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979)
2023(23321)
2022(19841)
2021(18625)
2020(15460)
2019(35848)
2018(35581)
2017(66686)
2016(36426)
2015(41629)
2014(41877)
2013(41515)
2012(38488)
2011(34989)
2010(35448)
2009(32781)
2008(32495)
2007(29048)
2006(25728)
2005(23291)
作者
(108958)
(91205)
(90336)
(86079)
(57749)
(43761)
(41143)
(35755)
(34612)
(32715)
(30852)
(30723)
(29118)
(29016)
(28239)
(28052)
(27194)
(26798)
(26119)
(26009)
(22815)
(22751)
(22296)
(20839)
(20518)
(20437)
(20246)
(20229)
(18581)
(18225)
学科
(155163)
经济(154995)
(100491)
管理(98791)
(76888)
企业(76888)
方法(65587)
数学(56996)
数学方法(56141)
(54382)
中国(45801)
(36412)
业经(36181)
农业(35912)
地方(34190)
(33483)
(29537)
(29016)
贸易(28996)
(28136)
(24915)
银行(24841)
理论(24496)
(23856)
(23767)
金融(23763)
(22849)
环境(22457)
技术(22444)
(21529)
机构
学院(525833)
大学(525810)
(212861)
经济(208211)
管理(199264)
研究(186736)
理学(170983)
理学院(168955)
管理学(165594)
管理学院(164644)
中国(142048)
科学(116700)
(114179)
(101457)
(96457)
(96164)
研究所(87648)
中心(84939)
业大(82865)
(80092)
农业(78641)
财经(75662)
北京(72909)
(71254)
师范(70508)
(68782)
(67175)
(64320)
经济学(63615)
经济学院(57163)
基金
项目(350329)
科学(273354)
研究(252924)
基金(251752)
(221527)
国家(219663)
科学基金(186463)
社会(157783)
社会科(149185)
社会科学(149143)
(137258)
基金项目(132064)
自然(121652)
自然科(118813)
自然科学(118779)
教育(116786)
自然科学基金(116611)
(115810)
资助(104935)
编号(103537)
成果(85007)
重点(79345)
(76943)
(76664)
课题(72616)
(71550)
科研(67062)
创新(66904)
国家社会(64939)
教育部(64864)
期刊
(241197)
经济(241197)
研究(156590)
中国(110446)
(96960)
学报(89162)
科学(80917)
管理(73037)
(72992)
大学(67193)
农业(65610)
学学(63111)
教育(61494)
(50682)
金融(50682)
技术(47477)
业经(41625)
经济研究(37987)
财经(36425)
(34176)
问题(32012)
(31300)
图书(27808)
(27164)
技术经济(25813)
统计(25453)
(25088)
科技(24790)
世界(24541)
理论(23836)
共检索到8012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解安  林进龙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口因素则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条件。本文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及相关数据,依托队列要素法预测中国农村人口的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未来中国农村人口发展态势的影响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乡-城”迁移将对2020-2050年中国农村人口规模缩减、劳动力外流和年龄结构老化起主导作用,贡献比例均超过50%。按2050年80%的城镇化水平测算,2050年中国农村的人口规模和劳动力规模将分别降至2.4亿~2.6亿和1.1亿~1.3亿,人口老龄化水平高达36%~40%,总抚养比升至100%左右。另一方面,即使不考虑城镇化因素,人口自然负增长仍将成为未来中国农村人口发展的基本面。农村老年人口预计将于2040年达到1.1亿~1.2亿峰值后回落至0.9亿~1亿;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规模则将持续增长,至2050年人口规模逼近4000万。本文认为,未来中国农村人口治理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求变”。迁移流动模式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未来农村人口系统特征的关键因素,生育和死亡因素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农村人口发展趋势。二是“适应”。未来中国农村极可能在人口负增长、劳动力外流、抚养比陡升以及高龄化浪潮的约束下推进乡村振兴。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的合村并镇、盘活土地资产、发展农村互助养老等工作绝不是临时性的应景策略,必须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设计。三是“创新”。创新性地认识人口系统结构及其功能:一方面有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使其为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重新认识老年人的经济社会价值,保障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并积极发挥老年人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许晓勇  
山区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山区人口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最近几年,党中央作出了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人口的决策,为今后山区人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刻认识山区农村人口小城镇化的客观必然性,将有助于我们自觉执行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推动山区的经济建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胡英  
本文根据现阶段人口变动的情况,对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进行了预测。人口预测的模型不仅考虑到城镇、农村在生育、死亡等方面的差异,而且也反映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动态迁移。在人口预测的生育模式上采用了总和递进生育率的指标,将妇女按所生孩次的结构分类。本文所作的预测为长期预测,对中国至2050年的总人口、城镇和农村人口发展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作了较为详细的预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中伟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分析了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困境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受阻、农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农村环境恶化。利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和发展经济学人口转移理论分析了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农村人多地少和收入消费异地化导致的结果。走出困境的关键是推动农地流转、人口城镇化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其中最关键的途径是推动农地流转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文章设计了推动农地流转的方案,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相关制度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克锋  彭晋福  张定祥  李宪文  宇振荣  韦玉春  
研究目的:预测中国未来30年(2010年、2020年和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借助于GKSIM模型,通过定量化总人口、城镇化率和GDP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未来30年中国耕地、牧草地、水域将呈减少趋势,而园地、林地、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未利用土地呈增加趋势。研究结论:改变传统土地利用模式和管理方式,实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战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涛  陈池波  
人口迁移驱动的城镇化和农村人口空心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两个并行而又相互关联的现象。本文以人口迁移空间选择特征为切入点,构建人口迁移、城镇化和农村人口空心化相互影响的分析框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湖北省县域单元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耦合协调度,在区域层面上审视二者的对应关系并计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口大量外流,湖北省多数县域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农村人口空心化;由于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绝大多数县域户籍人口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的耦合协调度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经济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城镇人口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涛  陈池波  
人口迁移驱动的城镇化和农村人口空心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两个并行而又相互关联的现象。本文以人口迁移空间选择特征为切入点,构建人口迁移、城镇化和农村人口空心化相互影响的分析框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湖北省县域单元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耦合协调度,在区域层面上审视二者的对应关系并计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口大量外流,湖北省多数县域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农村人口空心化;由于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绝大多数县域户籍人口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的耦合协调度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经济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城镇人口规模、是否首府县域、统计口径变化、山区地形是造成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落后的二三产业无法创造充足、可持续的就业机会是县域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相互脱节的深层次原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姚士谋  吴建楠  朱天明  William Y.B.Chang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大幅度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8年的45%左右。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1.5亿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约有一半的农民工已转化为城镇的暂住人口,这是我国城市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从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推动我国有特色的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城乡统筹与城镇化的策略等方面探索农村人口非农化与我国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向晶  钟甫宁  
随着青壮年农民大量进城务工,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开始凸显,依赖农村人口自身重力推动的城乡人口迁移速度开始放缓,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自动化智能化的突飞猛进,工业进一步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像过去那样旺盛,劳动力城乡转移的需求速度似乎也将大幅度降低。然而,城乡收入比仍然保持在3的水平,城乡劳动力和人口转移的基本动力仍然强劲。因此,正确认识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乡人口迁移趋势有助于制定必要的政策、推进人口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岳晓鹏  刘畅  吕宏涛  王君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乡镇级统计数据,应用ArcGIS、人口密度分析法和人口流动指数法,对15年来天津乡镇农村人口的分布进行分析,揭示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格局演变的驱动力,为天津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天津农村人口分布呈现空间不均衡性,具有平原集聚化、产业集聚化、近域郊区化和行政中心化的特征;②人口分布是人口流入地选择的结果,区位、政策、工业和旅游业等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友爱  江正发  
我国存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自给性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低收入和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大多数妨碍了内需的扩大。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宏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阻碍了“三农”问题地解决。因此,本文从农村老龄人口发展现状、原因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负面来看,农村人口老龄化造成了农村耕地资源浪费、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安全无保障等。从正面来看,农村人口老龄化促使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等。针对问题本文从发展适度规模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保护耕地质量四个方面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陕西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薛健  张贵凯  
农村人口的转移转化,特别是进城农民的转化(农民市民化)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主要问题。陕西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要破解当前城乡居民收入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三大难题,必须努力加快农村人口转移转化,推进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本课题通过剖析陕西省其目前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借鉴国内外农民市民化的经验和教训,对农村人口转移转化从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从把握节奏、强化空间载体、强化产业支撑、强化体制保障等方面相应地提出推进路径、措施及建议。本课题认为农村人口转移转化必须强化城镇空间和产业支撑,而在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进行创新才是解决制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叶香丽  
中国的农民问题,说到底就是农民的出路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和农村学生不断向城市流动,为缩小我国的城乡差距以及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更有待进一步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农村人口流动之间的问题。本文以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为农村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及其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对农村人口的转移出路提出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