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37)
- 2023(11972)
- 2022(9718)
- 2021(9256)
- 2020(7571)
- 2019(17541)
- 2018(16788)
- 2017(32876)
- 2016(17475)
- 2015(20040)
- 2014(19497)
- 2013(19337)
- 2012(18286)
- 2011(16770)
- 2010(17095)
- 2009(16344)
- 2008(15350)
- 2007(13784)
- 2006(12457)
- 2005(11615)
- 学科
- 济(80772)
- 经济(80703)
- 业(51244)
- 农(49928)
- 管理(37517)
- 方法(34320)
- 银(34051)
- 银行(33906)
- 农业(33280)
- 行(32317)
- 数学(32127)
- 数学方法(32011)
- 中国(31120)
- 融(31043)
- 金融(31043)
- 企(28220)
- 企业(28220)
- 制(24548)
- 业经(20617)
- 财(18376)
- 地方(17839)
- 贸(17227)
- 贸易(17210)
- 易(16863)
- 度(13869)
- 制度(13865)
- 体(13765)
- 发(12984)
- 农业经济(12567)
- 业务(12158)
- 机构
- 大学(244181)
- 学院(241242)
- 济(117060)
- 经济(115111)
- 管理(91186)
- 研究(86030)
- 中国(82255)
- 理学(77807)
- 理学院(77004)
- 管理学(76006)
- 管理学院(75575)
- 农(54720)
- 京(53288)
- 财(52803)
- 科学(44680)
- 中心(43406)
- 财经(42086)
- 所(41505)
- 农业(41440)
- 经(38720)
- 经济学(38685)
- 研究所(37253)
- 银(36576)
- 业大(36562)
- 江(35592)
- 经济学院(35251)
- 银行(35131)
- 北京(34688)
- 行(32845)
- 财经大学(31430)
- 基金
- 项目(155684)
- 科学(124539)
- 研究(120659)
- 基金(116397)
- 家(98566)
- 国家(97664)
- 科学基金(84623)
- 社会(82094)
- 社会科(77817)
- 社会科学(77800)
- 基金项目(60498)
- 省(57501)
- 教育(54078)
- 自然(48937)
- 划(48198)
- 资助(48072)
- 编号(47954)
- 自然科(47843)
- 自然科学(47836)
- 自然科学基金(47052)
- 成果(39804)
- 部(37353)
- 国家社会(35547)
- 发(35091)
- 重点(34580)
- 课题(33207)
- 教育部(32748)
- 创(32644)
- 大学(32317)
- 人文(31946)
- 期刊
- 济(127465)
- 经济(127465)
- 研究(84030)
- 农(59720)
- 融(57268)
- 金融(57268)
- 中国(54613)
- 农业(39092)
- 财(37190)
- 学报(33429)
- 科学(32261)
- 大学(29029)
- 管理(27667)
- 学学(26402)
- 教育(26028)
- 业经(24697)
- 财经(21704)
- 经济研究(19797)
- 经(18547)
- 问题(18392)
- 业(17822)
- 农村(17209)
- 村(17209)
- 技术(16842)
- 世界(16331)
- 贸(14898)
- 农业经济(14754)
- 统计(14394)
- 国际(14017)
- 经济问题(12457)
共检索到3923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董志勇
本文回顾了之前有关农村借贷的文献。基于"北大-花旗中国农村金融调查"数据,我们对数据结果进行初步描述。根据调查,大多数农村家庭可以在需要时获得信贷;他们会根据不同用途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借款。家族间的零利率贷款和向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是信贷的两个主要来源;超过一半的贷款是亲朋间的免息贷款。调查也显示出,很多家庭对于申请贷款没有信心。另外,"利率太高"和"申请程序繁琐"、"没有足额贷款保证"也成为贷款的障碍。研究还发现,从农村合作信用社获得贷款的决定性因素是"偿付能力"和"个人信誉",而后者其实也可以被解释为"偿
关键词:
农村借贷 数据统计 偿付能力 合作信用社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傅秋子 黄益平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加入工具变量的面板数据回归,研究了数字金融对不同类别农村正规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整体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减少了农村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概率,其中拥有智能手机的群体受影响更明显,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村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概率,其中教育水平较高、有网购习惯的群体需求被激发较多,反映出数字金融提升效率、促进消费的多维度效应。本文的研究发现,农村金融需求正受到数字金融发展的深刻影响,可为未来农村金融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农村金融 数字普惠金融 异质性影响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丽珊 陈俊良 何立峰 亓浩
防范化解涉农信贷风险是保障农村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金融科技的兴起和发展提升了银行信息甄别和贷款监督的能力,为银行防控涉农信贷风险提供了有效措施。利用“网络爬虫技术+百度新闻搜索”构建了农村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指数,基于2010—2020年980家农村商业银行的样本数据,探讨金融科技应用对涉农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农商行应用金融科技可以提升其风控能力,有效降低涉农信贷风险;第二,作用机制方面,农商行应用金融科技降低了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进而抑制了涉农信贷风险;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资产规模越大、资本充足率越高的农商行,其应用金融科技越有助于降低涉农信贷风险;第四,进一步分析发现,农商行应用金融科技通过抑制涉农信贷风险,加大了涉农信贷投放。研究结论对于引导农商行进行数字化转型,运用金融科技提升风控能力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
金融科技 涉农信贷风险 农村商业银行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转型经济学》(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7年3月第15卷第1期109~124页刊登了李宏斌(Li Hongbin)、Scott.Rozelle以及周黎安(Zhou Li An)合作的一篇题为"激励契约与银行绩效:来自中国农村的证据"(Incentive Contracts and Bank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盛锦飞
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农村金融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国外的成功模式,对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困境的途径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建立社区银行建议。
关键词:
自生能力 金融需求 功能缺位 社区银行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田莹莹 王宁
随着中国扶贫工作的推进,金融扶贫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扶贫过程中。本文从小额信贷的国际经验着手,介绍了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欧美社区银行、印度尼西亚的BRI银行的金融扶贫模式,为完善中国金融扶贫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最后指出,扎根于农村的"草根银行"与农村地区具有天然匹配性,能够实现金融扶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
农村金融 金融扶贫 国际经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焦兵
[期刊] 预测
[作者]
武丽娟 徐璋勇 靳共元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政府干预与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行为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数理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的农村金融市场上,政府干预是必要的;但现有政府干预方式在初期有效,当农村金融市场变得完善和发达时,干预效果不佳;同时现有干预还会诱发农户发生道德风险,无助于缓解农村资金外流现象。这一结论可以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支农行为演变的历史轨迹做出很好的阐释。最后提出通过调整政府干预方式来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主动支农,提高支农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机构 政府干预 支农行为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韦克游
本文基于1979~2011年的相关数据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支持问题。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资金投入对农业产出具有显著性影响的情况下,却出现农村金融对农业生产资金投入和农户收入的影响不显著现象。这说明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户信贷供给不足,金融支农不力,农户资金问题主要不在于对资金的有效使用环节,而在于资金的可得性环节。农户对信贷资金可得性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农户生产性贷款在农村贷款结构中边缘化;二是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非农化,农户资金要素通过存贷正差外流;三是农村金融效率及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孔荣 Calum Turvey 罗剑朝
本文立足于孟加拉格莱闵银行(GB模式)小额信贷运作的理念和原理建立小额信贷市场一般模型,并衍生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理论模型及其扩展模型,通过模型分析,认为信任在小额信贷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农村信用社、微型金融组织(MFI)、非政府组织(NGO)等信任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群体,农村信用社行政性低贷款利率难以覆盖小额信贷业务的经营成本和贷款风险,并导致"市场挤出MFI(NGO)"现象发生,影响了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上MFI、NGO、农村信用社、民间借贷等的公平竞争和有效合作,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理论模型 农村小额信贷 信任 贷款利率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龙耀 江春
本文建立农村金融市场中非价格信贷配给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特殊设计的直接诱导式询问方法,对农户面临的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进行调查和识别,并实证分析影响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将灵活的利率差异化管理作为弥补潜在贷款损失的手段。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中多种类型的非价格信贷配给机制并存,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合约特征和放贷行为偏好使得一部分农户被配给出信贷市场,一部分农户主动退出信贷市场。农村金融机构倾向于与农村地区少数生产规模较大、具有稳定收入和身份特征的农户建立稳定的、以重复放贷为基础的信贷供给机制,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农户将面临配给,这与利率管制时期的放贷行...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崔恒瑜 王雪 马九杰
本文从农信机构贷款支农的角度出发,探究数字金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市场竞争,进而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理论部分基于市场势力假说,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放贷行为的影响;实证部分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的县级指数与县域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据相结合,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结论如下:第一,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激励当地农信机构提升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的投放规模和增长速度,表明数字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了"鲶鱼效应"。第二,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支农力度的正向影响主要来源于竞争激励机制,而现阶段数字金融难以在技术上对农信机构起到示范作用。第三,进一步讨论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还有助于降低农信机构的贷款利率,让更多的涉农主体享受到利率更低的信贷服务,真正推动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普"和"惠"共同实现。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农信机构 鲶鱼效应 涉农贷款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怡斐
本文尝试通过对湖北省两家村镇银行的调查来阐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缓解农户融资难的实践和效果,基于此提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努力的方向。一、夹缝中求生存,变后发优势为竞争力(一)资金约束和声誉支持不足制约了村镇银行发展。1."吸储难"制约了村镇银行拓展业务。调查中,两家村镇银行的高管均表示,目前村镇银行在当地金融体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黄文胜 陶建平 邢慧茹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对传统信贷方式进行创新的成果,在解决贫困农户和微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取得了成功。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对形成适应"三农"特点的普惠性金融体系,发挥非政府民间机构的作用、创新财政扶贫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赵振宗
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重要约束,其可能给家户福利和生产活动带来损失。金融约束不仅来自于正规金融,也来自于非正规金融。利用区域转换模型,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对家户福利的不同作用。实证分析表明,正规金融约束的家户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受到限制,非农经营的效应也更低,而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对正规金融形成了替代,弥补了其部分功能。受到非正规金融约束的家户,社会资本的功能被弱化,但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作用以及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作用由于得到正规金融的支持而更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大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农村正规金融在满足生产发展尤其是非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