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62)
2023(11264)
2022(9518)
2021(8869)
2020(7543)
2019(17633)
2018(16995)
2017(33028)
2016(17943)
2015(20541)
2014(20511)
2013(20943)
2012(19956)
2011(18318)
2010(18668)
2009(18104)
2008(17379)
2007(15658)
2006(13681)
2005(12303)
作者
(52939)
(45198)
(44675)
(42669)
(28151)
(21728)
(20284)
(17585)
(16935)
(15703)
(15458)
(14937)
(14281)
(14114)
(14112)
(13955)
(13452)
(13126)
(12846)
(12823)
(11281)
(11228)
(10965)
(10291)
(10255)
(10211)
(9881)
(9866)
(9155)
(9144)
学科
(89234)
经济(89165)
(50763)
(47208)
管理(41846)
方法(36486)
数学(33434)
数学方法(33204)
农业(31090)
(28538)
企业(28538)
中国(25009)
地方(19900)
业经(19531)
(17699)
贸易(17691)
(17551)
(17272)
(16504)
(15529)
(13411)
金融(13409)
(13258)
(13216)
银行(13194)
(12764)
环境(12190)
(11551)
(11168)
(10728)
机构
学院(269616)
大学(268151)
(124489)
经济(122313)
管理(100512)
研究(98994)
理学(86667)
理学院(85673)
管理学(84419)
管理学院(83927)
中国(77572)
(63438)
科学(58918)
(56671)
(51679)
(51102)
农业(49088)
研究所(46539)
中心(45578)
业大(44387)
财经(41470)
(39761)
经济学(39459)
(37930)
经济学院(35875)
北京(35866)
(35337)
师范(35069)
(34024)
科学院(31830)
基金
项目(177799)
科学(140361)
研究(131329)
基金(130651)
(113991)
国家(113035)
科学基金(95474)
社会(86265)
社会科(81538)
社会科学(81516)
基金项目(68852)
(68133)
自然(58560)
教育(58307)
(57286)
自然科(57142)
自然科学(57124)
自然科学基金(56116)
资助(53160)
编号(52984)
成果(42909)
(41387)
(41030)
重点(40433)
国家社会(36986)
(36204)
课题(36092)
(35617)
教育部(34870)
中国(34317)
期刊
(139596)
经济(139596)
研究(80091)
(65550)
中国(53068)
农业(44717)
学报(42901)
科学(40245)
(37218)
大学(32776)
学学(31194)
管理(30728)
(28637)
金融(28637)
业经(26573)
教育(22787)
(22052)
经济研究(21762)
技术(21407)
财经(20419)
问题(20211)
(17691)
世界(17005)
(15682)
(14577)
农村(14549)
(14549)
技术经济(14276)
农业经济(14265)
资源(14132)
共检索到4038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卫  薛彩霞  朱瑞祥  郭康权  
采用1991—2010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根据基尼系数的基本原理从农机装备的总量、结构和效益三方面对农机装备水平的区域不平衡性进行综合测算。结果显示:1991—2010年农机装备水平综合基尼系数呈现波动之中下降的趋势;农机装备总量和农机效益的基尼系数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而反映农机装备结构不平衡的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基尼系数呈现"U"型的变化趋势,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基尼系数则呈现下降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农机研发和推广政策、自然地理条件、种植制度、土地经营规模是影响农机装备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因此,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条件、自然禀赋、耕作制度,采取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推进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在主攻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还应协调发展非粮食主产区的高效特色农业机械化,增强南方稻区和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的研发力度和普及力度。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芳  
外资分布在地理区域上的悬殊差距,加剧了地区间产业布局的差距。实证研究表明1991年至今中国外商投资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地理布局均匀程度都一直稳步提升,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转变,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逐年缩小。针对2000-201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商资本金指标与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销售产值指标之间存在着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家庭  唐袁  
运用基尼系数和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城市化基尼系数和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对我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的不平衡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较为不平衡,城市化水平由东部向西部地区递减。并发现我国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的变化满足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在经济发展之初,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拉大;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随经济发展而缩小;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不断缩小的阶段,但是其缩小速度越来越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祁飞  
比较优势和新经济地理共同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导致区域不平衡发展。文章的目的在于从经验上分离导致区域不平衡的这两种因素,通过构建一个融合比较优势区域特征和新经济地理行业特征的模型,利用中国9个制造业部门,2006~2012年的面板数据,估计了这两种因素对中国区域产出的作用。研究发现,区域要素禀赋和地理位置上的比较优势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制造业区位,比较优势的"第一性"特征引起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是导致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关键因素,而NEG模型关于规模经济、产业纵向联系、最终品产出份额等变量对于中国制造业区位并无显著影响。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郑义  
本文基于1978—201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包含傅里叶级数的非线性面板SPSM单位根检验方法,考察了我国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在1978—1986年表现出明显的σ趋同,1995—2004年发生了微弱的σ趋同;而2004年之后各地区的金融发展差距逐步拉大,没有发生σ趋同。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整体上不存在随机趋同,但部分区域存在着随机趋同。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代明  覃剑  
流域经济是以水系为轴线的区域经济,其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其研究为区域开发提供新视角。通过对珠江主干西江流域的实证分析,测度并比较其上、中、下游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情况,发现流域经济常常呈逆地理梯度状分布,即逆水系上行,受区位自然变异带来的直接限制作用和由此衍生而来的其他因素的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逐渐降低,地理空间与经济空间不相称由此成为常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运用区域规划的思想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柳剑平  龚兆鋆  程时雄  
文章利用中国各省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三个维度用测度不平衡的相对指标基尼系数、Theil-L指数和Theil-T指数测度了中国技术不平衡,并同时运用Theil指数组群分解方法,从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两个维度对中国技术不平衡进行分解。测度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技术不平衡发展现状较为合理,从动态角度来看,中国技术不平衡在过去16年间呈现出下降趋势。整体技术不平衡主要由区域内差异所造成,区域间差异贡献较小,八大经济区域间技术不平衡程度较东中西部间技术不平衡程度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柳剑平  龚兆鋆  程时雄  
文章利用中国各省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三个维度用测度不平衡的相对指标基尼系数、Theil-L指数和Theil-T指数测度了中国技术不平衡,并同时运用Theil指数组群分解方法,从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两个维度对中国技术不平衡进行分解。测度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技术不平衡发展现状较为合理,从动态角度来看,中国技术不平衡在过去16年间呈现出下降趋势。整体技术不平衡主要由区域内差异所造成,区域间差异贡献较小,八大经济区域间技术不平衡程度较东中西部间技术不平衡程度高。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徐生霞  刘强  陆小莉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动态变迁既反映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又为新阶段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因而对区域协调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通过聚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所呈现出的非线性、阶梯型、空间辐射异质性等特征,利用1992—2018年中国省域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半参数、有序Logit响应和空间SARAR面板进行建模,以此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变迁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果,从省级层面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进行了等级划分。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抑制作用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态势;从分类结果看,不同地区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较强的阶梯型特征;从空间效应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经济空间辐射作用强于地理区位。此外,虽然技术水平、教育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在不同程度上可以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成钢  曾永明  
文章提出了"人口流动是否对FDI区域选择有影响及影响的空间差异"的研究议题;考察了中国1995~2010年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流动和FDI的时空演变轨迹和耦合关系。主要结论有:(1)全局Moran's I显示,中国FDI和流动人口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著;(2)FDI和流动人口重心位于我国华中核心地区;两者自1995~2005年都有自西向东的演变趋势,但2005~2010年开始向西转;FDI、省内和省外流动人口三者重心演变轨迹有一定的空间差异;(3)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人口流动、政府服务和经济发展对FDI空间选择的影响,证实了人口流动、尤其是跨省流动对中国FDI的区域差异和空间选择具有重大影响。文章采用的研究方法模型主要包括:空间重心演变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陈文成  
以构建的区域经济发展三维评价指标体系,作为GIS(地理信息系统)相应粒度多边形的主要属性,建立空间时态数据库.通过定义的相对发展度函数进行指标规范化后,经标准化并虚拟优、劣样品,利用因子分析将之变换为因子得分。在此基础,提出加权闵可夫斯基距离法三维评价模型,引入方差、聚集度等测度不平衡程度,通过序列快照模型等表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格局的动态,根据公因子方差、序相关分析等进行因素诊断与调控。方法应用于福建南平市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研究中,实证表明方法方便、有效。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杜迎伟  
本文通过建立金融资源配置的一般理论模型,认为金融分布的差异主要是初始条件、市场机制、政府作用、生态环境等因素直接或间接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在不同时期和条件下,各个因素的作用有较大的差异。通过对各因素所产生的平行效应、势能效应、趋异效应以及政策效应的合理引导,可以有效矫正我国区域金融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并进而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增长有积极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研  洪俊杰  
研究目标:从消费结构的视角分别探究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及其来源,并对消费潜力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法对2001~201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进行测度,以八大经济区为空间划分方式,以八大类消费支出作为分类消费项目,对消费不平衡进行空间和分类消费项目分解,进而采用HP滤波的方法探究居民实际消费支出和潜在消费支出之间的差距。研究发现:以2013年为分界点,我国消费不平衡经历了从农村大于城镇向城镇大于农村的转变。区域间消费不平衡是总体不平衡的主要来源,农村居民表现更为显著。食品支出是影响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平衡的首要因素,2013年之后城镇居民消费不平衡主要来源于居住支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总的不平衡变化、区域内和区域间不平衡变化中集中效应占主导作用。近年来大部分省份的人均消费支出缺口变动幅度相对变小,城镇居民潜在消费偏离实际消费的程度要小于农村居民。研究创新: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法分别对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进行测度,并对其进行空间和结构分解分析差异来源,进而采用HP滤波的方法分析消费潜力。研究价值:有利于明确各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及其来源,为缩小区域消费差距提供有益的借鉴及参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滇庆  
经济改革中区域经济差距扩大是公认事实。政府可影响经济发展,但不能改变其内在规律。区域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来自于区域自身的集聚效应。政策倾斜必然对经济系统造成扭曲。要求中央政府“向中西部倾斜”是不现实的,要求一个公平竞争环境则更为合理、现实。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沿海地区集聚效应吸纳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和人才,并不意味中西部地区受损。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影响。解决经济问题必须用经济手段。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在集聚过程中会加大,但会在继起的扩散过程中得到填补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覃成林  杨威  
论文使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探析1993-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动态变化,并通过对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进行空间和收入来源的二重分解,分析这种变化的空间和收入来源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程度总体上趋于下降,但自1998年以来下降幅度很小。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之间的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是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这四大区域内部的不平衡。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是导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家庭经营性收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