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42)
2023(17767)
2022(14813)
2021(13695)
2020(11333)
2019(26145)
2018(25387)
2017(47923)
2016(25984)
2015(29429)
2014(29383)
2013(29449)
2012(28113)
2011(25784)
2010(26353)
2009(24810)
2008(24221)
2007(22046)
2006(19733)
2005(18216)
作者
(77895)
(65384)
(65100)
(61787)
(41216)
(31347)
(29486)
(25340)
(24859)
(23545)
(22487)
(21965)
(20830)
(20721)
(20526)
(20213)
(19347)
(19124)
(18876)
(18827)
(16578)
(16290)
(15929)
(15036)
(14827)
(14769)
(14514)
(14452)
(13446)
(13258)
学科
(120550)
经济(120441)
(74365)
管理(64752)
(52516)
(49942)
企业(49942)
方法(45143)
中国(40412)
数学(39690)
数学方法(39347)
农业(34901)
地方(31251)
业经(29368)
(29108)
金融(29105)
(28217)
银行(28168)
(27313)
(27054)
(24886)
(23668)
贸易(23647)
(23183)
(22972)
(18803)
环境(17364)
技术(16909)
(16543)
理论(15908)
机构
学院(383493)
大学(381508)
(167630)
经济(164299)
研究(141964)
管理(139951)
理学(119189)
理学院(117730)
管理学(115850)
管理学院(115123)
中国(112975)
科学(84941)
(82164)
(81662)
(74683)
(73445)
研究所(66515)
中心(65639)
农业(63166)
业大(60456)
(59796)
财经(58649)
(53250)
经济学(52490)
北京(52366)
(52274)
师范(51772)
(49725)
(47524)
经济学院(47476)
基金
项目(248480)
科学(195164)
研究(183710)
基金(179336)
(156749)
国家(155398)
科学基金(131180)
社会(118336)
社会科(112071)
社会科学(112037)
(97609)
基金项目(94207)
教育(82521)
(81746)
自然(80996)
自然科(79117)
自然科学(79089)
自然科学基金(77728)
编号(74466)
资助(72812)
成果(61502)
(59744)
重点(56781)
(55615)
课题(52450)
(51745)
国家社会(49858)
创新(48504)
发展(48472)
(47699)
期刊
(194635)
经济(194635)
研究(118736)
中国(84546)
(82088)
学报(62547)
科学(58342)
农业(55420)
(55296)
(50526)
金融(50526)
管理(48301)
大学(47599)
学学(44956)
教育(41463)
业经(35175)
技术(31758)
经济研究(30469)
财经(29191)
(27976)
问题(26786)
(25315)
世界(21294)
(20986)
(20371)
技术经济(19648)
国际(18960)
统计(17828)
经济问题(17724)
资源(17464)
共检索到6003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长明  
文章在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2014—2020年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进行测算,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研究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2014—2020年,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逐渐提升,在空间上表现出“东—中—西—东北”阶梯递减的特点。乡村消费占比、劳动效率、农业总产值增速等是驱动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作用存在差异。文章最后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集群化发展、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动机制、创新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长明  
文章在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2014—2020年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进行测算,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研究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2014—2020年,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逐渐提升,在空间上表现出“东—中—西—东北”阶梯递减的特点。乡村消费占比、劳动效率、农业总产值增速等是驱动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作用存在差异。文章最后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集群化发展、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动机制、创新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纳  唐微风  欧阳胜银  
推动农村绿色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从绿色基础、绿色资源、绿色环境和绿色技术四个方面综合测算了2011—2019年的农村绿色发展指数,发现我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上升态势,但地区间的差异十分明显。从发展水平来看,甘肃、广西和海南等省份的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内蒙古、山东和黑龙江等省份的农村绿色发展水平则相对较高;从驱动路径来看,金融发展能显著推动农村绿色发展,相比金融广度和金融效率,金融深度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因此,为了有效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应当积极制定有区域差异性的农村绿色发展策略,持续加强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深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逯苗苗   周思思  
本文基于2015-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测算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各省份之间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关联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关联关系数量与网络密度呈现上升趋势,网络等级度与图效率呈现下降趋势;位于板块Ⅰ的北京、天津等10省是净溢出省份,能够有效溢出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位于板块Ⅲ的江苏、湖北等8省是双向溢出省份,能够承担双向引导角色,是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关键。地理位置、数字技术、经济增速、乡村投资与乡村收入所构成的差异矩阵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网络结构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覃诚  方向明  陈典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中国知网收录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05年,2015年以后,发文量呈现出爆发性增长。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产业融合参与主体、产业融合模式、产业融合影响因素、产业融合效应、产业融合与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当前研究前沿是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系。3)当前需要亟待解决的3个问题:一是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与管理科学学科领域,缺乏其他学科视角;二是产业融合程度评价标准不统一,实证研究不多;三是对乡村就业、乡村生态、农民社会生活研究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完善与深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威震  罗小锋  薛龙飞  李兆亮  
为探讨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因素,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在测算出各地区2005—2014年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较好且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2)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差距不断扩大,东部与西部的区域内差距相对较大,而总体差距主要来自于区域间差异;3)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与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农户投资能力显著正相关;各区域农村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同中存异,人均GDP对东部和西部、城镇化水平则对中部和东北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城镇化水平和生态保护社会投资对西部农村绿色发展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子纯  马林燕  王丽英  朱玉春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推进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具有凝聚与整合功能。选取316个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多位于华东地区,在空间上呈凝聚分布;整体上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密度分布特征和“网格维度差异显著、空间结构复杂”的分形特征;(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产加销一体化合作社个数、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等7个因子对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个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产加销一体化合作社个数等7个因子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分布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且存在双因子增强型交互作用,其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个数对其他因素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卜凡  
文章立足于2010—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中国式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水平;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国式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性以及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不同省份中国式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呈现持续攀升趋势,且表现出显著空间分化趋向,其中,东部地区中国式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水平较高,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较低。城镇化率、人力资本、涉农技术创新、农业生产补贴、营商环境、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国式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水平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娟  秦放鸣  
提高经济效率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文章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2000—2019年的经济效率值,发现各区域呈东、中、西递减的分布格局。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发现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导因素。为了深入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在测算经济效率的基础上,运用面板T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创新驱动、对外开放对提高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而经济发展、绿色环保、公平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只有经济发展与绿色环保协调兼顾,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洁梅   林曾  
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全局空间自相关法,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区、市)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不断上升,且呈现显著空间分化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相对较低。农业技术研发力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力资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驱动中国省(区、市)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优化农业资源投入结构、健全农村循环经济差异化发展机制、统筹农村绿色低碳资源配置的举措,以期为提升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计小青   常百舒   王亚东  
论文从使用深度、服务可得性、可持续性三个维度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2003-2019年的时空特征,并分别建立包含空间依赖、时间依赖、时空依赖以及综合三种依赖特征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村金融自身时空依赖以及经济增长、区位环境、政府支持和市场环境四个方面影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整体态势向好,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其中服务可得性功不可没。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没有完全摆脱地理限制,总体差异仍在扩大,空间依赖特征显著,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优势明显,西北地区进步显著,北方农村金融发展形势喜人,“南北”变化比“东中西”变化更迅速。影响因素中,农村金融自身时间和空间滞后系数为正,时空滞后系数为负,长期来看,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信息化水平提高、金融监管力度加大、法律环境较弱等因素均对农村金融发展有不利影响。论文对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丽英   何嘉南   吴倩  
生产融合—生活融合—生态融合(简称“三生融合”)是新时代大力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运用改进CRITIC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模型、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究2012—2021年我国城乡“三生融合”的演进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城乡“三生融合”总体水平和子系统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但生态融合与生产融合、生活融合演化速率剪刀差不断拉大,三者极差呈现“V”型变化;(2)生态融合是制约“三生融合”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3)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在观察期内上升速率放缓,整体陷入发展困境,而且区域异质性明显,高值区域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扩展;(4)政府干预程度等显著影响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各个因素对子系统存在不同的影响;(5)子系统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问题区域分析表明,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主要问题区域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丽英   何嘉南   吴倩  
生产融合—生活融合—生态融合(简称“三生融合”)是新时代大力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运用改进CRITIC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模型、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究2012—2021年我国城乡“三生融合”的演进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城乡“三生融合”总体水平和子系统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但生态融合与生产融合、生活融合演化速率剪刀差不断拉大,三者极差呈现“V”型变化;(2)生态融合是制约“三生融合”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3)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在观察期内上升速率放缓,整体陷入发展困境,而且区域异质性明显,高值区域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扩展;(4)政府干预程度等显著影响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各个因素对子系统存在不同的影响;(5)子系统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问题区域分析表明,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主要问题区域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丽纳  李玉山  
利用2008—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综合测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数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中国各地区农民收入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进一步引入虚拟变量探究区域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农民收入的提升效应也较强,其收入效应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呈现递减趋势。各地区要继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重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收入效应的区域差异,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收入效应实现最大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蒋淑玲  
因地制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三产融合经营模式,共同带动农民分享产业融合增值收益,是打造湖南省农村产业融合新业态应有之义。为此,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搭建好平台、创造有利政策环境、提供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着重从搭建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发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引擎、构建利益联接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把握产业融合发展的抓手等诸多方面,健全政策体系,持续给予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以政策扶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