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32)
- 2023(14443)
- 2022(12139)
- 2021(11333)
- 2020(9487)
- 2019(22120)
- 2018(21691)
- 2017(41165)
- 2016(22554)
- 2015(25670)
- 2014(25571)
- 2013(25669)
- 2012(24013)
- 2011(21846)
- 2010(22007)
- 2009(20726)
- 2008(20899)
- 2007(19176)
- 2006(17043)
- 2005(15431)
- 学科
- 济(99727)
- 经济(99611)
- 业(69213)
- 管理(62953)
- 农(51517)
- 企(46698)
- 企业(46698)
- 方法(40871)
- 数学(36471)
- 数学方法(36187)
- 农业(34032)
- 中国(29097)
- 财(26970)
- 业经(26026)
- 制(24034)
- 贸(20061)
- 贸易(20053)
- 易(19628)
- 地方(18283)
- 学(18037)
- 体(16649)
- 银(16527)
- 银行(16479)
- 行(15787)
- 务(15501)
- 财务(15467)
- 财务管理(15423)
- 发(15172)
- 融(15017)
- 金融(15011)
- 机构
- 学院(332427)
- 大学(331883)
- 济(146551)
- 经济(143761)
- 管理(124530)
- 研究(117357)
- 理学(106971)
- 理学院(105774)
- 管理学(104224)
- 管理学院(103599)
- 中国(92014)
- 农(73293)
- 京(69802)
- 科学(69275)
- 财(67222)
- 所(60200)
- 农业(56590)
- 中心(54343)
- 研究所(54253)
- 业大(53503)
- 财经(52699)
- 江(51019)
- 经(47993)
- 经济学(45934)
- 北京(43985)
- 范(42340)
- 师范(41955)
- 经济学院(41453)
- 院(40661)
- 州(39195)
- 基金
- 项目(216626)
- 科学(171000)
- 研究(159832)
- 基金(159210)
- 家(138795)
- 国家(137594)
- 科学基金(116907)
- 社会(104540)
- 社会科(98875)
- 社会科学(98844)
- 基金项目(84105)
- 省(83362)
- 自然(72737)
- 教育(72188)
- 自然科(71026)
- 自然科学(71003)
- 划(69921)
- 自然科学基金(69817)
- 编号(64420)
- 资助(64232)
- 成果(53218)
- 部(50002)
- 重点(48847)
- 发(47547)
- 创(44777)
- 国家社会(44416)
- 制(44303)
- 课题(44052)
- 教育部(42649)
- 创新(42068)
- 期刊
- 济(168331)
- 经济(168331)
- 研究(99896)
- 农(75331)
- 中国(71588)
- 学报(54210)
- 财(52773)
- 农业(51048)
- 科学(50070)
- 大学(42061)
- 管理(41951)
- 学学(39929)
- 融(34673)
- 金融(34673)
- 教育(31063)
- 业经(30758)
- 财经(26976)
- 技术(26847)
- 经济研究(25484)
- 业(25074)
- 问题(23518)
- 经(23244)
- 世界(18981)
- 版(18911)
- 贸(18349)
- 技术经济(16926)
- 农村(16019)
- 村(16019)
- 经济问题(15671)
- 国际(15581)
共检索到508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熊望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丹 陈会玲
文章首先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发展环境的创造、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工业体系的建立、人力资源的培育、以及国际劳动力市场的拓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万丽娟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农村劳动生产率处于低水平、现行体制与政策、制度障碍、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教育程度低以及资源和能源压力制约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关键在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走现代农村工业化道路。为此,政府需创建和维护公平的城乡发展环境、建立中介服务信息网络、强化财政金融服务支持力度。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制约因素 路径选择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姬雄华 冯飞
从劳动力市场看,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劳动力市场服务滞后;政府市场监管力度不够。为此,要打破城乡分割就业制度,建立平等竞争的城乡就业体制;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督调控体系,切实维护农村进城务工者权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市场 市场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于晓红 张艳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建设工业化国家的一大重要课题,是解决农民增收,建设和平社会的重要途径。辽宁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也非常严重,文章从几个方面探讨了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而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制约因素 对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衡代清
本文认为 ,我国国情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当选择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乡镇企业转移为着眼点、小城镇转移为目标、大中城市转移和国外劳务输出为补充的就地与异地转移相结合、分业转移与兼业转移并举的复合型转移模式。具体对策思路是 :( 1 )改进农村教育体制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 2 )强化农业投入机制 ;( 3)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 ;( 4)建立土地流转机制 ;( 5)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乐新
本文试就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农村,加快发展农业,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基础,在农业内部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 1.农村劳动力的稳健转移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任何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必须保证粮食自足或基本自给,保证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所必需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与前提下进行。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在转移了劳动力以后,仍能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供应,劳动非农化才能从农业中得到足够的原料。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是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只有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才能把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洪 张玉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地域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就业结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与农村资源持续减少的矛盾。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特征 作用 困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涤非
一、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和特点我国劳动力跨地区转移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和计划性色彩,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引导”和限制。整个社会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这一城市就业群体的称谓也经历了从“盲流”、“农民工”到“民工”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不自由”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立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否合理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也影响到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中,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条重要途径,强调各级政府应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及意见。
关键词:
农村 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子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冬冬 高旺盛
本文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解决途径。从农村教育这一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隐含实现条件出发,提出农村教育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因素,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业转型、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非农产业等要求的不适应性;根据农村教育的瓶颈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农村教育 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于志善
本文采用引入财产性收入的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分析城乡预期收入差距与流动意愿的关系,利用绥棱县农民工流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数据建立logit和probit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本次实证分析得到的结果与引入财产性收入的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分析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其中,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作用,但在转移成本、外出打工收入、财产性收入三个影响因素排序上,财产性收入最小。这说明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的分析范式仍然基本符合目前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但从动态的角度看,随着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其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上可能发生变化。
关键词:
财产权 新生代农村剩余劳动力 流动均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孝坤 冯钦 廖嵘
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战略目标的关键。文章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利用重庆直辖以来的数据,将推—拉模式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结合,针对"推"和"拉"的因素分别建立模型定量分析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村人均耕地减少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提高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力",而城市较高的收入和现代化水平是影响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拉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