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12)
- 2023(10693)
- 2022(8957)
- 2021(8549)
- 2020(7106)
- 2019(16833)
- 2018(16409)
- 2017(31490)
- 2016(17124)
- 2015(19625)
- 2014(19462)
- 2013(19835)
- 2012(18735)
- 2011(17067)
- 2010(17098)
- 2009(16190)
- 2008(16210)
- 2007(14823)
- 2006(12976)
- 2005(11697)
- 学科
- 济(82059)
- 经济(81994)
- 业(51222)
- 农(50478)
- 管理(39986)
- 方法(33982)
- 农业(33382)
- 数学(31026)
- 数学方法(30837)
- 企(28722)
- 企业(28722)
- 中国(24259)
- 业经(20874)
- 财(18291)
- 贸(17143)
- 贸易(17137)
- 易(16799)
- 制(15968)
- 地方(15689)
- 学(14067)
- 发(13448)
- 农业经济(12466)
- 银(12061)
- 银行(12034)
- 行(11583)
- 体(11239)
- 融(11037)
- 金融(11033)
- 发展(11010)
- 展(10995)
- 机构
- 学院(254763)
- 大学(252988)
- 济(117405)
- 经济(115388)
- 管理(95584)
- 研究(92011)
- 理学(82606)
- 理学院(81708)
- 管理学(80555)
- 管理学院(80086)
- 中国(72554)
- 农(62220)
- 科学(54025)
- 京(53014)
- 财(49283)
- 农业(47806)
- 所(47217)
- 研究所(42900)
- 中心(42689)
- 业大(42557)
- 财经(39496)
- 江(37449)
- 经济学(37224)
- 经(36177)
- 经济学院(33776)
- 北京(33603)
- 范(32772)
- 师范(32509)
- 院(31327)
- 科学院(29464)
- 基金
- 项目(166703)
- 科学(131401)
- 研究(123877)
- 基金(122873)
- 家(106969)
- 国家(106035)
- 科学基金(89597)
- 社会(81553)
- 社会科(76978)
- 社会科学(76957)
- 基金项目(64986)
- 省(63344)
- 自然(54687)
- 教育(54683)
- 自然科(53390)
- 自然科学(53372)
- 划(53093)
- 自然科学基金(52456)
- 编号(50354)
- 资助(49661)
- 成果(40957)
- 部(38997)
- 发(37739)
- 重点(37284)
- 农(35332)
- 国家社会(34977)
- 创(34037)
- 课题(33615)
- 教育部(33030)
- 中国(32406)
- 期刊
- 济(133027)
- 经济(133027)
- 研究(74804)
- 农(66522)
- 中国(52340)
- 农业(45398)
- 学报(41052)
- 科学(38767)
- 财(36445)
- 大学(31842)
- 学学(30388)
- 管理(28763)
- 业经(26487)
- 融(26274)
- 金融(26274)
- 业(21776)
- 教育(20332)
- 经济研究(20243)
- 财经(19778)
- 技术(19645)
- 问题(19383)
- 经(17089)
- 世界(16529)
- 农业经济(15081)
- 版(14959)
- 农村(14886)
- 村(14886)
- 贸(14793)
- 经济问题(13406)
- 技术经济(13374)
共检索到3820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洪 张玉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地域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就业结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与农村资源持续减少的矛盾。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特征 作用 困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乐新
本文试就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农村,加快发展农业,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基础,在农业内部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 1.农村劳动力的稳健转移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任何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必须保证粮食自足或基本自给,保证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所必需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与前提下进行。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在转移了劳动力以后,仍能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供应,劳动非农化才能从农业中得到足够的原料。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是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只有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才能把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平华
本文分析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工业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管理,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培训,改善务工环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彤梅 姚金安
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尚且不完全,区域间的对外开放度不均衡,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多,本文从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角度,对FDI总额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构建VAR模型对各产业FDI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合理引导外商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流动、实现全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出对策。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农村剩余劳动力 流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立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否合理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也影响到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中,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条重要途径,强调各级政府应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及意见。
关键词:
农村 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子奈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郝团虎 姚慧琴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熊望高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海燕 黄丽华 金莲
息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县,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低下,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较非喀斯特地区更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系到息烽县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息烽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维权意识弱以及社会歧视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状况将制约其进一步转移。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并为回流劳动力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SWOT 息烽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后平
本文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然而,目前我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十分沉重。要解决这一问题,既面临复杂的人口与就业环境,又存在理论困惑,还有现实制度障碍等。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障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银珍,周函
一、宜昌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一)现状调查 根据宜昌市统计局对全市10个县市区(宜昌市城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县、五峰县)进行的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到2001年底,宜昌市总人口397.51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勇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林振东 黄汝群 李海洋 潘伟彬 俞建雄
文章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培训的可能性及教育培训的失衡的原因,提出了教育培训的模式思路及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教育 培训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慧蓉 钟涨宝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相适应,劳动力也有一个产业间转移的过程。考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行工业化国家农村劳动力以梯度转移模式为主。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也移呈现出跳跃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基于这一趋势和我国国情,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产业间转移 转移模式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 夏帆 张玉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由之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本文依据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湖北农业经济以及劳动力状况,探讨了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在对比目前理论界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方法的基础上,考虑湖北的实际,运用固定时期测算法的思路,对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合理的测算。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业结构 人力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