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09)
- 2023(9610)
- 2022(8015)
- 2021(7847)
- 2020(6335)
- 2019(14691)
- 2018(14486)
- 2017(28462)
- 2016(15322)
- 2015(17160)
- 2014(16702)
- 2013(16621)
- 2012(15728)
- 2011(14434)
- 2010(14605)
- 2009(13702)
- 2008(13343)
- 2007(12159)
- 2006(11196)
- 2005(10015)
- 学科
- 济(68207)
- 经济(68136)
- 业(47498)
- 农(46638)
- 管理(37561)
- 农业(30642)
- 方法(25763)
- 企(25114)
- 企业(25114)
- 数学(23868)
- 数学方法(23683)
- 中国(23618)
- 业经(17184)
- 贸(15865)
- 贸易(15856)
- 易(15643)
- 制(15107)
- 财(14140)
- 策(13359)
- 地方(11740)
- 银(11727)
- 银行(11721)
- 发(11420)
- 行(11417)
- 及其(11258)
- 体(10418)
- 政策(10262)
- 农业经济(10228)
- 融(10122)
- 金融(10122)
- 机构
- 学院(218320)
- 大学(215072)
- 济(107776)
- 经济(106111)
- 管理(86355)
- 研究(78909)
- 理学(74559)
- 理学院(73848)
- 管理学(72975)
- 管理学院(72565)
- 中国(64814)
- 农(50211)
- 财(45867)
- 京(44609)
- 科学(42366)
- 所(38760)
- 农业(37976)
- 中心(36788)
- 财经(36232)
- 研究所(34912)
- 经济学(33681)
- 经(33449)
- 业大(33406)
- 江(31901)
- 经济学院(30365)
- 北京(28361)
- 范(27804)
- 师范(27653)
- 院(26874)
- 财经大学(26585)
- 基金
- 项目(141383)
- 科学(114491)
- 研究(109165)
- 基金(107202)
- 家(91890)
- 国家(91061)
- 科学基金(78756)
- 社会(74085)
- 社会科(69977)
- 社会科学(69965)
- 基金项目(55551)
- 省(51360)
- 教育(48249)
- 自然(47206)
- 自然科(46210)
- 自然科学(46201)
- 自然科学基金(45443)
- 编号(44882)
- 资助(43926)
- 划(43358)
- 成果(36791)
- 部(34391)
- 国家社会(31912)
- 发(31574)
- 重点(30759)
- 农(29900)
- 教育部(29877)
- 课题(29300)
- 中国(29172)
- 人文(29126)
- 期刊
- 济(123175)
- 经济(123175)
- 研究(68944)
- 农(54693)
- 中国(47776)
- 农业(37196)
- 财(30922)
- 科学(29735)
- 管理(28299)
- 学报(27873)
- 融(27846)
- 金融(27846)
- 业经(24040)
- 大学(23218)
- 学学(22027)
- 教育(19527)
- 经济研究(18911)
- 财经(18219)
- 业(17649)
- 问题(17543)
- 技术(16752)
- 世界(15829)
- 经(15785)
- 农村(14444)
- 村(14444)
- 农业经济(14174)
- 贸(13875)
- 国际(12384)
- 经济问题(12139)
- 技术经济(11236)
共检索到3389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春超 李颖 张静
中国农户劳动就业决策行为的变迁特征在不同的分析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果从农户劳动力就业行业和空间分布的角度分析,中国农户劳动就业决策行为的演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将改革以来的各个阶段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从农村家庭劳动力就业时间配置的角度看,农户家庭经营劳动时间投入和家庭外劳动时间投入的变化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是表现出较强的趋势性特征。
关键词:
中国农户 劳动就业决策 行为演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昊觊
土地是农民的生活来源、固定资产和生存保障,但是现在农村逐步的城市化发展使得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民,正在逐渐失去土地,"失地农户"没有了土地保障,又因为其没有其他的社会工作经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成为了社会就业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焦点,此文章将结合我国城乡结合地区失地农户供给决策和就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城乡结合地区失地农户生活保障问题。
关键词:
失地农户 劳动供给决策 就业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姚裕群
劳动就业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处理好这一问题,对于一国经济的增长、礼会的进步以至政治的安定,有着积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具有十亿人口、四亿多劳动力的经济不发达的大国,劳动就业问题还将是我国长时期面临的一大问题。搞好劳动就业的宏观决策,对于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对劳动就业决策模式问题进行论述。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杜建宾 姜志德
本研究在劳动负效用视角下,通过构建退耕农户决策模型研究退耕还林成果的可持续性问题。引入劳动负效用概念构建农户决策的基本模型,并通过拓展的模型分析农户的生态林管护概率、林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以及家庭成员劳动就业结构与真实劳动报酬的关系。研究表明:退耕还林成果能否持续,主要取决于退耕农户参与工程的真实劳动报酬。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康永和
人口与发展问题同劳动就业有着密切联系。这次会议,在研究人口与发展关系问题的同时,能就劳动就业问题交换意见、交流经验,是很有益的。 中国是个有近10亿人口的国家。近几年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亚洲和世界各国的关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祖辉 杨进 彭超 陈志刚
文章利用中国5个省的农户数据分析了农户家庭2004~2008年的劳动供给情况。结果发现,农户家庭随时间变化减少了农业生产与本村非农就业的劳动时间,增加了外出打工时间。其中,黑龙江和山东省农户家庭的劳动供给结构随时间变化较小,依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而其他三省农户家庭的劳动供给结构随时间变化较大,且大部分时间用于外出非农就业。文章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利用局部均衡研究方法分析了家庭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和雇工工资对农户家庭劳动供给的影响,然后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家庭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和工资水平对农户家庭的农业生产、本村非农就业和外出打工的劳动供给结构产生了稳健的显著影响。
关键词:
劳动供给 人口 土地 工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崇光
农户就业决策及其劳动力流动行为问题是政府部门和理论界长期关注的主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众多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为之殚精竭虑,试图科学、客观和全面地认识,以制定和完善相关公共政策,一方面引导农村劳动力稳定地转移出来,使之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有效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地发展。最近,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王春超博士撰写的《中国农户就业决策与劳动力流动》便是这个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28余万字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金喜在 李帅帅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杜鑫 李丁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多要素联合决策的分析框架下,考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种不同形式及其不同的劳动力损失效应,研究农户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决策的影响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包括非农就业报酬、土地流转租金在内的要素价格与农户要素禀赋对农户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决策具有显著影响;农户劳动力转移和土地转出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由于两种劳动力转移形式的劳动力损失效应不同,就地转移与土地转出之间的正相关性较弱,而异地转移与土地转出之间的正相关性相对较强。这一研究结论为推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就地转移 异地转移 土地流转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云珠 黄桦
在对山西与全国及部分地区的劳动就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山西劳动就业存在劳动力总体素质低、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及城镇化水平有偏差等问题。在新时期,山西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从单一产业就业向三产并举就业转变,努力扩大就业容量;积极创优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就业促进工作的五个转变,推动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关键词:
劳动就业 比较分析 发展策略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符钢战
宏观经济学认为,在短期内,国民收入水平是就业量的函数,就业量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国民收入的高低。所谓“就业”状况,广义而言,是指社会一切生产要素得到利用的状况;狭义而言,是指劳动就业状况,即社会劳动力资源得以利用的状况。这里,我们研究的是后一种意义的“就业”。本文首先描述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劳动就业统计体系,然后分析中国劳动就业统计指标的理论界定的内在缺陷,研究如何改进中国劳动就业的统计界定问题。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方松海
对于家庭经济活动的研究,"闲暇效用"并非一个恰当的处理方式。本文引入更为本原的劳动负效用概念以替代闲暇效用,重新构建农业家庭生产决策模型。新模型区分了家庭自有劳动与雇佣劳动,劳动负效用与消费正效用之间的平衡构成新的均衡点,家庭的预算约束也从资本利润放大到了全要素的纯收益,利润最大化只是特例。分析表明,新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农户生产决策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争议,可为不同类型的农户经济活动提供统一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
劳动负效用 闲暇效用 农户模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燕飞
本文关注了中国产业发展的技术选择对劳动就业,尤其是城乡就业的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产业技术选择过高的资本深化倾向不利于城镇就业,产业发展要在城乡就业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需进一步提高技术选择的自主性和技术进步的内生性,推动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此外,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城镇就业,但作用仍需加强;城镇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向变动关系;农村投入未对城镇就业表现出推动作用。
关键词:
技术选择 城乡就业 产业结构转换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道双 郭庆松
下世纪初中国劳动就业形势分析①马道双郭庆松一、中国劳动就业的现状及特征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表现为城镇新增劳动力人口不能得到全部安置而形成的“待业”问题;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大量流动,“民工潮”便成为问题的主...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学仁
自1978年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逐渐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社会转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又加快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步伐,所以,中国的二元经济具有现代化和市场化同时并进的社会双重转型特征。在社会双重转型时期,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发生了重大变革,并对中国的就业再就业提出了诸多挑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