金
- 项目(123871)
- 科学(99942)
- 基金(94461)
- 研究(93548)
- 家(82411)
- 国家(81658)
- 科学基金(69885)
- 社会(65787)
- 社会科(62217)
- 社会科学(62208)
- 基金项目(49734)
- 省(45406)
- 自然(40853)
- 自然科(39961)
- 自然科学(39952)
- 教育(39613)
- 自然科学基金(39296)
- 划(37740)
- 资助(37298)
- 编号(36353)
- 农(30086)
- 部(29846)
- 国家社会(29659)
- 发(28712)
- 成果(28340)
- 重点(27316)
- 中国(26654)
- 教育部(25566)
- 创(25537)
- 人文(25088)
- 期刊
- 济(104155)
- 经济(104155)
- 农(56637)
- 研究(54332)
- 中国(39042)
- 农业(39030)
- 科学(28143)
- 学报(27558)
- 财(23181)
- 大学(22694)
- 业经(22607)
- 学学(21965)
- 管理(20695)
- 融(19874)
- 金融(19874)
- 业(18053)
- 经济研究(15808)
- 问题(15675)
- 财经(14723)
- 农业经济(14584)
- 世界(14439)
- 农村(13958)
- 村(13958)
- 经(12898)
- 技术(12657)
- 贸(11609)
- 经济问题(11078)
- 教育(11020)
- 版(10677)
- 资源(10600)
共检索到2710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迅雷 周洪荣 朱蕾
文章基于国内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困局,通过引入Mas-Colell-Razin二元分析方法,从C-D生产函数出发,建立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重点讨论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可转移剩余劳动力潜在规模的测算,进而利用改革开放后的国内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试图在理论分析和数据获取等方面有所创新。理论与实证分析均表明,中国劳动力转移正趋于均衡;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其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文章进一步测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存约4 000-6 000万人,表明粗放式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倚仗资本和技术进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武国定 方齐云 李思杰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效应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本文在界定这些概念、建立测算公式和收集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消费提供资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还会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GDP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是它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效应 分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童玉芬 朱延红 郑冬冬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学术界对此研究很多,然而由于对农村非农化劳动力的概念以及基本数据等方面存在不统一等问题,因此一些基本研究存在较大的争议,而关于未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则缺乏专门的系统定量研究。本文通过未来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变动预测、农业劳动力需求预测以及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趋势分析及综合比较,测算了中国未来20年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研究发现,未来中国农村每年农业剩余的劳动力规模将逐年减少,到2030年农村剩余总的劳动力将在1亿~2.5亿之间。而近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存量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因为其在今后10年内将超过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潜力,从而增长将会趋于停止,同时农村剩余的可供转移的劳动力也将在5~10年内趋于零。
关键词:
劳动力 非农化 潜力 趋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丁洪
本文对Lewis双元经济理论中的一个结论提出质疑 ,通过中国与韩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比较 ,分析了中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原因和导致发展中国家双元经济长期化的原因 ,并运用Takeo的“主观均衡位置假说”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中兼职就业提高农户收入的可能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庆丰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时间,发现我国农村就业结构转变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其滞后时间长达9年。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个人因素三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期滞后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只有深化制度革新、妥善解决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方能从根本上缩短滞后时间,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游德升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增大、农村人口非农化的空间流动倾向存在很大差异。提高人员素养和技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产业格局和有效地改进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是实现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
中国 农村劳动力 就业转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乐新
本文试就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农村,加快发展农业,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基础,在农业内部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 1.农村劳动力的稳健转移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任何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必须保证粮食自足或基本自给,保证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所必需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与前提下进行。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在转移了劳动力以后,仍能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供应,劳动非农化才能从农业中得到足够的原料。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是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只有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才能把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翁杰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问题,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收入分配格局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农村劳动力从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高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非农部门,将直接导致整个经济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通过改变非农部门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谈判能力来影响非农部门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而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间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但现阶段仍可以通过调整国内的产业分布格局形成劳动力需求竞争态势、增加农村居民在第一产业的收入以提升保留工资、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以协调谈判能力来逐步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农村劳动力转移 收入分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宁阳 王淅勤 余戎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已经从需求主导转向供给主导,且年轻劳动力呈有限供给;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增多,并有向东部集聚趋势;主要在城镇的非正规部门就业且成为城镇劳务市场供给的主流,新生代成为农民工的主体;非农转移的领域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稳中有升;由于缺乏社会保障机制,劳动力非农转移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彻底性。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非农转移 新特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侯孟阳 姚顺波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与农业产出的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且农业生产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负外部性,为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环境约束下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1978—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农业生态效率,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与门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 1978—2016年间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在波动中稳定上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地区间差异显著;(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地区间的间接溢出要大于地区内的直接溢出效应,长期来看,能够有助于提升农业生态效率;(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其门槛特征与空间溢出效应接近,在时间上大致表现出U型关系,通过门槛值的区间划分,各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显著的东中西部渐次递减的分布特征。最后,本文建议农业生产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地区间的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结合本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现状,加强地区间农业生产合作与交流,并与农业生态、粮食安全相协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洪 张玉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地域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就业结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与农村资源持续减少的矛盾。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特征 作用 困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立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否合理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也影响到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中,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条重要途径,强调各级政府应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及意见。
关键词:
农村 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新
本文是对中国农民创办乡镇企业的非经典转移路径的描述与分析。传统发展理论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只存在"农村一城市"这条单一的"经典路径",但是占相当比重的中国农民却通过创办农村工业实现了原地转移,该路径为"农村→农村工业"。本文认为非经典转移的短期绩效是能够降低当时转移成本,但从长期看可能会面临二次转移成本。
关键词:
非经典转移 要素流动能力 收入支出弹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傅鸿源 陈煜红 叶贵
中国农村低成本劳动力大规模流入城市,使得城市低梯度产业能够继续留在城市发展,阻碍了产业梯度顺利自发转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城市化与农业就业结构滞后现状的分析表明,产业梯度转移困难是我国典型城乡制度分层的结果。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杜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劳动力转移主要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类型——本地非农就业和外出就业,外出就业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高于本地非农就业劳动力,但本地非农就业劳动力的内部收入差距却高于外出就业劳动力。两种类型转移劳动力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省份、性别、人力资本、就业单位或工作类型等;在外出就业劳动力与本地非农就业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中,禀赋回报率的差异部分解释了57.9%,而禀赋差异部分解释了42.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