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41)
- 2023(18680)
- 2022(16015)
- 2021(15124)
- 2020(12460)
- 2019(28978)
- 2018(28525)
- 2017(53903)
- 2016(29127)
- 2015(32857)
- 2014(32376)
- 2013(32046)
- 2012(29500)
- 2011(26669)
- 2010(26361)
- 2009(24214)
- 2008(23505)
- 2007(20372)
- 2006(17917)
- 2005(15748)
- 学科
- 济(121208)
- 经济(121075)
- 业(81580)
- 管理(76868)
- 企(59032)
- 企业(59032)
- 方法(53455)
- 农(52356)
- 数学(47247)
- 数学方法(46657)
- 中国(34682)
- 农业(34670)
- 业经(29884)
- 财(28980)
- 学(25620)
- 地方(23203)
- 制(22586)
- 贸(22484)
- 贸易(22474)
- 易(21941)
- 银(17580)
- 技术(17521)
- 银行(17520)
- 务(17453)
- 财务(17383)
- 财务管理(17346)
- 环境(17304)
- 理论(17110)
- 和(17043)
- 融(16978)
- 机构
- 大学(410105)
- 学院(408824)
- 济(170299)
- 经济(167021)
- 管理(160002)
- 研究(144059)
- 理学(139466)
- 理学院(137951)
- 管理学(135405)
- 管理学院(134703)
- 中国(109427)
- 科学(89632)
- 京(87627)
- 农(83397)
- 财(73169)
- 所(72441)
- 业大(66961)
- 研究所(66445)
- 中心(65894)
- 农业(64532)
- 财经(59134)
- 江(58193)
- 北京(55179)
- 经(54367)
- 范(53365)
- 师范(52775)
- 院(52175)
- 经济学(51425)
- 州(46645)
- 经济学院(46274)
- 基金
- 项目(286596)
- 科学(225488)
- 基金(210049)
- 研究(207087)
- 家(185071)
- 国家(183550)
- 科学基金(156746)
- 社会(131795)
- 社会科(124627)
- 社会科学(124592)
- 基金项目(110770)
- 省(109832)
- 自然(102168)
- 自然科(99803)
- 自然科学(99774)
- 自然科学基金(97993)
- 教育(93466)
- 划(93138)
- 资助(86671)
- 编号(83470)
- 成果(66896)
- 重点(64496)
- 部(63683)
- 发(61673)
- 创(58960)
- 课题(56653)
- 国家社会(55308)
- 科研(55221)
- 创新(55192)
- 教育部(54082)
- 期刊
- 济(184840)
- 经济(184840)
- 研究(118855)
- 农(82084)
- 中国(80312)
- 学报(70182)
- 科学(64455)
- 农业(56340)
- 管理(55553)
- 大学(53946)
- 财(53800)
- 学学(50988)
- 教育(40749)
- 融(35868)
- 金融(35868)
- 技术(34458)
- 业经(33564)
- 经济研究(29066)
- 财经(28455)
- 业(27487)
- 问题(24845)
- 经(24440)
- 版(21516)
- 图书(20638)
- 世界(20256)
- 科技(19647)
- 技术经济(19457)
- 业大(19170)
- 理论(19009)
- 资源(18935)
共检索到601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孟令国 刘薇薇
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年龄结构,对于深入分析人口红利以及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劳动工日法,对中国历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年龄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1年间,中国剩余劳动力数量锐减,其年龄结构迅速老龄化,并且"刘易斯拐点"开始浮现,第一次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对此,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以获取二次人口红利。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培秀
本文结合中国农业生产实际 ,运用农业技术需求法估算了相关年份第一产业劳动力投入量 ,在此基础上结合第 5次人口普查和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 ,估算了中国农村劳动力二、三产业就业量及剩余劳动力数量 ,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 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业结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乐新
本文试就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农村,加快发展农业,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基础,在农业内部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 1.农村劳动力的稳健转移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任何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必须保证粮食自足或基本自给,保证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所必需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与前提下进行。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在转移了劳动力以后,仍能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供应,劳动非农化才能从农业中得到足够的原料。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是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只有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才能把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庆芳 郭金兴
本文在准确界定乡村就业人员统计口径基础上,利用国家计生委2015年流出地监测专项调查数据,构建基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选择的多分类预测模型,采用有监督的机器学习的AdaBoost算法,对2010—2018年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和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发现,2018年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为3 692万,其中80.6%是以公开失业为表现形式的显性剩余劳动力;2018年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为5 369万,其中能够向外出就业转移的相对剩余劳动力仅为1 051万。本文判断我国已经从总体上跨越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并且将持续面临农业生产劳动力紧张和非农部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双重困境。对此本文提出促进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提升农村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以及消除劳动力跨区域转移障碍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郝团虎 姚慧琴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吸收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对制度变量的讨论,建立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市场与二元劳动力"模型,并用以解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本文认为,政府的强制性制度障碍导致"S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曲线"的产生,从而使城市居民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政策和人力资本优势;作为对福利制度缺失的替代,"隐形补贴"等诱致性制度创新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成本优势。这一模型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中的特殊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和我国一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钟甫宁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南京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教授钟甫宁大多数农业经济学家和政府有关官员一致认为,庞大的农村人口和隐性失业大军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无论是农业生产比较利益,农民收入,农产品供应,还是地区与部门的平衡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飞,孙峰华
本文用人口地理学的观点,探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给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方法,并从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六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三方面分析论述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测算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重心及其移动方向。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采取的模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立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否合理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也影响到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中,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条重要途径,强调各级政府应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及意见。
关键词:
农村 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洪 张玉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地域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就业结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与农村资源持续减少的矛盾。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特征 作用 困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涂圣伟 何安华
本文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分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经济活动人口两部分,估算了中国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和显性剩余劳动力总量,并对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08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为12293.8万人,农村剩余经济活动人口数量为3224.5万人,全国仍有15518.3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实现既定的城市化目标,2020年前每年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640万到1100万之间。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子奈
[期刊] 改革
[作者]
辜胜阻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何处去?辜胜阻目前,我国有4亿多农村劳动力,乡镇企业吸收了1亿多劳动力。农村尚有近2亿剩余劳动力,其中3/4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有6000多万人已离土又离乡,跨省区流动打工,仍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从动态的角度看,农村劳动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兴华
在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据是国情的基本内容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层出不穷,计算结果差别很大,这导致对许多与此有关的问题认识不清。本文的估算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也就是说,现在中国农村已基本无剩余劳动力。这一现实意味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城镇化的有关政策需要重新审视。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约翰·奈特 邓曲恒 李实 杨穗
本文研究了中国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以判断刘易斯模型的第二个阶段在中国是否已经到达。有关刘易斯转折点是否来临的判断对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已有研究对此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本文利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年和2007年的全国住户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民工的工资结构,分析了农民工流动的决定因素,并研究了潜在的农民工的规模和性质。同时,基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预测了到2020年为止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数量以及农民工数量。本文的研究表明,由于制度约束的存在,民工荒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存的现象,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仍有可能持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