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74)
- 2023(17052)
- 2022(14620)
- 2021(13941)
- 2020(11395)
- 2019(26684)
- 2018(26172)
- 2017(50261)
- 2016(26750)
- 2015(30141)
- 2014(29754)
- 2013(29485)
- 2012(26739)
- 2011(24191)
- 2010(23761)
- 2009(21792)
- 2008(20891)
- 2007(18021)
- 2006(15696)
- 2005(13405)
- 学科
- 济(112192)
- 经济(112065)
- 业(77113)
- 管理(70299)
- 企(53411)
- 企业(53411)
- 农(53235)
- 方法(50601)
- 数学(45129)
- 数学方法(44549)
- 农业(35639)
- 中国(31531)
- 业经(27805)
- 财(25348)
- 地方(21578)
- 学(21378)
- 贸(20903)
- 贸易(20894)
- 易(20416)
- 制(19964)
- 环境(16587)
- 技术(16429)
- 发(16229)
- 银(15618)
- 银行(15584)
- 理论(15583)
- 和(15520)
- 策(15203)
- 行(14939)
- 务(14880)
- 机构
- 学院(375520)
- 大学(375032)
- 济(157695)
- 经济(154711)
- 管理(150831)
- 理学(132246)
- 理学院(130875)
- 管理学(128572)
- 管理学院(127918)
- 研究(126602)
- 中国(96271)
- 京(78499)
- 科学(76938)
- 农(73518)
- 财(66740)
- 所(61810)
- 业大(59906)
- 中心(58623)
- 研究所(56746)
- 农业(56258)
- 财经(54694)
- 江(51558)
- 经(50341)
- 范(49198)
- 北京(49135)
- 师范(48800)
- 经济学(47599)
- 院(45347)
- 经济学院(43071)
- 州(41857)
- 基金
- 项目(265317)
- 科学(209970)
- 研究(195844)
- 基金(195006)
- 家(169464)
- 国家(168037)
- 科学基金(145040)
- 社会(125958)
- 社会科(119114)
- 社会科学(119084)
- 基金项目(103364)
- 省(101514)
- 自然(92757)
- 自然科(90627)
- 自然科学(90605)
- 自然科学基金(88964)
- 教育(88665)
- 划(85105)
- 编号(79847)
- 资助(79585)
- 成果(63417)
- 部(59437)
- 重点(58742)
- 发(56961)
- 创(54710)
- 课题(53611)
- 国家社会(52809)
- 教育部(51111)
- 创新(51106)
- 科研(50455)
- 期刊
- 济(168329)
- 经济(168329)
- 研究(108133)
- 农(74351)
- 中国(68469)
- 学报(58675)
- 科学(56058)
- 农业(51183)
- 管理(50702)
- 财(47529)
- 大学(46268)
- 学学(43900)
- 教育(37516)
- 业经(32260)
- 技术(31999)
- 融(31999)
- 金融(31999)
- 经济研究(25962)
- 财经(25515)
- 业(24124)
- 问题(23317)
- 经(21829)
- 版(19412)
- 世界(18308)
- 技术经济(17969)
- 科技(17859)
- 理论(17659)
- 资源(17322)
- 图书(17319)
- 统计(16798)
共检索到5363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蒋南平 郑万军
本文通过多维贫困识别方法构建相应指数,提出了在返贫和脱贫不同方向上对多维贫困的变动进行分解的思路。同时,用2010—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的变动进行了分解,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收入依然是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的主要维度,但在改善收入贫困的同时应该防范健康维度返贫的风险。第二,农村人口的多维贫困状况在不断改善,但是由于返贫的影响,脱贫的效果受到了较大削弱,因此在注重脱贫的同时,不应忽视返贫的风险。第三,持续贫困人口贫困状况虽然后来有所改善,但是2012年的恶化状况提示我们对于暂时未能脱贫的人口,还需要采取措施缓解其贫困状况。
关键词:
农村人口 多维贫困变动 多维脱贫指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明 李小云 李鹏
对农民家庭的贫困进行多维测量和识别是解决2020年后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前提。使用修正的A-F多维贫困测量法,以"能力—权力"框架构建评估维度和指标体系,评估全面脱贫后中部农村地区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结果显示:农户的多维贫困指数和多维贫困发生率依然较高,脱贫户与非建档立卡户的多维贫困指数差异较大,但两者的贫困强度接近。进一步分解发现,中部农村地区呈现出两极差异化的减贫成效。一方面,社会权力对农户多维贫困贡献率较低,贫困群体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权力得到极大彰显;另一方面,表征农户发展能力的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维度对农户多维贫困贡献率达到84.4%,且脱贫户与非建档立卡户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
多维贫困 发展能力 社会权力 农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振 江琪 刘会敏 王晓霞
从生活性消费视角出发,依据恩格尔理论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建立多维贫困测度模型,对中国各省区农村居民的相对贫困空间格局及成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农村居民在8个消费维度上的基本需求支出存在较大差异,"生存型"需求较高,"发展型"需求较低,各消费维度实际支出均随收入正向增长。2各消费维度实际支出普遍高于相应维度的基本需求支出,相对贫困指数存在明显的维度差异与地区差异。东部省份贫困水平普遍较低,中部次之,西部地区贫困水平普遍较高。3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越低、农业经济地位越高,相应的区域贫困指数也越大;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结构的非农化和人均耕地的增加则会拉低贫困指数。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外出机会和非农收入,也有利于区域贫困指数的降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熙保 周强
文章构建了一个可分解的综合代际多维贫困指数,并结合1991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考察家庭代际多维贫困的流动性、不平等程度及教育回报率差异的致因。研究发现,同代人的多维贫困程度已从高维向低维转变,并且2000年以后子代贫困下降更为显著;教育贫困是代际间多维贫困的关键贡献因素,教育扩大了代内的能力不平等,从而造成贫困的不平等;教育回报率不仅有地区差异,而且在代际间存在显著差别,不同地区教育回报率的代际差异是多维贫困代际传递及流动性差异的主要致因;多维贫困的代际传递主要由父代贫困导致子代发
关键词:
多维贫困 代际传递 不平等 教育回报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熙保 周强
文章构建了一个可分解的综合代际多维贫困指数,并结合1991~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考察家庭代际多维贫困的流动性、不平等程度及教育回报率差异的致因。研究发现,同代人的多维贫困程度已从高维向低维转变,并且2000年以后子代贫困下降更为显著;教育贫困是代际间多维贫困的关键贡献因素,教育扩大了代内的能力不平等,从而造成贫困的不平等;教育回报率不仅有地区差异,而且在代际间存在显著差别,不同地区教育回报率的代际差异是多维贫困代际传递及流动性差异的主要致因;多维贫困的代际传递主要由父代贫困导致子代发展能力被剥夺,加之贫困环境的负面的影响,致使贫困子代无法享有与非贫困子代同等的发展权利或机会。这种自我循环和强化的内生关联性,增强了贫困家庭多维代际传递的倾向,扩大了不平等差距。
关键词:
多维贫困 代际传递 不平等 教育回报率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立冬
中国农村存在收入维度以外的其他维度贫困,且多维贫困程度较为严重,尽管在2000—2011年间农村多维贫困程度呈现下降的态势,但仍高于收入单维度的贫困程度。教育维度对农村多维贫困的贡献最高,其次是健康、生活水平和收入维度,资产维度的贡献度最低。动态来看,2000—2011年间教育和资产两个维度对总体多维贫困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健康和生活水平两个维度的贡献度呈下降态势,而收入维度的贡献度基本稳定。中国未来针对农村的扶贫瞄准应从单一的货币贫困调整为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和资产"五位一体"的多维贫困,要更为注重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能力开发,以破除当前农村贫困日益显著的持久性和脆弱性特征,进而提高精准扶贫政策的效率。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琦
从生活性消费视角出发,以2004—2014年中国31省(区市)农村居民8大类消费为多维贫困测度维度,采用熵值法-TOPSIS法多维测度农村贫困,采用空间分析法揭示农村贫困的空间格局;并从新视角出发,以银行金融机构、农业保险、农村资本市场为农村金融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分析法揭示农村金融的空间格局,采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法综合探讨农村金融的反贫困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农村贫困空间格局未变,在空间效应下陷入区域贫困陷阱;农村金融服务的渗透性显著提升,但空间格局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银行、保险、证券协调发展可有效缓解贫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玮 黄春杰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的5期数据,构建了带有收入门槛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进行测度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进行静态和动态分解,并使用Dagum基尼系数对相对贫困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10—2018年,农村居民的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并逐渐趋缓。多维相对贫困的总体差异存在,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导致的。具体来看,公共服务维度的减贫效果大于个体维度,收入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率逐渐上升,收入维度依然是多维相对贫困最重要的衡量指标。降低农村居民的多维相对贫困,要从提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向缩小家庭收入差距转变,在系统性地降低相对贫困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脱贫能力的提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昭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个体的基本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和其他特征4个维度,采用二值Logit模型,考察这些特征变量对于农村人口陷入贫困可能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比较分析这些特征变量对农村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不同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农村,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的人群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较大: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配偶或父母)、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少数民族、未婚状态、家庭抚养负担过重、无宗教信仰、没有非农工作、周工作时间较短、使用电视或互联网频率较低(这里理解为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昭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个体的基本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和其他特征4个维度,采用二值Logit模型,考察这些特征变量对于农村人口陷入贫困可能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比较分析这些特征变量对农村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不同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农村,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的人群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较大: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配偶或父母)、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少数民族、未婚状态、家庭抚养负担过重、无宗教信仰、没有非农工作、周工作时间较短、使用电视或互联网频率较低(这里理解为获取与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相关信息)。此外,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不同维度下特征变量对收入水平影响的大小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昭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个体的基本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和其他特征4个维度,采用二值Logit模型,考察这些特征变量对于农村人口陷入贫困可能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比较分析这些特征变量对农村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不同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农村,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的人群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较大: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配偶或父母)、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少数民族、未婚状态、家庭抚养负担过重、无宗教信仰、没有非农工作、周工作时间较短、使用电视或互联网频率较低(这里理解为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雨停 丁四保 王荣成
从居民个体与区域政府角度分析了"农村贫困区域"问题的表现特征,并认为区域政府在为城乡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缺乏是"农村贫困区域"的重要特征。从克服地理障碍的发展成本、距离成本、市场条件、发展机会及交换权利短缺,体制与制度力量空间潜力狭小,人口迁移存在障碍等方面分析了"农村贫困区域"形成的内在机制。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并认为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才是解决农村贫困区域问题的根本。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侯亚景 周云波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析了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的关联性,并依据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双重识别标准下农村家庭的不重叠性,从家庭人口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资本特征、社会关系特征和村庄地理环境角度,对农村收入贫困家庭和多维贫困家庭的致贫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土地流转、当地医疗卫生条件越好,越利于两类家庭摆脱贫困;(2)土地面积、组织成员、当地教育条件、地区类型对于两类家庭具有相反的影响;(3)劳动力人数、户口类型、家庭经营、住房拥有情况仅对收入贫困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社会地位、地貌特征仅对多维贫困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未来扶贫工作应该针对不同类型家庭的致贫因素采取差异化的扶贫方式。
关键词:
收入贫困 多维贫困 致贫机理 精准扶贫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侯亚景 周云波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析了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的关联性,并依据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双重识别标准下农村家庭的不重叠性,从家庭人口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资本特征、社会关系特征和村庄地理环境角度,对农村收入贫困家庭和多维贫困家庭的致贫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土地流转、当地医疗卫生条件越好,越利于两类家庭摆脱贫困;(2)土地面积、组织成员、当地教育条件、地区类型对于两类家庭具有相反的影响;(3)劳动力人数、户口类型、家庭经营、住房拥有情况仅对收入贫困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家庭
关键词:
收入贫困 多维贫困 致贫机理 精准扶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