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68)
- 2023(14981)
- 2022(12785)
- 2021(12232)
- 2020(10021)
- 2019(23276)
- 2018(23244)
- 2017(44212)
- 2016(24022)
- 2015(27336)
- 2014(27389)
- 2013(27201)
- 2012(25021)
- 2011(22834)
- 2010(22665)
- 2009(20792)
- 2008(20063)
- 2007(17551)
- 2006(15507)
- 2005(13579)
- 学科
- 济(100057)
- 经济(99941)
- 业(66906)
- 管理(60994)
- 农(51315)
- 企(44355)
- 企业(44355)
- 方法(41927)
- 数学(36967)
- 数学方法(36630)
- 农业(34023)
- 中国(29241)
- 业经(25400)
- 财(23813)
- 学(20801)
- 地方(19829)
- 制(19818)
- 贸(18733)
- 贸易(18724)
- 易(18300)
- 银(15346)
- 发(15342)
- 银行(15304)
- 体(15208)
- 行(14738)
- 环境(14576)
- 理论(14467)
- 融(14263)
- 金融(14255)
- 技术(14136)
- 机构
- 学院(341176)
- 大学(341121)
- 济(142688)
- 经济(139845)
- 管理(134175)
- 研究(120654)
- 理学(116546)
- 理学院(115283)
- 管理学(113478)
- 管理学院(112877)
- 中国(91639)
- 科学(73797)
- 京(73206)
- 农(73034)
- 财(61184)
- 所(60679)
- 业大(56545)
- 农业(56172)
- 研究所(55577)
- 中心(54402)
- 财经(49016)
- 江(48859)
- 北京(46286)
- 范(45521)
- 师范(45109)
- 经(44973)
- 院(42803)
- 经济学(42368)
- 州(38985)
- 经济学院(38247)
- 基金
- 项目(235979)
- 科学(185365)
- 研究(175419)
- 基金(171709)
- 家(150077)
- 国家(148780)
- 科学基金(126624)
- 社会(111088)
- 社会科(104850)
- 社会科学(104822)
- 基金项目(91100)
- 省(90504)
- 自然(80405)
- 教育(78800)
- 自然科(78512)
- 自然科学(78493)
- 自然科学基金(77085)
- 划(76170)
- 编号(72299)
- 资助(70046)
- 成果(59020)
- 部(53179)
- 重点(52359)
- 发(51150)
- 课题(49189)
- 创(48433)
- 国家社会(46235)
- 创新(45218)
- 教育部(45150)
- 科研(44693)
- 期刊
- 济(159376)
- 经济(159376)
- 研究(101320)
- 农(74537)
- 中国(68579)
- 学报(56741)
- 科学(52587)
- 农业(50988)
- 管理(45052)
- 大学(43590)
- 财(43148)
- 学学(41225)
- 教育(37665)
- 融(30804)
- 金融(30804)
- 业经(29875)
- 技术(28456)
- 业(24100)
- 经济研究(24030)
- 财经(23174)
- 问题(21929)
- 经(19809)
- 版(18305)
- 世界(17707)
- 图书(16872)
- 科技(16487)
- 技术经济(16180)
- 理论(15871)
- 业大(15835)
- 资源(15567)
共检索到5035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华
在中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人口外流的背景下,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是保持农村稳定与活力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数量庞大,不完全"离土离乡",对现状较为满意,并受惠于现有农村政策和土地制度,是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坚定支持者。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在农村还发挥着维系"有主体熟人社会"、释放"中间价值"、催生"去阶层分化"、撬动"高社会性竞争"和推动"半城市化"等功能,确保了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稳定和壮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既要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开支,又要为农民提供兜底式保障。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华
在中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人口外流的背景下,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是保持农村稳定与活力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数量庞大,不完全"离土离乡",对现状较为满意,并受惠于现有农村政策和土地制度,是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坚定支持者。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在农村还发挥着维系"有主体熟人社会"、释放"中间价值"、催生"去阶层分化"、撬动"高社会性竞争"和推动"半城市化"等功能,确保了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稳定和壮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既要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开支,又要为农民提供兜底式保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阮敬
文章在构建一种基于收入分布的福利损失函数基础上,利用CHNS 1988~2008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分享及其地区差异状况进行了测度,并从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和物价水平3个方面对分享状况进行了因素分解。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增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增加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分享能力和份额,但其分享到的收入份额近年来有被收入不平等和物价上涨因素抵消的趋势;同时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对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分享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
低收入 低收入群体 成果分享 收入份额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汪冰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加快,各阶层利益的分化和冲突也逐渐加剧,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愿望和要求也十分强烈。本文从利益表达机制的概念出发,概括了转型期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法律、法规,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和提高利益表达能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凌宇 贺郁舒 黎志华 刘文俐 朱翠英
基于儿童希望感量表对湖南省10个县30所学校2 013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实测数据的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就其希望感而言,明显存在"高希望组"、"高希望-畏难组"、"中等希望组"、"低希望组"4个层级类型。在4个类型组别中,性别效应不显著,但年级效应有着显著差异,中间年龄段留守儿童的希望水平偏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邹薇 方迎风
本文通过构造多层次计量模型,采用CHNS(2000-2009)微观数据,在国内首次考察了"群体效应"影响个体生活水平和区域间收入不平等的动态变化、进而导致我国农村区域性贫困陷阱的路径。本文研究表明,个体的生活水平高低与区域贫困状况,不仅与个体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积累等变量相关,还明显地受到群体(社区/村落)层次因素的影响;群体中农业人口比例越高、平均教育水平越低、与外界信息交流越少,则个体收入水平越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群体效应是导致贫困陷阱的主导因素,而当经济发展水平越过某个临界值时,个体层次因素成为决定个体收入和生活状况的主要因素。本文主张,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或时期,应采用普适...
关键词:
群体效应 区域性贫困陷阱 多层次计量模型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娟 张绘 李实
本文应用2002年和2007年的农村住户收入调查数据(该数据是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的一部分,CHIP数据库被称为迄今中国收入分配与劳动力市场研究领域中最具权威性的基础性数据资料。该数据库每5年收集一次,目前公开可用的最近一期为2007年),检验了村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村自治四个维度对农村居民收入及村内收入差距的影响。我们发现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特征对于农村居民收入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但在2007年仍可以解释11%左右的家庭收入。村特征对于富裕家庭的解释力度大于贫困家庭。此外,村物质资本对村民收入的影响开始减弱,而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作...
关键词:
村特征 农民收入 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建 艾春荣 王丹枫 唐莹
本文基于微观个体行为,将社会心理学等方法引入到消费领域,在预防性储蓄动机框架下构建了具有消费与收入结构效应的理论模型,并基于此,对消费与收入的结构效应的理论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浙江省农村微观调查数据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理论分析揭示了不同收入影响不同商品类消费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个体消费差异依赖于收入的结构性差异的机理。以上结论有助于为如何快速启动农村消费、加快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文凯 路江涌 白重恩
本文利用农业部1986—2001年间六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对农村家庭收入流动进行了经验分析,发现:第一,分析期内农户呈现出收入流动程度随时间先增大后逐渐稳定的趋势,这使得持久收入不均等程度显著小于年度不均等,1995年以后虽然有较大的年度收入不均等,但持久收入不均等较小;第二,分析期内农村收入流动始终大于同期城市收入流动;第三,在1986—1990年间,农民平均收入较高省份的收入流动程度较大,而在1995—2001年间,各省收入流动差异并不明显;第四,农民收入水平有条件收敛的趋势,同时,教育水平提高、外出打工,都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显著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
收入流动 持久收入差距 收入收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温娇秀 王延军
按照收入来源对农村地区收入差异进行分解后发现,我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来自农村工资性收入的地区差距,而农村工资性收入差异又主要与农村教育差距相关。通过构造内生收入函数模型,笔者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地区教育差距对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结果发现,农村教育差距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农村教育差距每上升1%,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将扩大4.5196%,并且农村教育差距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大。
关键词:
农村收入差距 教育差距 收入分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锐 尹忞昊
基于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农村能源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考察居民收入权重下我国农村能源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及其演变特征,并通过面板Tobit模型分析居民收入水平与农村能源碳排放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我国农村能源碳排放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省域间有较大差异且存在扩大趋势。(2)我国农村能源碳排放效率泰尔指数值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区域内差异大小以及各区域差异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度排序均为“东部>西部>中部”。(3)居民收入水平对农村能源碳排放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从影响程度来看,中部地区最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弱。
关键词:
农村能源 碳排放效率 居民收入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郭叶波 魏后凯
现有文献主要从变化趋势、形成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研究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由于采用的时空尺度、不平等指数、样本容量、价格处理方法等不一致,不同学者所得结论不尽相同。多数学者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在持续扩大,但近年可能出现转机。农村地区差异过大,会影响农民收入、消费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并对人口流动、社会稳定等产生不利影响。今后亟需加强对不同空间尺度的系统研究,在研究方法、模型构建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居民收入 地区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锐 尹忞昊
基于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农村能源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考察居民收入权重下我国农村能源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及其演变特征,并通过面板Tobit模型分析居民收入水平与农村能源碳排放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我国农村能源碳排放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省域间有较大差异且存在扩大趋势。(2)我国农村能源碳排放效率泰尔指数值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区域内差异大小以及各区域差异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度排序均为“东部>西部>中部”。(3)居民收入水平对农村能源碳排放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从影响程度来看,中部地区最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弱。
关键词:
农村能源 碳排放效率 居民收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习江平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的国家,基于人均GDP或劳均GDP的经济趋同研究可能存在问题。如果城乡差距较大,且各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不一致,基于GDP衡量的地区差异中便会包含城乡差异的因素在内,而与经济增长理论中要研究的"经济趋同"出现背离。本文采用各省1978年~2006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利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即便将城乡差异的因素分离开来,中国还是不存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趋同。
关键词:
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 收入趋同 二元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