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57)
- 2023(9592)
- 2022(7535)
- 2021(7169)
- 2020(5775)
- 2019(12933)
- 2018(13010)
- 2017(24552)
- 2016(13352)
- 2015(15234)
- 2014(15049)
- 2013(15177)
- 2012(13969)
- 2011(12970)
- 2010(12994)
- 2009(12315)
- 2008(12079)
- 2007(10699)
- 2006(9845)
- 2005(9090)
- 学科
- 济(63968)
- 经济(63912)
- 农(45925)
- 业(39314)
- 管理(30462)
- 农业(30428)
- 中国(21744)
- 方法(21242)
- 数学(19188)
- 数学方法(19096)
- 业经(17674)
- 企(17512)
- 企业(17512)
- 发(13900)
- 贸(13172)
- 贸易(13163)
- 制(12967)
- 易(12860)
- 地方(12405)
- 学(11222)
- 发展(10808)
- 展(10800)
- 环境(10379)
- 农业经济(10338)
- 财(10186)
- 体(9994)
- 银(9685)
- 银行(9676)
- 策(9661)
- 土地(9578)
- 机构
- 学院(196345)
- 大学(194476)
- 济(93502)
- 经济(92034)
- 研究(75986)
- 管理(72738)
- 理学(62224)
- 理学院(61570)
- 中国(61333)
- 管理学(60711)
- 管理学院(60363)
- 农(52883)
- 科学(44441)
- 京(42111)
- 农业(40175)
- 所(38960)
- 财(37177)
- 研究所(35492)
- 中心(34380)
- 业大(34114)
- 财经(29735)
- 经济学(29479)
- 江(28924)
- 经(27413)
- 北京(26846)
- 经济学院(26685)
- 院(26056)
- 范(25958)
- 师范(25781)
- 科学院(25560)
- 基金
- 项目(131090)
- 科学(103859)
- 研究(98320)
- 基金(97444)
- 家(85936)
- 国家(85195)
- 科学基金(71590)
- 社会(66087)
- 社会科(62309)
- 社会科学(62293)
- 基金项目(51087)
- 省(48495)
- 自然(43007)
- 教育(41892)
- 自然科(41762)
- 自然科学(41749)
- 自然科学基金(41032)
- 划(40557)
- 编号(39724)
- 资助(38866)
- 成果(31828)
- 部(31009)
- 发(30882)
- 农(30727)
- 重点(29492)
- 国家社会(29291)
- 中国(27616)
- 课题(26228)
- 创(26127)
- 教育部(25890)
- 期刊
- 济(109374)
- 经济(109374)
- 研究(59060)
- 农(57529)
- 中国(45182)
- 农业(39266)
- 学报(32075)
- 科学(31313)
- 大学(24798)
- 财(24689)
- 学学(23359)
- 管理(22702)
- 业经(22446)
- 融(21913)
- 金融(21913)
- 业(19602)
- 问题(16475)
- 经济研究(16103)
- 教育(15795)
- 世界(14934)
- 财经(14712)
- 技术(14382)
- 农村(14013)
- 村(14013)
- 农业经济(13982)
- 资源(13595)
- 经(12841)
- 贸(12004)
- 经济问题(11466)
- 版(10848)
共检索到3055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城市化与工业化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而现阶段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就是农地资源的非农化。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农地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农地进行保护。将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由两难的境地转变为双赢的局面,对于现阶段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和农地保护政策的执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寻找合理农地非农化的数量出发,提出了合理的农地非农化度的概念,并将其与实际非农化过程结合起来,把现阶段农地非农化的数量细分为代价性损失、过度性损失Ⅰ和过度性损失Ⅱ。然后通过生产函数模型估计土地资源在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边际效益曲线,计算出1989~2003年间中国农地非农化的代价性损失比例为33.4%,...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晓忠 倪志良
经济增长和农地资源保护是当前农地非农化过程中需要权衡的两大内容。文章基于我国1997-2012年省际土地数据和边际收益理论,运用动态面板和门限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兼顾经济增长和农地资源保护的农地非农化最优规模。研究结果表明:依赖土地调节而提升经济增长的政策忽视了农地资源的生态和社会成本,致使我国农地过度非农化;农地非农化虽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但长期内由于资源约束效应而抑制经济增长,其最优规模应该不超过实际非农化的73.56%。因此,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常态时期,为了减少农地过度非农化以及保护农地资源,应完善资源补偿机制以及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减少对土地价格的行政干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合理的资源利用要求资源配置在代际上是有效率的。在资源代际最优配置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衡量农地非农化是否符合代际配置效率的宏观决策模型,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地非农化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若以1989-2003年为研究区间,1989-1996年阶段东、中、西部地区的过度非农化比例分别占各自实际非农化数量的6.58%、6.84%和7.85%,反映出1989-1996年期间的农地非农化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造成农地的过度非农化。因此,未来一段时间的农地非农化政策应该进一步控制农地非农化的速度,来保证农地资源能够在未来得到更优的利用。
关键词:
代际配置 农地非农化 过度性损失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程传兴 高士亮 张良悦
中国城镇化加速推进所带来的耕地快速流失,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基于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1985—2010年中国耕地的流失与粮食净进口具有高度的相关性,13个粮食主产区是耕地快速流失被迫调整的结果。城镇化对土地的刚性需求固然是耕地流失的主要原因,但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偏向发展战略却加速和放大了这一结果。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区域发展政策和行政管理方式,则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耕地违法开发上的政策博弈便会继续延续,只有将其置于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框架加以补偿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据此,本文提出了以土地发展权推进主体功能区和耕地保护的政策工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雲泰 黄贤金 陈志刚 彭佳雯
基于DEA和Malmquist TFP指数模型方法研究分析2000~2008年我国省域和区域层面农地非农化效率及其变化,为优化土地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省域层面各项平均效率水平一般,超过80%的省份农地非农化综合效率未达到有效状态;(2)农地非农化效率总体呈现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状态,区域差距呈现缩小趋势;(3)农地非农化平均综合效率的提升主要源于纯技术效率的贡献,而生产效率的明显改善得益于技术进步;(4)东部和东北地区农地非农化综合效率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区综合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西部地区上升显著。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农地非农化存在要素资源的利用不充分现象,效...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本文从资源经济学对资源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出发,构建了一个衡量农地非农化空间配置效率的模型,并对我国1989-2003年间的农地非农化进行检验,发现该期间我国农地非农化在空间配置上存在效率损失,如果将中部地区14.24%和西部地区3.66%的农地非农化指标转移到东部地区,将能够达到全国农地非农化空间配置的效率最优。然而,上述结论只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原配置的帕累托改善,而不是农地非农化的社会最优配置,因为最优配置还涉及其他方面效率的改善。所以,本文结论进一步指出,在现阶段农地资源存在过度非农化的情况下,对上述指标的调控虽然是必要的,但不是充要的。
关键词:
空间配置效率 农地非农化 过度性损失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孟平
农地对于农民来讲 ,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 ,亦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农地的转居农民 ,随着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将可能在生存、就业和发展等方面遇到困难。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因为用来处理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的现行制度安排存在明显缺陷。为了弥补这些制度缺陷 ,在重新安排相关制度时 ,应当允许农民从农地非公共目的的转让中取得一定收益 ,并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关键词:
农民 城市化 农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简新华 张国胜
在人多地少的国家里,如何正确处理“农地非农化”与保障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相互关系,是顺利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必须合理解决的难题之一。日本战后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历程和经验教训表明:“农地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和“市民化”应该基本同步,“农地非农化”必须与耕地保护相结合,实现农地的合理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地非农化”主要应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政府进行必要的合理的规划和调控等。
关键词:
日本 工业化 城市化 农地非农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牟燕 钱忠好
研究目的:测度2003—2008年中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并运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差异化的原因,揭示提升中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的政策含义。研究方法:比例分析法、变异系数分析法、泰尔指数分析法。研究结果:(1)2003—2008年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6年平均值为18.50%,2003年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为20.69%,2008年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为11.45%;(2)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平均值最高的地区与最低的地区相差35.18%,2003—2008年间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均有所上升。研究结论:(1)中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水平不高且呈现下降趋势;...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伶俐 王定祥
本文通过对城镇化中农地非农化配置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均存在失灵,并且政府失灵引致的农地非农化效率损失远大于市场失灵引发的效率损失。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是农地非农化配置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即使是两者协同发挥作用也难以促进农地适度非农化。只有引入政治协商制度,使之与市场机制、政府机制有机耦合和协同作用,才能最终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目标。中国要构建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三位一体"的农地适度非农化机制,还需要对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与管理制度、土地利用质量考核制度进行必要的创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碧峰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定祥
在农地非农化中,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都是不可缺少的配置手段,但它们都存在失灵,只有引入民主议会机制,并使之与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协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农地适度非农化配置。我国要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目标,需要清除农地产权不明晰、政府垄断、宏观监控机制僵化等障碍,建立起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民主协商机制有机融合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
城镇化 农地适度非农化 配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燕 张飞
当前,我国农地非农化存在过度的倾向。从供给角度看,主要缘于土地征用是农地非农化的唯一合法途径以及以"优先发展工业、城市"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从需求角度看,主要是政府和企业都具有极强的农地非农化偏好。要遏制我国当前农地过度非农化趋势,从供给角度讲,应改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实行农业、工业、城市农村协调发展战略;从需求角度讲,应提高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预期成本,严格执行公益性建设用地国家征用制度,加快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和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制度。
关键词:
农地过度非农化 土地征用 供给需求
[期刊] 改革
[作者]
金晶 曲福田
采用政策历史回溯的研究方法,在构建我国农地非农化政策调控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回顾1949~2007年我国农地非农化的政策调控历程。着重从政策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机理来研究政策,展示我国农地非农化政策调控的演进轨迹,总结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政策调控特征,剖析政策调控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研究启示及政策展望,以期为我国农地非农化的政策调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农地非农化 政策调控 历史回溯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董德坤 朱道林 王霞
农地除了具有生产功能外,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同时还具有生态的、社会的功能,而在土地市场上的土地价格中仅仅反映了前者,后者却没有得以有效的体现,而土地产权制度也无法提供一种农地有效保护的激励。因此对于农地保护而言,斯密所称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无法有效地配置土地以达到社会最优。从农地保护、农地转用和土地征用三个方面分析了外部性对农地非农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农地非农化 外部性 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