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73)
- 2023(17449)
- 2022(14833)
- 2021(14000)
- 2020(11605)
- 2019(26872)
- 2018(26440)
- 2017(50717)
- 2016(27815)
- 2015(31179)
- 2014(30970)
- 2013(30877)
- 2012(28662)
- 2011(25823)
- 2010(25797)
- 2009(23760)
- 2008(23176)
- 2007(20411)
- 2006(17921)
- 2005(16042)
- 学科
- 济(115474)
- 经济(115340)
- 业(78200)
- 管理(71692)
- 企(54859)
- 企业(54859)
- 农(52119)
- 方法(50795)
- 数学(44943)
- 数学方法(44522)
- 农业(34585)
- 中国(33862)
- 业经(27870)
- 财(27093)
- 学(24907)
- 制(22531)
- 地方(22215)
- 贸(21812)
- 贸易(21798)
- 易(21256)
- 银(18158)
- 银行(18114)
- 融(17349)
- 行(17349)
- 金融(17347)
- 技术(16791)
- 环境(16498)
- 发(16225)
- 理论(15993)
- 务(15961)
- 机构
- 大学(394039)
- 学院(392436)
- 济(164452)
- 经济(161277)
- 管理(151855)
- 研究(138433)
- 理学(132097)
- 理学院(130623)
- 管理学(128456)
- 管理学院(127751)
- 中国(106037)
- 科学(85387)
- 京(83772)
- 农(81917)
- 财(72503)
- 所(70198)
- 业大(64194)
- 研究所(64182)
- 中心(63327)
- 农业(63206)
- 财经(58456)
- 江(56620)
- 经(53709)
- 北京(52910)
- 范(51781)
- 师范(51268)
- 经济学(50438)
- 院(49228)
- 经济学院(45578)
- 州(45256)
- 基金
- 项目(271085)
- 科学(213835)
- 基金(199331)
- 研究(197635)
- 家(174820)
- 国家(173352)
- 科学基金(147968)
- 社会(126593)
- 社会科(119648)
- 社会科学(119618)
- 基金项目(105289)
- 省(103526)
- 自然(95316)
- 自然科(93098)
- 自然科学(93073)
- 自然科学基金(91459)
- 教育(89093)
- 划(87694)
- 资助(81587)
- 编号(79589)
- 成果(65200)
- 部(60975)
- 重点(60388)
- 发(58298)
- 创(55710)
- 课题(54427)
- 国家社会(53188)
- 创新(51997)
- 教育部(51938)
- 科研(51914)
- 期刊
- 济(179295)
- 经济(179295)
- 研究(116278)
- 农(81912)
- 中国(79243)
- 学报(67481)
- 科学(61464)
- 农业(55705)
- 财(52478)
- 大学(51506)
- 管理(51451)
- 学学(48791)
- 教育(40756)
- 融(39075)
- 金融(39075)
- 业经(32186)
- 技术(30757)
- 财经(28545)
- 经济研究(27980)
- 业(26932)
- 问题(24498)
- 经(24433)
- 版(20969)
- 世界(19717)
- 图书(18789)
- 科技(18576)
- 技术经济(18381)
- 业大(18329)
- 理论(18320)
- 贸(18182)
共检索到581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同龙 张俪娜 张林秀
本文基于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村劳动力跟踪调查数据集,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整的实现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和不同行业间的就业调整过程,本文研究表明,这一调整主要是通过新劳动力进入非农就业、原有劳动力退出非农就业,而不是劳动力在不同产业和行业间平滑的就业转换来实现的。进一步,本文实证分析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年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变量是影响就业转换的主要因素,其中,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分别呈稳健的U型和倒U型影响。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市场 就业调整 就业转换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樊士德 江克忠
文章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和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全国和不同地区、地貌农村家庭的减贫效应。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的全样本看,劳动力流动既改善了农村家庭绝对收入状况,又降低了陷入贫困的相对概率;但从分地区实证结果看,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动对降低家庭贫困发生概率的效果更为显著,并在提升家庭绝对收入上呈现边际效率递减特征,而欠发达地区的边际贡献更高。从家庭所在地村庄特征来看,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灾害频发区及丘陵地区、高山和高原地区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相对较低,贫困发生概率更高,而周围有高污染企业、矿产资源及属于平原区或渔村的农村家庭则相对富裕,陷入贫困的概率更低。此外,家庭特征、户主特征对贫困的发生概率均有较大影响。家庭所在地、整个家庭及户主特征对贫困的影响在地区和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贫困 减贫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罗仁福 王宇 张林秀 刘承芳 易红梅
"一事一议"是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旨在鼓励村民参与村级公共投资决策的一项制度安排。笔者使用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村级调查面板数据,探究"一事一议"是否有助于村集体实施村民最需要的公共投资项目以及"一事一议"对村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村民集资集劳数量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一事一议"制度的实行有助于村集体实施村民最需要的公共投资项目,且提高了村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向村民所筹集资金占总投资额的比重以及筹劳数量。笔者依据该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一事一议” 农村公共投资偏好 集资集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军 韩悦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揭示了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概率会提高7.9%,且该效应在东部地区、南方地区,对于男性、中青年劳动力、中高技能劳动力群体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信息渠道和人力资本渠道是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受雇型就业,互联网使用对自雇型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使用互联网不仅具有工资溢价效应,而且提高了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障水平,因此显著改善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质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一兵
文章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经济学效用函数理论框架内考察健康不确定性对中国农村非农劳动力供给行为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在健康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农村非农劳动力供给存在预防性劳动力供给现象,拥有医疗保险可以显著降低预防性劳动力供给。采用CHNS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预防性劳动力供给的理论推断。
关键词:
不确定性 预防性劳动力 医疗保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同龙 张林秀
农地制度设计同时要考虑平等和效率维度,而对于其平等维度的实证研究很少。本文使用了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微观调查数据,分别估算了1996—2013年农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不平等的(基尼)系数,并探讨了不平等动态演化背后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1)无论是承包权还是经营权,不平等状况一直呈缓慢扩大趋势,其中经营权在2006年后有加速集中的趋势。(2)对于承包权不平等的扩大,二轮承包以来农地调整几乎被禁止是最重要的制度因素。另外,日趋频繁的农地征占也加剧了承包权不平等。(3)对于经营权不平等的扩大,基于市场动机的农地流转确实在起作用,只是其程度仍需彰显。村庄集体流转能显著促进经营权集中。承包权分布对于经营权具有"压舱石"的作用,其禀赋分配的影响在短期弹性为0.7,18年的长期弹性仍有0.3。(4)从长期看,经营权集中仍受限于承包权禀赋分配,而较少受到其经济因素的影响,其演进是长期渐变的。(5)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实现"三权分置"的关键是分离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通过提高新农保的保障水平可以弱化承包权不平等扩大的影响,同时加快经营权的集中。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胡枫 陈玉宇
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对农户获得借贷的可能性以及借贷额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网络确实有助于农村家庭获得借贷。有意思的是,与非正规渠道借贷行为相比,社会网络似乎对正规金融机构借贷行为的影响更大。户主年龄对农户获得各类借贷可能性以及借贷额的影响为倒U形,而家庭规模、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所承包耕地数量以及"本村是否属于自然灾害频发区"均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此外,那些户主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户以及户主为女性的农户不太容易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且贷款额较小,而较为富裕的农户则更可能从正规金融...
关键词:
社会网络 非正规金融 农村借贷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梦滔
本文基于中国8个省份、1354个农户、跨度15年的微观面板数据,测算了劳动力性别比例失调对农户长期收入的影响以及性别比例的最优范围及其影响的时间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劳动力的增加对于收入边际影响有递减趋势,随着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的加剧,男性劳动力的收入递减趋势加剧。未来性别失调问题对于农户收入的影响将会是巨大的。
关键词:
性别比例 农户收入 面板数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高梦滔
本文利用中国8个省份1354个农户、跨度15年的微观面板数据,测算了劳动力性别比例失调对于农户长期收入的影响和性别比例的最优范围及其影响的时间变化趋势。经验研究的结果表明:①男性劳动力比例的增加对农户收入边际影响有递减的趋势,农户最优的劳动力男女性别比例大致在101~105.7之间。②相比最优的性别比例,男性劳动力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对收入的边际影响将降低0.2个百分点。平均而言,1987~2002年,农村性别比例失调使农民边际人均纯收入降低0.67%。③随着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的加剧,男性劳动力比例对农户收入影响的递减趋势将加剧。未来性别失调问题对于农户收入的影响将会是巨大的。
关键词:
性别比例 农户收入 面板数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卫东 王术坤 刘敏 仇焕广
本文基于甘、藏、青、新及内蒙古五省份牧户调查数据,分析2007—2018年中国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并揭示非农就业的减畜效应。结果表明,牧区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逐渐提升,但其远低于中国农区的平均水平。牧区劳动力非农就业以本地非农就业为主。同时,男性非农就业的参与率要明显高于女性。实证结果表明,非农就业显著降低了牧民养殖规模,并且主要减少了价格波动风险更小畜种的养殖量。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外地非农就业对牧民养殖规模的影响要高于本地非农就业,女性非农就业对牧民养殖规模的影响比男性非农就业更突出。本研究能够为中国牧区劳动力就业、生态保护以及畜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养殖规模 牧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杨芸 赵燕
农村民间组织的出现及其对农民择业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是特别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经济社会现象。本文的理论分析表明,民间组织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选择,其影响途径主要依靠信息共享、声誉机制、关系型就业与风险分担以减少农村劳动力在非农就业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非农就业的效用水平,进而产生就业的分化。本文利用CGSS2010数据定量研究证实了民间组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正向影响。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之后,民间组织网络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大大提高。同时,这种影响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群体中存在差异性。进一步研究还表明,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信息传播与获取能力的大幅提高,民间组织具有的这种影响会随之弱化甚至消失。
关键词:
民间组织 非农就业 社会资本 社会网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涨宝 贺亮
采用对湖北省随州市和黄冈市301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职业务农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有相当比例(41.5%)的农村劳动力愿意成为职业农民,当前农村社会并非无人愿意种地,而是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及其家庭面临"无地可种"的困境。(2)农户生计显著影响其劳动力的职业务农意愿。就生计模式而言,相比于纯非农户,兼业农户中的劳动力更可能选择职业务农;就资源禀赋而言,拥有可代替劳动力的农机具及家庭实际经营耕地面积具有正向刺激作用;就生计状态而言,家庭货币支出压力越大,其劳动力职业务农意愿越强。此外,个体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政府农业补贴力度与个体劳动力职业务农意愿呈显著正相...
关键词:
农户生计 农村劳动力 职业农民 务农意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靳卫东 孙超 何丽
根据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促使大量农民工参加灵活就业,增加了农民工就业脆弱性,即工资收入水平下降和工作中断概率上升。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和就业替代效应迫使很多农民工转行参加新型灵活就业,一方面导致农民工就业的“去技能化”,降低了其工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增大了农民工健康风险,提升了其工作中断概率。以上两方面因素均增加了农民工就业脆弱性。因此,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劳动就业政策以及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等,是保证农民工稳定获得较高收入进而改善其就业状况的关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民工 灵活就业 就业脆弱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靳卫东 孙超 何丽
根据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促使大量农民工参加灵活就业,增加了农民工就业脆弱性,即工资收入水平下降和工作中断概率上升。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和就业替代效应迫使很多农民工转行参加新型灵活就业,一方面导致农民工就业的“去技能化”,降低了其工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增大了农民工健康风险,提升了其工作中断概率。以上两方面因素均增加了农民工就业脆弱性。因此,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劳动就业政策以及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等,是保证农民工稳定获得较高收入进而改善其就业状况的关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民工 灵活就业 就业脆弱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天成 孟繁邨 李世杰 高健
本文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结合测度各省技术进步水平的宏观年鉴数据,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对农民工就业和收入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异质性农民工中的低技能农民工就业“降级”,中等技能农民工就业“极化”,而高技能农民工就业“升级”。(2)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异质性农民工就业岗位升级和技能溢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中等技能与高技能农民工的就业向上流动、技能溢价,尤其是对高技能农民工的影响效应更为明显。(3)按岗位分组后发现,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导致高端岗位内部对农民工技能溢价的提升大于中端岗位的影响,并且高技能农民工在高端岗位内的技能溢价最明显。
关键词:
技能偏向 技术进步 异质性 农民工 就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基于全国农户微观数据的分析
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资本投入与土地利用效率——基于鲁豫皖三省固定农户跟踪调查
劳动力非农就业抑制了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吗——基于西部地区10省85村1154户的微观调查数据
环境污染会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吗?——来自CFPS的微观证据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新探索——评《中国农户就业决策与劳动力流动》
技能异质性劳动力选择性集聚的学习交流效应与地区生产效率——来自制造业微观企业的证据
中国产业发展的流动劳动力工资增长效应——来自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微观证据
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加剧了技能溢价吗?——来自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微观证据
劳动力外流对中国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福利效应研究——基于微观调研数据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