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05)
2023(14448)
2022(12364)
2021(11836)
2020(9671)
2019(22613)
2018(22422)
2017(43232)
2016(23309)
2015(26517)
2014(26297)
2013(26551)
2012(24440)
2011(22151)
2010(21915)
2009(20247)
2008(19614)
2007(17185)
2006(15151)
2005(13347)
作者
(66819)
(56160)
(55361)
(52802)
(35281)
(26719)
(24942)
(22130)
(21143)
(19688)
(19020)
(18906)
(17670)
(17477)
(17092)
(17049)
(16448)
(16367)
(15958)
(15627)
(13932)
(13852)
(13355)
(12783)
(12565)
(12482)
(12248)
(12238)
(11300)
(11227)
学科
(101043)
经济(100933)
(66700)
管理(58931)
(51349)
(43963)
企业(43963)
方法(43084)
数学(38073)
数学方法(37715)
农业(34092)
中国(29049)
业经(25308)
(23623)
地方(19964)
(19861)
(19468)
贸易(19459)
(18939)
(18502)
(15293)
环境(14417)
(14321)
银行(14277)
技术(14168)
(13917)
(13727)
(13640)
(13495)
金融(13492)
机构
大学(335913)
学院(334651)
(143749)
经济(141075)
管理(133618)
研究(117444)
理学(116706)
理学院(115466)
管理学(113722)
管理学院(113124)
中国(88894)
(71434)
科学(71022)
(70039)
(60372)
(58893)
业大(54713)
研究所(53901)
农业(53653)
中心(52716)
财经(48955)
(46709)
北京(45361)
(44993)
(44099)
师范(43758)
经济学(43433)
(41537)
经济学院(39214)
(37526)
基金
项目(232063)
科学(183023)
研究(172088)
基金(170455)
(148659)
国家(147397)
科学基金(125967)
社会(110676)
社会科(104526)
社会科学(104496)
基金项目(90556)
(87779)
自然(79735)
自然科(77878)
自然科学(77861)
自然科学基金(76485)
教育(76471)
(73844)
编号(70078)
资助(69673)
成果(56903)
(52698)
重点(51176)
(50308)
(47532)
课题(46888)
国家社会(46466)
教育部(44954)
创新(44402)
科研(43916)
期刊
(158483)
经济(158483)
研究(99272)
(71934)
中国(64750)
学报(53911)
科学(51152)
农业(49422)
管理(44201)
(41863)
大学(41845)
学学(39608)
教育(32659)
(29602)
金融(29602)
业经(29438)
技术(26447)
经济研究(23908)
财经(23242)
(23155)
问题(22009)
(19867)
世界(17835)
(17520)
技术经济(16240)
科技(16095)
图书(16081)
资源(15776)
理论(15709)
(15446)
共检索到4889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杜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劳动力转移主要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类型——本地非农就业和外出就业,外出就业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高于本地非农就业劳动力,但本地非农就业劳动力的内部收入差距却高于外出就业劳动力。两种类型转移劳动力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省份、性别、人力资本、就业单位或工作类型等;在外出就业劳动力与本地非农就业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中,禀赋回报率的差异部分解释了57.9%,而禀赋差异部分解释了42.1%。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袁志刚  李娜  
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文献,重点评述了解释"为何城乡收入差距没有随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缩小"的各种理论观点,以及针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一假说进行的经验检验。在对各种理论观点和经验检验方法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翁杰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问题,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收入分配格局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农村劳动力从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高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非农部门,将直接导致整个经济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通过改变非农部门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谈判能力来影响非农部门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而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间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但现阶段仍可以通过调整国内的产业分布格局形成劳动力需求竞争态势、增加农村居民在第一产业的收入以提升保留工资、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以协调谈判能力来逐步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万晓萌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溢出视角,分析了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利用广义空间面板模型,选择我国1990-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能够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间接影响"相邻"地区城乡居民收入,说明劳动力转移对于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在经济意义上是显著的。但是,从产业角度来说,由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吸纳劳动力相对较少,第一、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过大,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要通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技能、加强省际间经济合作、完善劳动力市场等措施,有效助力农村劳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潘泽瀚  王桂新  
文章在"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分析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能够比较山区和非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家庭收入相互作用关系异同的扩展模型,考察和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山区人口贫困化的影响。发现山区农业收入受到劳动力减少的负面影响较非山区更大;山区农村劳动力打工汇款对农业收入具有替代效应,致使农业收入减少,非山区农村劳动力打工汇款却能促进农业收入的增长;农村劳动力减少和打工汇款增加对农村非农业收入分别形成负向和正向作用,但在山区和非山区之间无显著差异。山区农业机械化生产难题是造成劳动力转移对山区农业收入负面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庆丰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时间,发现我国农村就业结构转变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其滞后时间长达9年。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个人因素三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期滞后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只有深化制度革新、妥善解决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方能从根本上缩短滞后时间,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游德升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增大、农村人口非农化的空间流动倾向存在很大差异。提高人员素养和技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产业格局和有效地改进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是实现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范晓非  王千  高铁梅  
本文是在当前"用工荒"的社会背景下,利用托达罗模型,在比较优势的框架下,采用CHNS(中国健康营养调查)的微观数据,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具有内生选择的转换模型表明:预期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我国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预期收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调查的我国农村劳动力数据存在自选择问题,因此在分析转移劳动力收入时应该考虑自选择的影响;教育是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收入的重要因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玉国华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三部门模型,揭示了农村信贷投入通过劳动力转移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机制。基于此,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定量检验了中国2009—2017年31个省份农村信贷投入、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效应关系。研究表明:(1)理论上,增加农村信贷投入能够减少城乡技术水平差异,并通过劳动力转移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加大农村信贷投入能够提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而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3)农村信贷投入基于劳动力转移这一中介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本文尝试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信贷投向、劳动力优化配置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志新  李亚  
比较中印两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可以得出的启示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在发挥政府宏观引导下,通过制度创新及其配套政策支撑,运用多种有效模式,既要依靠工业化发展来吸纳部分劳动力,也要通过繁荣农村经济对其予以缓解乃至消除。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王莹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业部门的转移是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国同时存在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与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利用相关年度投入产出表等统计数据,采用两地区三部门和四地区三部门的CGE模型形式,通过设置不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拟方案分别讨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以及地区间的转移对中国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区间的转移,一方面会促进落后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另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发达地区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文  尹继东  
基于经验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实证地揭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之间的相关性。江西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以人为本,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城乡非农产业,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彻底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朱红恒  李大毅  王翔宇  
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从数理角度对私营及个体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在理论上加以界定,进而利用2003—2014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揭示私营及个体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经验关系。无论是数理分析还是实证检验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私营及个体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朱红恒  李大毅  王翔宇  
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从数理角度对私营及个体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在理论上加以界定,进而利用2003—2014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揭示私营及个体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经验关系。无论是数理分析还是实证检验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私营及个体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丁洪  
本文对Lewis双元经济理论中的一个结论提出质疑 ,通过中国与韩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比较 ,分析了中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原因和导致发展中国家双元经济长期化的原因 ,并运用Takeo的“主观均衡位置假说”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中兼职就业提高农户收入的可能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