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840)
2023(19537)
2022(16546)
2021(15616)
2020(13138)
2019(30111)
2018(29650)
2017(56311)
2016(30528)
2015(34502)
2014(33807)
2013(33504)
2012(30717)
2011(27847)
2010(28249)
2009(26635)
2008(25737)
2007(23190)
2006(20855)
2005(18806)
作者
(85740)
(71741)
(70766)
(67321)
(45230)
(34048)
(31967)
(27869)
(27107)
(25465)
(24376)
(24245)
(22816)
(22585)
(22152)
(21877)
(21048)
(20860)
(20508)
(20343)
(17923)
(17555)
(17106)
(16327)
(16025)
(15957)
(15882)
(15880)
(14523)
(14121)
学科
(119545)
经济(119387)
(98625)
管理(97103)
(76962)
企业(76962)
(50211)
方法(49478)
数学(42146)
数学方法(41705)
中国(39030)
(35757)
农业(33401)
业经(31630)
(30962)
(30131)
银行(30089)
(29865)
金融(29862)
(28870)
地方(24336)
(23731)
技术(22849)
(22771)
贸易(22749)
(22633)
财务(22550)
财务管理(22502)
(22241)
企业财务(21421)
机构
大学(425420)
学院(424498)
(178074)
经济(174283)
管理(170087)
研究(145115)
理学(144900)
理学院(143341)
管理学(141251)
管理学院(140448)
中国(119430)
(91560)
科学(85689)
(84472)
(77734)
(72269)
中心(68198)
财经(65525)
研究所(65189)
(64134)
业大(63660)
(59773)
农业(59613)
北京(58297)
(54078)
师范(53637)
经济学(53448)
(51884)
(51538)
财经大学(48569)
基金
项目(281599)
科学(222724)
研究(210623)
基金(205464)
(178160)
国家(176620)
科学基金(152175)
社会(134714)
社会科(127565)
社会科学(127532)
基金项目(108696)
(108562)
自然(96284)
教育(95136)
自然科(94015)
自然科学(93997)
自然科学基金(92353)
(90620)
编号(85748)
资助(83408)
成果(70235)
(63229)
重点(62747)
(61309)
(60292)
课题(58697)
创新(56795)
国家社会(56078)
(55119)
教育部(54472)
期刊
(202956)
经济(202956)
研究(130629)
中国(93781)
(75870)
(66364)
管理(64888)
学报(63753)
科学(61249)
(53617)
金融(53617)
农业(50933)
大学(49927)
学学(46909)
教育(46448)
技术(36546)
业经(34670)
财经(32678)
经济研究(30435)
(28047)
(27651)
问题(26309)
技术经济(21186)
科技(20863)
理论(20610)
(20580)
世界(20559)
图书(20439)
现代(19951)
(19518)
共检索到6578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选庆  
本文通过对现行农村金融管理体制的弊端以及农地金融困境的分析 ,提出了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原则 ,进而对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管理创新的具体方案与配套措施进行了系统设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温铁军  刘亚慧  袁明宝  
把农村资产限定在所谓"第一产业",显然还不能适应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产业融合,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的"城乡融合"等内涵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提到了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贵州"塘约经验"也得到诸多肯定。各地经验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宏观环境中的产业资本过剩和中产群体崛起,使得农村中原来传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红宇  
中国经济客观上存在的区域差别和在农地经营上存在的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的比较优势,不同农地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别。如“两田制”尽管在全国都有表现,但最多的制度安排却集中于中部地区;“规模经营”则明显地在大城市郊区和沿海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强烈地制度供给冲动。因此,本报告例举“两田制”、“规模经营”以及“四荒”使用权拍卖三种在全国范围最多分布、影响最大的三种比较典型的制度创新类别,分析其起源、方式和制度绩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冰华  张安录  
建国后我国经历了四次农地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随之产生巨大的农地资源配置绩效差异。近20年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对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产权缺陷、规模缺陷以及保障缺陷已经构成我国农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的市场性、效率性、功能性障碍。为此,必须以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明确产权主体,高效配置农地资源;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培育农地配置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农地的生产功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邹新阳  段豫川  吕刚武  
中国农地金融制度从无到有,经历强制、诱致、又强制的变迁过程,但始终处于推进乏力的状态。论文通过对整个制度变迁过程中供需双方审慎态势及其原因的分析,指出农地金融制度必须通过外生供给的方式方可获得全面确立。并按照主体、内容和路径三个部分作出农地金融制度的外生安排和提出三级法人主体制的组织框架构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梅华  
"三农"问题不能回避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几经变迁。现行农地制度在其推行三十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三种模式只能是理论,而在现实中是难以付诸实践的。作为一种全国性的农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仍是制度变迁的基础,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进行一些诱致性创新:切实加快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放手村民依法自治,明确农地产权主体地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土地自发流转;政策导向上要尽量开辟活动空间,允许和鼓励群众自主创新;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万举  
在农地制度分析中制度效率分析应当与具体制度环境条件相结合。在稳定的宪法性秩序下,农地制度创新的可行路径是构建保障公平的农地权利交易机制。在影响农地制度变迁的非正式约束中群体共识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村民自主治理是当前保障和实施农民土地权益的可行性方法,而群体共识的再造和转换是促进农民自主治理的基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罗剑朝  
在农地流转背景下,积极稳妥推进以农地使用权抵押为特征的农地金融制度势在必行。本文探讨了当前构建农地金融制度的必要性,提出了农地金融制度的组织体系与机构选择初步设计方案,即近期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选择农村信用社作为开展农地金融业务的信用机构,待条件成熟时组建土地银行或土地金融公司;中长期目标模式是"固定两头,转换职能",即应以国家政权为依托,利用现代信用制度这一人类文明成果,以银行为载体,在最上层构建适合农业特殊需要的宏观信用制度安排,在最下层逐步形成一个与农民具有亲和力的金融组织;成立国家农地抵押贷款委员会,负责国家农地抵押贷款系统的管理,其常设机构是设在财政部的国家农地抵押贷款局;设立国家土地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熊战勋  
市场化进程中的农地资源利用与农地制度创新熊战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同样面临着这一历史任务。然而,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与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交织在一起,市场化...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史卫民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存在着缺乏完备的法律政策保护、完善的流转服务市场、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等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农地金融制度的比较考察,为我国在政府支持、政策优惠、组织机构、法律制度等方面促进农地金融制度的创建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应从完善农地金融的相关立法,加大农地金融的政策扶持,构建农地金融的组织体系,规范农地金融的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延廷  南佳艺  
目前我国农户的地权诉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由地权稳定、自主经营向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转化。这一变化的内在动力是农户急切希望改变承包地过于细碎化以及改善农业生产经营基本条件。考察我国农地制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就是农户的地权诉求决定农地制度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在当下一些地方的农地制度创新试验和经验中再次得到证明。今后我国农地制度创新必须遵循这一逻辑,根据我国农户地权诉求的变化,实施农户自愿前提下的承包地连片重划,争取国家对承包地重划制度的支持,强化农民集体民主决策制度,地方政府也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美银  
本文运用制度认知主义的分析框架,探求中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农民认知基础。研究认为,农民认知对农地制度创新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农地制度的改革与农民的认知不相一致,就会加大农地制度改革的成本、延缓农地制度改革的进程、最终决定农地制度改革的成败。作者对江苏部分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民对地权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认知程度,这对中国农地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农地制度未来的改革应该充分考量农民的认知,保证制度创新方式及目标与农民的认知相一致。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琴  
一些经验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农户并不向往土地的私有化改革,这与经济学界的理论推断大相径庭。本文认为,小农对于土地制度的偏好是具有充分理性的:由于土地的资源(?)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宏观约束,中国的农村土地必须同时具备社会保障功能和资产功能,因此农户选择农地制度的真实逻辑是,在"生存安全"和市场获利机会之间充分权衡,倾向于维持当前农地制度的基本架构,同时自发进行有利于其土地权益实现的各类渐进式创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傅晨  
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创新傅晨发轫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农地股份合作制是蕴涵着适应市场经济产权制度变革需求和农民群众创新精神的制度变迁,其不仅有可能成为沿海发达地区农地制度选择的普遍模式,也昭示着其他地方农业制度创新的前景。本文分析了农地股份合作制度变迁的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