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55)
- 2023(16370)
- 2022(14045)
- 2021(13379)
- 2020(10971)
- 2019(25350)
- 2018(25140)
- 2017(47939)
- 2016(26098)
- 2015(29513)
- 2014(29398)
- 2013(29256)
- 2012(26814)
- 2011(24433)
- 2010(24327)
- 2009(22624)
- 2008(22217)
- 2007(19679)
- 2006(17604)
- 2005(15686)
- 学科
- 济(109239)
- 经济(109090)
- 业(78579)
- 管理(74492)
- 企(56098)
- 企业(56098)
- 农(51945)
- 方法(44790)
- 数学(39148)
- 数学方法(38780)
- 农业(34457)
- 中国(31643)
- 财(28580)
- 业经(28483)
- 制(25206)
- 学(20817)
- 地方(20651)
- 贸(20488)
- 贸易(20475)
- 易(20036)
- 体(17911)
- 银(17596)
- 银行(17552)
- 行(16808)
- 务(16752)
- 财务(16680)
- 财务管理(16646)
- 环境(16482)
- 融(16155)
- 金融(16150)
- 机构
- 大学(374324)
- 学院(372702)
- 济(158427)
- 经济(155289)
- 管理(147506)
- 研究(129847)
- 理学(127799)
- 理学院(126419)
- 管理学(124550)
- 管理学院(123871)
- 中国(99949)
- 京(80128)
- 科学(76953)
- 农(73511)
- 财(71583)
- 所(64700)
- 中心(58767)
- 研究所(58650)
- 业大(58455)
- 财经(56640)
- 农业(56306)
- 江(54007)
- 经(51794)
- 北京(50898)
- 范(48515)
- 师范(48135)
- 经济学(47666)
- 院(46075)
- 州(42927)
- 经济学院(42851)
- 基金
- 项目(252668)
- 科学(199964)
- 研究(188733)
- 基金(185558)
- 家(161115)
- 国家(159732)
- 科学基金(137081)
- 社会(121461)
- 社会科(114857)
- 社会科学(114830)
- 基金项目(98390)
- 省(95992)
- 自然(86551)
- 教育(84793)
- 自然科(84485)
- 自然科学(84467)
- 自然科学基金(82964)
- 划(80772)
- 编号(76958)
- 资助(75279)
- 成果(63421)
- 部(57665)
- 重点(56027)
- 发(54140)
- 课题(52064)
- 创(52014)
- 国家社会(50794)
- 制(50071)
- 教育部(49537)
- 创新(48637)
- 期刊
- 济(178911)
- 经济(178911)
- 研究(113481)
- 中国(76966)
- 农(74837)
- 学报(58523)
- 科学(55328)
- 财(53680)
- 管理(51746)
- 农业(51042)
- 大学(45853)
- 学学(43317)
- 教育(38425)
- 融(36095)
- 金融(36095)
- 业经(31720)
- 技术(30231)
- 财经(28058)
- 经济研究(26650)
- 业(24365)
- 问题(24301)
- 经(23955)
- 版(19410)
- 世界(19288)
- 理论(17843)
- 技术经济(17756)
- 科技(17560)
- 贸(17381)
- 图书(17243)
- 现代(17071)
共检索到5584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金平
1 背景与建议中国农村有4.4亿劳动力,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3.3亿人,占75%,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占12.4%和12.6%,由于我国人多地少,而从事种植业劳力过多,造成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一般认为,我国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2亿人,这些劳动力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纷纷外出寻找工作,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形成了由中西部地区涌向沿海地区和城市的“民工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乐新
本文试就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农村,加快发展农业,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基础,在农业内部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 1.农村劳动力的稳健转移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任何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必须保证粮食自足或基本自给,保证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所必需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与前提下进行。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在转移了劳动力以后,仍能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供应,劳动非农化才能从农业中得到足够的原料。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是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只有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才能把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立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否合理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也影响到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中,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条重要途径,强调各级政府应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及意见。
关键词:
农村 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洪 张玉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地域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就业结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与农村资源持续减少的矛盾。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特征 作用 困境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子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黄郁鑫
对于我国当前的二元化经济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以及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负相关;农村现代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华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剩余劳动力 转移对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全卓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劳动力和人口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历史。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传统的农业技术由于机械、电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稳定的土地面积相比,农业中存在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以“二元经济论”著名的阿瑟·刘易斯认为,只要非农业部门能够提供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工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个人收入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过高生活费和因劳动力流动脱离了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心理成本,农业劳动力就会大量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卢东宁 王晨阳
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逐年增加,而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三大矛盾,即农民就业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农民就业人多与钱少的矛盾和农民就业空间扩展需求与现实就业空间缩小之间的矛盾。推行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战略,能够避开上述矛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矛盾 思路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熊望高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郝团虎 姚慧琴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飞,孙峰华
本文用人口地理学的观点,探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给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方法,并从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六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三方面分析论述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测算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重心及其移动方向。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采取的模式。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根荣
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是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而本文利用成本、收益、效用函数等基本微观经济学工具对劳动力流动机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流动受风险、能力、成本三重约束的阻力模型,从空间阻力、信息阻力、能力阻力、风险阻力、价格阻力、政策阻力、心理阻力等七方面阐释“民工荒”的微观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