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64)
- 2023(18200)
- 2022(15554)
- 2021(14558)
- 2020(12150)
- 2019(28078)
- 2018(27560)
- 2017(52967)
- 2016(28744)
- 2015(32127)
- 2014(31762)
- 2013(31716)
- 2012(29339)
- 2011(26703)
- 2010(26623)
- 2009(24725)
- 2008(24168)
- 2007(21408)
- 2006(19108)
- 2005(17044)
- 学科
- 济(122267)
- 经济(122104)
- 业(84705)
- 管理(80443)
- 企(60489)
- 企业(60489)
- 农(53700)
- 方法(52016)
- 数学(46021)
- 数学方法(45590)
- 农业(35909)
- 中国(34416)
- 财(31286)
- 业经(29987)
- 制(26713)
- 地方(25679)
- 学(22973)
- 贸(22837)
- 贸易(22824)
- 易(22223)
- 银(19176)
- 银行(19138)
- 体(18840)
- 融(18756)
- 金融(18753)
- 环境(18606)
- 行(18340)
- 务(17724)
- 技术(17672)
- 财务(17654)
- 机构
- 大学(409251)
- 学院(408023)
- 济(174428)
- 经济(171003)
- 管理(160775)
- 研究(141223)
- 理学(139538)
- 理学院(138026)
- 管理学(135907)
- 管理学院(135169)
- 中国(108531)
- 京(86327)
- 科学(83668)
- 财(79910)
- 农(78212)
- 所(70126)
- 中心(64453)
- 研究所(63531)
- 财经(63300)
- 业大(62868)
- 农业(59877)
- 江(59637)
- 经(57846)
- 北京(54534)
- 范(53415)
- 经济学(53366)
- 师范(53002)
- 院(50439)
- 经济学院(48204)
- 州(47525)
- 基金
- 项目(277744)
- 科学(219892)
- 研究(206612)
- 基金(203950)
- 家(176874)
- 国家(175369)
- 科学基金(150696)
- 社会(133767)
- 社会科(126605)
- 社会科学(126574)
- 基金项目(107752)
- 省(106961)
- 自然(94990)
- 教育(93162)
- 自然科(92721)
- 自然科学(92698)
- 自然科学基金(91061)
- 划(88999)
- 编号(83511)
- 资助(83212)
- 成果(68231)
- 部(63126)
- 重点(61819)
- 发(59801)
- 课题(57188)
- 创(57150)
- 国家社会(56035)
- 制(54367)
- 教育部(54351)
- 创新(53422)
- 期刊
- 济(194516)
- 经济(194516)
- 研究(124484)
- 中国(82108)
- 农(78338)
- 学报(63618)
- 科学(60051)
- 财(59050)
- 管理(56177)
- 农业(53228)
- 大学(49796)
- 学学(47119)
- 教育(41884)
- 融(40765)
- 金融(40765)
- 业经(34645)
- 技术(32949)
- 财经(31213)
- 经济研究(29895)
- 经(26670)
- 问题(26492)
- 业(25719)
- 版(20696)
- 世界(20452)
- 贸(19773)
- 技术经济(19534)
- 理论(19219)
- 科技(19037)
- 现代(18245)
- 资源(18096)
共检索到6099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韩华为 徐月宾
基于2010年中西部五省大样本农户调查数据,本文对中国农村低保的反贫困效应及其决定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低保显著降低了实保样本的贫困水平,但其对总样本和应保样本的减贫效果则不太理想。覆盖率低、瞄准偏误高,以及救助水平不足严重限制了农村低保的减贫效果。而导致这些限制因素的原因则包括地方财力不足、低保管理模式不当、农村配套社保政策不完善,以及家计调查中存在的测量误差等。政策模拟结果显示,中国农村低保反贫困效应仍然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建立精准识别机制将是改善农村低保减贫效应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农村低保 反贫困效应 瞄准偏误 政策模拟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永忠 范龙昌
文章认为,新形势下农村贫困问题复杂:绝对贫困大有改善,相对贫困日益突出,返贫现象凸显严重,追根溯源权利贫困是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源。文章透过制度分析,通过重塑农村组织,深化市场体制,完善制度创新,强化运行机制,厉行执行监督系统化措施,构建农村反贫困长效治理机制,强化制度之间的联动效应,将农村贫困治理融入区域和整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实现农村扶贫工作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中国 农村贫困 诱因 制度 创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曹艳春
文章运用2007~2014年贫困人口统计数据,基于低保金的替代效应和收入再分配效应,重点考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改善贫困群体生活水平方面的微观效应。结果发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明显提高了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从替代效应分析,2008年以来农村低保金对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完全替代,对贫困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增长有较强的解释力。从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农村低保金显著缩小了贫困群体与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的收入差距,实现了贫困群体收入的向上流动;从地区差异来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显著改善了西部地区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研究同时发现,2011年以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改善贫困群体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逐步减弱,低保金对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替代作用下降。为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成为一项更有效的制度安排,需要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加大对特殊贫困群体的支持力度。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霍增辉 张玫 吴海涛
新时代社会条件下,相对贫困的基本要素"需要"已然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古典经济学需要的主体间性认识论观点和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基础,从美好生活需要视角界定相对贫困内涵、构建相对贫困识别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将贫困视为潜在的构念,运用双参数项目反应理论IRT模型系数估计,结果表明,3个物质需要、5个文化需要和4个社会需要指标符合难度系数和辨别度系数的要求,适合用于刻画相对贫困的内在结构。样本农户"过年发红包、给父母养老钱、合意小学与合意中学"等文化需要剥夺程度最严重,"小汽车、正装"等物质需要剥夺程度相对较轻。另外,有效性检验表明,需要剥夺指数与收入贫困有较高的相关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同龙 黄晓雯 张林秀
借助一套长时段的农户和地块数据,本文利用地块的“生命周期”进行生存分析测度失地风险,发现中国农地产权总体上处于低风险水平。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失地风险仅对农户单独投资存在微弱的负效应,对农户和外部资源的共同投资存在显著的正效应。划分投资项目后发现,失地风险的负效应源于有机肥等私人投资,而其正效应则由灌溉和土壤改良等公共投资主导。本文结果表明,在中国的土地制度下,产权不稳定暗含了集体产权更强,也促使了对具有规模经济和外部性的公共投资的供给。
关键词:
农地产权 失地风险 集体产权 投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赵玉亮 邓宏图
对一个转型社会来说,贫困是由于导致贫困的"制度",后者与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消费等因素共同形成一种具有循环累积性的"联动机制",最终使农民既缺乏能力,又缺乏权利,陷入制度性贫困状态。此外,社会转型也将导致原有产业、就业结构乃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使原来适应于传统社会的人们不能适应于转型过程中及其转型后的社会,进而演变成马克思意义上的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者。要打破这种制度性的"贫困锁定",一个可行的政策选择就是在农地承包制的基础上重建合作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金融,构建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并同时在农业内部发展更多的非农产业。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吕勇斌 赵培培
农村贫困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挑战,金融扶贫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扶贫方式。农村金融作为一种为贫困农户提供资金要素的途径,其反贫困绩效已得到了较多人的肯定。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003—2010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研究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于缓解农村地区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金融规模有利于减缓贫困,但农村金融效率对缓解贫困有负向影响。这表明农村金融反贫困不仅要坚持市场规律,而且需要有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的支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树 陈刚
本文通过一项大规模的微观调查发现,"关系"显著提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而且,"关系"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增效应随着居民家庭收入的增长而递减。同时,"关系"是扩大中国农村居民幸福感差距的重要因素,在各种居民幸福感的决定因素中,"关系"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差距的贡献排在第四位,仅次于地区哑变量、健康和家庭收入的贡献。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社会资本 主观幸福感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潘春阳 吴柏钧
惩治腐败和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文章基于1996年到2014年138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探索了腐败控制降低一国贫困率的新机制,即促进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提供。我们发现:第一,腐败控制显著促进了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提供;第二,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提供显著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率;第三,"中介效应"分析显示,腐败控制是通过促进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提供进而降低一国贫困率的。文章的发现是对发展中国家腐败与贫困关系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不但有助于理解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提供的制度基础,也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设计反贫困的公共政策。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霍增辉 吴海涛 丁士军 刘家鹏
村域地理环境通过影响农户面临的风险冲击和收入能力进而影响农户贫困持续性,本文利用2005~2010年湖北农户数据,采用生存分析方法,考察农户贫困持续性。结果表明,民族村农户退出贫困的概率显著低于非民族村农户,山区村农户退出贫困的概率显著低于平原和丘陵村农户,距离乡镇5~10 km农户退出贫困的概率显著低于其他农户;非农业劳动时间对民族村、山区村和距离乡镇5~10 km农户退出贫困的影响效应显著减弱;村人均耕地面积与农业劳动时间的交叉作用对农户退出贫困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本文建议扶贫政策应向民族村、山区村及距离乡镇5~10 km村的农户倾斜。一方面,通过适度扩大耕地规模和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提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都阳
利用农户调查资料,本文分析了风险分散对于农户非农劳动供给水平的影响。虽然农户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劳动配置来相对维持稳定的家庭收入,但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会承担一定的福利损失。由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劳动力的进一步流动往往受到限制,因此必须通过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有效提高的方式来减少福利损失。
关键词:
风险分散 非农劳动供给 贫困经济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沈扬扬 詹鹏 周云波
十八大以来,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超常规精准扶贫政策的开展,农村居民综合性福利水平显著提升,多维贫困程度显著下降。本文将夏普里值分解思路扩展到多维贫困模型当中,将多维贫困变化分解为每个维度、每个指标的均值变动和结构变动部分,从而从多维角度理解精准扶贫政策在消除贫困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各项指标的均值增长会带来减贫效应,但指标差距的扩大会抑制多维减贫成效;受教育程度、住房面积和失业指标在2013—2018年间出现差距扩大现象,抑制了多维减贫成效;身体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支出指标则因均值恶化问题产生了提高多维贫困度的作用;资产、儿童入学、安全饮水和工作环境指标呈现出绝对(均值提升或差距缩小)改善,是农村多维贫困下降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琦
从生活性消费视角出发,以2004—2014年中国31省(区市)农村居民8大类消费为多维贫困测度维度,采用熵值法-TOPSIS法多维测度农村贫困,采用空间分析法揭示农村贫困的空间格局;并从新视角出发,以银行金融机构、农业保险、农村资本市场为农村金融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分析法揭示农村金融的空间格局,采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法综合探讨农村金融的反贫困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农村贫困空间格局未变,在空间效应下陷入区域贫困陷阱;农村金融服务的渗透性显著提升,但空间格局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银行、保险、证券协调发展可有效缓解贫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家庭农场与农村老年人口照料贫困——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与家庭农场监测的经验证据
交易效率、分工与农村贫困聚集效应——来自山地省份的证据
寄宿教育与儿童发展——来自贫困地区1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经验证据
收入流动性和收入分配: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
反贫困效果的模型分解法及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实证分析
农村低保制度的减贫效果——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的实证分析
中央支农资金配套制度对中国乡村负债的影响:一个初步估算——以中西部地区贫困县为例
“新农保”养老金制度与农村家庭生存型消费效应——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经验证据
制造业转入如何影响中西部地区就业——来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
中西部部分贫困县市农村民生工程建设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