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84)
2023(16294)
2022(14081)
2021(13578)
2020(11097)
2019(25918)
2018(25897)
2017(49242)
2016(26556)
2015(30558)
2014(30408)
2013(30053)
2012(27893)
2011(25173)
2010(25310)
2009(23213)
2008(22782)
2007(20032)
2006(17833)
2005(15725)
作者
(76402)
(64202)
(63191)
(60367)
(40580)
(30728)
(28662)
(25279)
(24244)
(22663)
(21840)
(21634)
(20185)
(20089)
(19685)
(19428)
(18972)
(18759)
(18295)
(18046)
(15919)
(15825)
(15333)
(14666)
(14275)
(14246)
(14226)
(13986)
(12899)
(12764)
学科
(108921)
经济(108790)
(75128)
管理(68944)
(52484)
企业(52484)
(52093)
方法(45125)
数学(39141)
数学方法(38667)
农业(34583)
中国(31276)
业经(27524)
(23492)
(22691)
地方(22428)
(21163)
贸易(21149)
(21042)
(20623)
理论(17097)
(16331)
技术(16197)
(16184)
银行(16138)
(16088)
环境(16013)
(15479)
(15409)
(15239)
机构
大学(378140)
学院(377713)
(152852)
经济(149569)
管理(146885)
研究(131243)
理学(127057)
理学院(125600)
管理学(123445)
管理学院(122785)
中国(100205)
(81914)
科学(81359)
(76474)
(66204)
(66116)
业大(60763)
研究所(60344)
中心(60300)
农业(58799)
(55175)
财经(53014)
北京(51940)
(51882)
师范(51441)
(48504)
(46638)
经济学(45036)
(44475)
师范大学(41445)
基金
项目(256894)
科学(201157)
研究(190718)
基金(185647)
(162262)
国家(160669)
科学基金(136657)
社会(119640)
社会科(112839)
社会科学(112806)
(98973)
基金项目(98799)
自然(87362)
教育(86466)
自然科(85297)
自然科学(85276)
自然科学基金(83764)
(83252)
编号(79152)
资助(75820)
成果(64825)
(57306)
重点(57023)
(55550)
课题(54016)
(52815)
创新(49226)
国家社会(49171)
教育部(48768)
科研(48408)
期刊
(174337)
经济(174337)
研究(111915)
中国(77538)
(77374)
学报(62252)
科学(57926)
农业(53136)
管理(51173)
(48121)
大学(47974)
学学(44938)
教育(44868)
(33885)
金融(33885)
技术(32643)
业经(31924)
(26201)
经济研究(25628)
财经(25145)
问题(23771)
(21563)
图书(21025)
(20506)
世界(19091)
科技(18366)
资源(17907)
技术经济(17880)
理论(17377)
业大(17097)
共检索到5640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颖  
文章以具有"分离家庭"特征的农村留守妻子家庭为分析对象,基于实地调研的经验数据,考察外出丈夫与留守妻子之间的微观互动实践。提出,农村家庭内部的互动仪式因人口流动现象已经发生变迁。当前,以通讯互动、团聚互动、经济互动为主要内容的新互动格局之于"分离家庭"的意义是,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境中,外出丈夫借由此种"补位"机制得以维持、表征和再生产家庭功能和家庭关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毕可影  曾瑞明  梁瑞敏  
目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制度性瓶颈和一系列外生因素的冲击,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渐趋弱化。但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养老现状来看,传统家庭养老仍是农村主要养老方式之一,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社会化养老也是养老模式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在巩固和发展家庭养老的同时,也要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方式,在整合中不断发展以家庭作为养老载体并辅助于多种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畅红琴  董晓媛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对于家庭留守成员的时间分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运用1997—2006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成年人出外打工对妻子、儿童和老年人家务和农业劳动时间利用的影响。研究发现:丈夫出外打工显著地增加了妻子的农业劳动时间;父亲出外打工对于儿童家务劳动有显著的增加作用,并且对女孩的影响比男孩大;有成员出外打工的家庭,老年男性和女性在农业劳动中的时间投入都显著增加,家务劳动方面,老年女性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原  
"男出女守"的家庭分工改变了中国留守妇女的劳动供给模式,留守妇女保留工资较低、劳动参与率较高以及工资性工作时间较长,表明其劳动供给更接近合作博弈模型所描述的女性劳动力供给行为。留守妇女的家庭分工和劳动供给模式有利于家庭短期经济状况的改善,但同时也使得女性的家庭事务、工资性工作和农业劳动负担加重,不利于家庭的长期利益和不同家庭成员的长期福利。留守妇女的多重角色冲突导致原有的家庭利益平衡机制和稳定状态受到冲击,并且由于目前中国农村仍然缺乏有效的市场化和社会化途径将家庭短期经济收入转化为长期利益,因而短期内无法有效缓解家庭冲突和矛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印子  
鲁西北农村分家与代际互动形态对既有家庭再生产理论形成冲击。伴随家产的累积与流动,家庭的"分—继—合"体系发生重组,进一步呈现出虚"分"、弱"继"、实"合"的特点。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发展压力,母家庭成为子代核心家庭应对生活压力时的转嫁对象,代际互动过程中的家不仅没有裂分,反而紧密地粘连在一起。现代农村家庭结构趋于代际合作的实质,是分家后围绕家庭再生产所形成的亲子两代核心家庭之间家庭资源的整合利用。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并非意味着家的整体性的退场,中国的现代家庭依然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面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俊良  俞德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瑛  林齐根  宋崇振  林乐  邹振华  陈浩  李娟  
灾后恢复是一个随时间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本文以2008年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为巨灾案例,2009年云南姚安Ms6.0级地震为中小型灾害案例,对农村灾区家庭进行随机入户调查。基于1094份有效问卷,运用恢复曲线,研究受灾家庭的生活恢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对比不同灾害强度对恢复重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恢复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恢复速率的变化,可分为应急期、恢复前期、恢复中期,恢复后期。巨灾和中小型灾害在恢复历时、恢复过程方面存在较大不同:中小型灾害生活恢复的过程相对较短,绝大多数重损家庭在灾后20个月完成恢复,中损家庭为18个月,二者相差较小;巨型灾害恢复过程整体历时较长,大多数中损家庭在灾后68个月才完成恢复,重损家庭的生活恢复整体滞后于中损家庭1年以上,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受灾程度对恢复过程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聂飞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聂飞  
留守家庭是我国城镇化、现代化以及社会转型的产物,农村留守家庭对于理解中国社会转型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过程的特征具有独特价值。基于劳动力迁移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研究国外留守家庭产生的原因,分析留守家庭现状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检视发现,中国农村留守家庭有其特殊性,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个体、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多重影响。农村留守家庭的产生不仅源于家庭,更有复杂的制度、政策以及经济原因,要将留守家庭问题纳入到城镇化发展战略中来,创造农民举家迁移的进城市民化和就地集聚城镇化的制度环境和自由选择条件,才能解决留守家庭衍生的问题。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秦昌才  
本文利用2010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两期数据构成微观面板,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基于内生性考虑的倍差法研究发现,"参保"使农村家庭消费显著增加;基于政策异质性考虑的分位数回归发现,消费支出越低的家庭,"参保"的消费效应越显著,且"参保"缩小了家庭间的消费支出差距;低收入家庭中"新农保"促进消费的政策效应更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于秋华  于颖  
本文从分析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局限性入手 ,阐述了中国农村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 ,指出当前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系是中国农村的现实选择 ,并就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体系提出了有现实意义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文  孙蚌珠  王学龙  
在理论层面上,本文在效用理论基础上对脆弱性进行了定义并对其分解以反映消费的不平等性和波动性。在实证分析层面上,本文使用CFPS(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数据对中国农村家庭脆弱性进行量化与分解。量化结果表明多数农村家庭是脆弱的;分解结果发现相对于村间不平等,村内不平等是脆弱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家庭脆弱性及五个分解部分对家庭特征集合变量的OLS回归结果表明:增加农村家庭收入是降低其脆弱性最有效的手段;提高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家庭脆弱性,但大学教育支出会显著提高家庭的脆弱性水平,这较好地解释了目前出现的农村籍高中生弃考大学这一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保...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孙守纪  王成仁  
本文在分析中国农村信用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农村信用的特征是家庭代际信用,在现代经济环境中,这种信用很难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这种信用形式也是造成农民贷款难的原因之一。为此,本文提出了过渡信用形式——农户互助信用,并且建议以农户互助信用小组作为需求方来构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忠意  陈志英  李思明  
采用中国农村2007~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农村家庭父母的"非理性"因素亲子利他性对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亲子利他性能够影响农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行为,同时对选择储蓄、投资、保险、住房、借贷五种资产配置的影响存在差异,亲子利他性会显著增加农村家庭的储蓄规模,会减少自身住房需求的支出,以保障子女未来获得足够的资金用于教育等需求。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家庭中所表现出来的先天的亲子利他性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十分有限,这表明"非理性"因素亲子利他性对家庭资产选择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杨穗  
本文利用1995年、2002年和2007~2009年中国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家庭的收入流动性。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缓慢,整体收入流动性不强;2000年以来,随着政府对"三农"问题重视的加强,农村家庭的收入流动性在2007~2009年有了明显的上升。非农就业、教育等对农村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日益突出,而农村家庭少子化和老龄化的趋势不利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993~1995年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归功于代表绝对流动的收入增长累进性部分超过了代表相对流动的收入再排序部分;2000~2002年和2007~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