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14)
2023(6892)
2022(5575)
2021(5526)
2020(4393)
2019(10126)
2018(9823)
2017(18904)
2016(9847)
2015(11138)
2014(10706)
2013(10924)
2012(10243)
2011(9626)
2010(9511)
2009(8934)
2008(8688)
2007(7680)
2006(6975)
2005(6309)
作者
(26870)
(23531)
(22739)
(21867)
(14245)
(11099)
(10068)
(9093)
(8848)
(8073)
(7798)
(7542)
(7287)
(7105)
(7100)
(6902)
(6669)
(6606)
(6372)
(6277)
(5882)
(5596)
(5590)
(5387)
(5301)
(5173)
(4924)
(4847)
(4710)
(4644)
学科
(49551)
经济(49512)
(44944)
(32656)
农业(29720)
管理(19011)
方法(17441)
中国(16489)
数学(16372)
数学方法(16313)
业经(14164)
(11440)
贸易(11433)
(11323)
(11183)
企业(11183)
(10645)
(10151)
农业经济(9987)
(8946)
农村(8936)
发展(8507)
(8502)
(8086)
地方(8013)
(7884)
银行(7883)
(7732)
及其(7641)
(7633)
机构
学院(145694)
大学(143857)
(75990)
经济(75070)
管理(57136)
研究(56113)
理学(49696)
理学院(49249)
管理学(48787)
管理学院(48539)
中国(46287)
(44069)
农业(33310)
科学(30307)
(30048)
(28463)
(27585)
业大(26438)
中心(25845)
研究所(25123)
经济学(23938)
财经(23082)
经济学院(21650)
(21489)
农业大学(20200)
(19821)
经济管理(19640)
科学院(19176)
北京(18857)
(18525)
基金
项目(98553)
科学(79708)
研究(76143)
基金(75668)
(65965)
国家(65363)
科学基金(55782)
社会(53138)
社会科(50079)
社会科学(50070)
基金项目(39604)
(35044)
自然(32138)
教育(31898)
自然科(31425)
自然科学(31418)
自然科学基金(30911)
编号(30857)
资助(29577)
(29400)
(27287)
成果(24596)
(24397)
国家社会(24136)
(22980)
中国(22586)
重点(21733)
教育部(20807)
(20490)
(20422)
期刊
(86421)
经济(86421)
(50623)
研究(44615)
农业(34639)
中国(30691)
科学(22243)
学报(21425)
业经(19139)
(17774)
大学(17740)
(17739)
金融(17739)
学学(16988)
(16058)
管理(15681)
农业经济(13385)
农村(13301)
(13301)
问题(13160)
世界(13057)
经济研究(12564)
财经(11362)
技术(10404)
(9909)
经济问题(9699)
(9519)
教育(9405)
农村经济(8940)
社会(8661)
共检索到2219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春生  
本文基于历史视角讨论了农户的演变与分类问题。指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内卷"模式,农户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和作为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发生的变异,以新的劳动价值观为基础的"拐杖"逻辑与农户演化规律。并对农户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指出了各种农户的基本特征与演化趋势。从演化的角度证明了适度规模的、劳动和资本密集的、高效的家庭式农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琛  彭超  孔祥智  
基于农户分化的演化逻辑以及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微观农户数据,对当前农户分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户分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农户分化的演化逻辑是由制度政策放活和农业转型发展驱动两大变异因素所诱导,并在演化历程中通过影响变异因素而实现进一步演化发展。其中,制度政策的放活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要素空间移动由"严格控制"转变为"规范引导"和"服务保障",再转变为"带动提升";农业转型发展的驱动主要表现为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涓滴效应",以及城镇化发展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农村就业结构变化的"一拉两推"。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显示,当前农户分化态势明显,纯农户比例不断下降而非农户的比例不断上升。未来兼业农户将是农户的主流类型,纯农户比例进一步下降且种粮纯农户的经营规模将会逐步扩大,非农户更倾向于选择退出农业生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饶旭鹏  
农户的经济消费是消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以西北乔村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有关统计资料对农户经济消费行为的研究,本文提出农户家庭的经济消费俭奢并存的二元逻辑:在保障家庭成员日常生活需要的日常消费中,遵循"能省则省"、"勤俭节约"的安全逻辑;在维护家庭成员获得社会认同的住房消费、家庭重大仪式等认同性消费中则遵循"竭尽全力"、"能花则花"的宣示逻辑。这种农户经济消费的二元逻辑延续了中国传统社会俭奢并存的消费伦理,更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消费主义伦理在农村扩张的结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昭玖  胡雯  
本文基于"斯密—杨格"定理中"劳动分工与市场范围"的解释,构建"产权—交易—分工"的分析框架。运用威廉姆森分析范式分析农地确权、交易装置对农业纵向分工"生产环节外包"的决定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地确权是生产环节外包的关键因素,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来扩大市场范围、实现服务规模经营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农业迂回生产与专业分工,由此农业从规模经济向分工经济转型。进一步讨论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情况发现不同交易特性的决定机制存在差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苇锟  杨明婉  
基于粤赣841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mlogit实证检验农户非农转移对农地流转契约的选择逻辑。结果显示:农户非农转移尤其是异地非农转移使得家庭在流转土地时选择口头契约而非书面契约,是私人关系合意性表达的一种体现。农户非农转移对口头契约的选择主要捕捉于"低租金"选择的"廉价型"流转和农地禀赋效应的降低,表征为流转双方的"人情礼物"的交换。因此,应将口头契约作为"乡土中国"制度遗产,是维系乡村微观秩序治理的重要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必良  洪炜杰  
农地确权会如何影响农户生产要素的配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1)农地确权在强化农地产权改善农地潜在价值的同时,将诱导农户不断提高其转出农地的保留价格,从而抑制农地流转。(2)农地确权并不必然促进农户对农地的长期投资,在农民倾向于非农就业的情景下,投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并非是有效的行为选择,甚至存在农地非农化的风险。(3)在小农经营格局下,农地确权对抵押贷款市场的促进作用将是有限的。因此,农地确权并不必然存在促进农地流转、诱导投资激励、改善信贷可获性的内在逻辑。作者强调,挖掘农地确权的制度红利,关键在于盘活农地经营权,通过迂回投资、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从而将农户卷入分工经济。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继志   邓丹妮   刘燕   邓淯玮  
借鉴“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采用安乡县的调研数据,利用Binary Logistic模型从政府行为、企业特征及农户特征三个维度论证分析农户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行为规律、影响因素及长效机制。结果表明:政府行为、企业特征和农户特征均会影响农户行为,其中政府的培训宣传和典型示范行为、企业的秸秆处置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户主文化程度、对秸秆利用价值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则有显著负向影响。因此,要促成农户持续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需构建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为特征,以市场化运转机制、科技支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为核心内容的长效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亚华  臧良震  
"大国小农"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对我国农村集体行动进而乡村治理的成败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以我国小农户的特征为切入点,利用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剖析小农户参与农村集体行动的逻辑,揭示我国小农户的特征和对农村集体行动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我国小农户参与农村集体行动的趋势。总体而言,小农户的诸多特征不利于我国农村集体行动的开展,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以来,人均资源禀赋不足、耕地细碎化严重、农户持续分化等小农户特征,是导致我国农村集体行动衰败的重要原因。长远来看,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和农户收入提高等因素将有助于扭转我国农村集体行动的衰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新的契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常向阳  戴国海  
合同不完全性导致的敲竹杠和合同约束的脆弱性,使“龙头企业+农户”这一组织模式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签订“合作生产”合同,二是中介组织的引入,形成新的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些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有组织的不足,但不能完全消除敲竹杠和农产品价格波动引发的合同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以效率为演进目标的组织创新在于实现农户和加工企业的产权一体化,在龙头企业后向一体化和农户前向一体化两种可供选择的组织模式中,后者更具有理论上的优越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继志   邓丹妮   刘燕   邓淯玮  
借鉴“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采用安乡县的调研数据,利用Binary Logistic模型从政府行为、企业特征及农户特征三个维度论证分析农户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行为规律、影响因素及长效机制。结果表明:政府行为、企业特征和农户特征均会影响农户行为,其中政府的培训宣传和典型示范行为、企业的秸秆处置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户主文化程度、对秸秆利用价值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则有显著负向影响。因此,要促成农户持续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需构建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为特征,以市场化运转机制、科技支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为核心内容的长效机制。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展进涛   朱菊隐   纪月清   
理解中国农户家庭经营的变迁逻辑对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户特别是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梳理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农户家庭经营的变迁过程,探讨不同年代农户家庭经营的特征差异,揭示中国农户家庭经营不断融入工业化、现代化和大市场的总体趋势与演变规律。研究发现:中国农户家庭经营从自给自足向市场化的要素购买和产品出售转变,农户通过运用以现代机械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产要素,大幅提升了要素配置效率和经营收益,但小农经营是中国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农户家庭劳动力兼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土地要素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呈现集中态势,土地制度变迁产生的产权激励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以经营转入地为主的农户家庭的土地规模远大于近百年前农场的平均规模;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户通过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或扩大土地规模来优化家庭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的配置,进而出现农户家庭经营的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层面的产品多样化并存。本文还讨论了中国农户家庭经营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研究发现提出了几点思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培衢  刘伟章  
文章以漳河灌区农户灌溉行为的微观数据为基础,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论证了农户灌溉行为受大水利渠系状况、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基本用水保障率和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验证了文章提出的理论命题。研究结果显示,在优先考虑基本用水保障率较高的灌溉方式的前提下,农户会选择一种灌溉费用最小的灌溉方式;责权明晰的水利设施管理制度有利于灌溉用水费用的节约,催生了农户自主治理灌溉事物的行动;受制度环境和自身资源禀赋约束,农户灌溉事务集体行动只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文章认为,渠系状况的改善,水利设施治理制度的明晰,农民集体行动能力的增强是农村水利和谐发展的关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露  罗必良  
本文将农户分为五种类型,并将农地规模分解为地块规模、经营规模与连片规模,由此构建"农户类型—规模形式—减量化行为"的分析框架,进而阐明农户减量化的规模逻辑。基于农户问卷的实证分析表明:①对于所有样本农户来说,地块规模越大,减施量越高。其中,追求产量最大化的生产型小农,减施量与经营规模呈"倒U"型变化,而追求多元化经营的功能型小农,减施量随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增加;②农户连片规模扩大,减施量就增高,并且能够增强地块规模扩大以及经营规模扩大对减施的促进作用;③农户社会服务卷入程度加深,能够增强地块规模、经营规模和连片规模扩大对减施的促进作用。据此,农业减量化,应鼓励农户开展连片种植,形成生产性服务的市场容量,然后诱导服务供应商提供专业化服务,进而实现服务规模经营对农地规模经营的替代。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祎  杨鑫  高鸣  
非农就业能否继续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本文从要素差异化配置的角度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家庭收入总量和结构的影响,并基于2012年、2014年和2016年CFPS数据,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收入边际效应及群体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非农就业会通过改变农户的生产要素配置行为提高其家庭收入,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户增收的效果明显。参加非农就业会促使农户租出更多土地,同时在农业中以资本代替劳动,进而实现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双重增长。农户家庭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从数量型转移到人力资本型转移的转换过程,这使得非农就业促进农户增收的边际效应存在“倒U型”趋势,当家庭非农化程度很低或很高时,非农就业的增收效应更加明显。具体来说,随着农户家庭非农化程度不断提高,非农就业对非农收入的提升效应先升后降,对农业收入的提升效应持续下降,对总收入的提升效应亦是先上升后下降。要通过非农就业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努力实现非农收入和农业收入同时增加的“双引擎、双保险”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依杭  
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稳定的基础,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保障。基于小农户与家庭农场的经营特征比较发现,家庭农场更追求利润最大化,农业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生态自觉性与合作意识较强,且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更为迫切;在种粮行为逻辑方面,小农户遵循的是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逻辑,而家庭农场遵循的是以生产要素最优化配置为目标的市场逻辑,二者逻辑选择上的差异导致小农户“非粮化”与家庭农场“趋粮化”两种不同意愿。因此,在破解“谁来种粮”及“如何种粮”现实问题上,不能简单地实行“一刀切”或片面取舍,二者都是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农业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生产集约化,推进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