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73)
- 2023(13417)
- 2022(11298)
- 2021(10824)
- 2020(9066)
- 2019(21212)
- 2018(20965)
- 2017(39258)
- 2016(21744)
- 2015(25042)
- 2014(24975)
- 2013(25002)
- 2012(23480)
- 2011(21314)
- 2010(21608)
- 2009(20417)
- 2008(20624)
- 2007(19037)
- 2006(16857)
- 2005(15275)
- 学科
- 济(92494)
- 经济(92390)
- 业(65448)
- 管理(62497)
- 农(51179)
- 企(43740)
- 企业(43740)
- 方法(38214)
- 农业(33787)
- 数学(33327)
- 数学方法(33094)
- 中国(26882)
- 财(24256)
- 业经(24055)
- 制(21268)
- 学(18904)
- 贸(18297)
- 贸易(18290)
- 易(17875)
- 地方(17676)
- 银(16272)
- 银行(16240)
- 行(15500)
- 体(15234)
- 策(14711)
- 发(14525)
- 务(14116)
- 融(14085)
- 金融(14076)
- 财务(14064)
- 机构
- 学院(315215)
- 大学(313548)
- 济(134033)
- 经济(131194)
- 管理(120349)
- 研究(111886)
- 理学(101335)
- 理学院(100188)
- 管理学(98679)
- 管理学院(98081)
- 中国(90417)
- 农(72342)
- 京(67822)
- 科学(67815)
- 财(61505)
- 所(57946)
- 农业(55888)
- 中心(52749)
- 研究所(52487)
- 业大(51765)
- 江(49434)
- 财经(47442)
- 经(43189)
- 北京(42924)
- 范(41141)
- 师范(40730)
- 经济学(40584)
- 院(38910)
- 州(38665)
- 经济学院(36581)
- 基金
- 项目(202579)
- 科学(158411)
- 研究(149641)
- 基金(146922)
- 家(128705)
- 国家(127566)
- 科学基金(107502)
- 社会(94935)
- 社会科(89459)
- 社会科学(89432)
- 省(78076)
- 基金项目(77650)
- 自然(67681)
- 教育(67513)
- 自然科(66062)
- 自然科学(66042)
- 划(65666)
- 自然科学基金(64903)
- 编号(61834)
- 资助(59847)
- 成果(50805)
- 部(46211)
- 重点(45555)
- 发(44427)
- 课题(42423)
- 创(41112)
- 国家社会(39697)
- 教育部(38833)
- 农(38661)
- 科研(38590)
- 期刊
- 济(158381)
- 经济(158381)
- 研究(92972)
- 农(74026)
- 中国(70737)
- 学报(52276)
- 农业(50085)
- 科学(48858)
- 财(48827)
- 管理(42183)
- 大学(39904)
- 学学(37707)
- 融(33775)
- 金融(33775)
- 教育(31648)
- 业经(29884)
- 技术(26612)
- 业(26587)
- 财经(23815)
- 经济研究(23322)
- 问题(21716)
- 经(20578)
- 版(18336)
- 世界(18128)
- 贸(16445)
- 技术经济(15951)
- 农村(15938)
- 村(15938)
- 资源(15820)
- 农业经济(15437)
共检索到490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淑莉
在公有制的土地框架下,政府必然是土地管理的主体,但在现行的农地管理制度和法律下,村集体的性质与地位、村集体与村干部制度以及农民现有的地位就决定了我国农地管理的各项政策缺乏明确的微观执行基础,因此,政策的效力很难得到切实有效的释放。
关键词:
农地管理 村集体 农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唐奇 李雪 张安录
农地城市流转中不同利益集团的福利状况业已成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农民集体作为影响最为深刻的利益集团之一,其福利在农地城市流转中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均衡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民集体福利的概念及其测度方法,然后论述福利均衡的概念,提出农民集体福利均衡分析的三个假设,在此基础上,对农地城市流转中的农民集体福利进行分析,提出实现农民集体福利均衡的条件,结果表明农地城市流转中农民集体福利均衡的必要条件为农民集体获得的经济补偿大于或等于其福利损失。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当前土地征收中农民集体获得的福利补偿不能弥补其福利损失,农地城市流转前后农民集体福利呈现不均衡状态。最后提出农地城...
关键词:
农地城市流转 农民集体 福利均衡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程久苗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法,基于强化农地流转过程中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完善农地流转权能设计,优化农地流转运行机制。研究表明,应明确村集体在农地流转中的法律地位和重要作用;集体土地所有权享有农地流转的管理与服务权能,农户土地承包权拥有农地流转的决策与收益权能,土地经营权体现为劳动生产和经营收益权能;促进农地流转由农户自发流转向村集体委托—代理流转方式的转化。现阶段应强化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农地流转管理与服务权能,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村集体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错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褚刚 张清勇
研究目的:从国家、农民和村庄三个视角,评述国内外有关中国农地集体化的研究文献,深入探讨农地制度变迁的复杂成因与历史过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从国家视角来看,已有研究以现代国家建设为基本脉络,将农地集体化视为一项革命性的制度安排,其成因可从国家推动集体化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来分析;从农民视角来看,已有研究关注农民的能动性,既分析了他们在情感、认知、观念和行为上的变化,也可从中见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作为连接国家与农民的中介,村庄兼具文化上的“共同体”和利益上的“博弈场”两种属性,该视角侧重考察农地集体化的微观机制,分析各主体在文化和利益驱动下的互动关系。研究结论:集体化是准确把握我国农地制度为何坚持“集体所有”不动摇的关键,未来可从强化学科交叉、促进理论提炼,超越单一视角、寻求整体理解,以及突破方法局限、增进多元认知等方面入手,以便在更广阔的理论对话上有所提升,构建更具中国特色的理论表达。
关键词:
农地 集体化 制度变迁 评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苏岚岚 何学松 孔荣
本文阐释了金融知识影响农民农地流转行为的机理,并引入农地确权颁证变量,根据陕西908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知识对农民农地流转选择及流转规模的差异化影响以及农地确权颁证对金融知识影响农民农地流转行为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知识对农民是否流转农地及农地流转规模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农民农地转入行为的影响大于对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研究进一步证实,农地确权颁证对金融知识影响农民农地流转行为发挥了调节作用,即通过提升农地产权强度和强化农地禀赋效应等抑制了金融知识对农民农地转出行为的正向影响,但增强了金融知识对农民农地转入行为的促进作用。因此,需从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推进农地确权颁证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系列改革措施等方面促进农民农地流转参与理性决策。
关键词:
金融知识 农地流转 农地确权颁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栾健 韩一军 金书秦
挖掘村集体在农地流转市场中的中介服务潜能对促进农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从村集体中介服务职能视角出发,构建村集体中介服务对农地流转市场和收入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12省(自治区)931份流转户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从农地流转数量看,采用村集体中介服务对流转规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该影响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表现为仅促进了转入规模的扩大;(2)从农地流转质量看,对于流转双方,采用村集体中介服务均有效促进了流转期限的增加和书面契约的实现,即村集体中介服务职能的发挥能够有效引导农地实现规范化、长期化流转;(3)从增收效应看,采用村集体中介服务有效促进了流转双方的收入提升,且对转入户收入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在未来的农地流转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村集体的中介服务职能、让村集体做好农地流转的“裁判员”,从而实现农地高效流转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栾健 韩一军 金书秦
挖掘村集体在农地流转市场中的中介服务潜能对促进农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从村集体中介服务职能视角出发,构建村集体中介服务对农地流转市场和收入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12省(自治区)931份流转户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从农地流转数量看,采用村集体中介服务对流转规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该影响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表现为仅促进了转入规模的扩大;(2)从农地流转质量看,对于流转双方,采用村集体中介服务均有效促进了流转期限的增加和书面契约的实现,即村集体中介服务职能的发挥能够有效引导农地实现规范化、长期化流转;(3)从增收效应看,采用村集体中介服务有效促进了流转双方的收入提升,且对转入户收入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在未来的农地流转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村集体的中介服务职能、让村集体做好农地流转的“裁判员”,从而实现农地高效流转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玲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是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目标中的二级目标。经过近十年的探索,西安市城中村涉及村落、人口、区域及可耕地面积都在呈递减趋势,但围绕改造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却呈多样化态势。问题的累积表明,城乡之间的开放维度这个结构性背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更,城中村地理空间城市化而社区管理边缘化所引发的农民的悖论心理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具体表现为:农民朝城市单向线性流动与失去土地的困窘焦虑相伴、农民接受城市文化洗礼与心理上的弱势认同并存、融入城市的期望与新身份模糊同在。
关键词:
国际化大都市 城中村农民 悖论心理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志强 高丹桂
现行农地制度混同了农村社区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使国家的基层代理人——社区组织替代集体经济组织行使土地所有权,残损了农民应有的土地权利,而且在正义和效率两方面都造成了负面影响。重构农地集体所有制,关键就是要重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使之成为独立于社区组织的实体,真正行使农地所有权。"新的制度安排"将能使多数农民得利而少数既得利益者受损。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期陈 董少林
对LW市几个被征地村庄的调研揭示了城市化背景下农地征用中存在的3个主要问题:村委会成员控制征地过程侵害村民利益;农村征地导致村民内部的财富两极分化;村民集体维权举步维艰。这些问题背后,既有深层的制度和政策因素,又与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相关,还涉及外来势力对农村集体经济单元的渗透。村委会成员对征地过程的控制问题其实不是简单的代理问题,而是一个制度性"取代"问题;被征地农村的贫富差距问题实质上体现的是农村集体经济公有财富的不公平再分配;被征地村民的集体行动困境则是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在外来势力参与下的极端情况。
关键词:
城市化 农地征用 村民利益 集体行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文勇 孟庆国 张悦
排他性权利是产权的基础。本文基于排他性产权的视角,对农地的私人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发现,集体所有制中,排他性权利实施的边际成本曲线斜率陡增;与私人所有制相比,农地集体所有制下的租值消散是明显的。此外,还分析了农地集体所有制中政府的多重角色。
关键词:
土地经济 农地制度 排他性产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郭罕卓 蔡继明
小产权房是一个新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攸关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大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小产权房供给背后的黑匣子,认为催生小产权房的制度根源在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不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这种制度诱导了村民的集体行动。短期政策要注意平衡各方利益,利用经济手段而非激烈的行政手段慎重地解决小产权房问题;在长期要着眼于土地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关键词:
小产权房 农地制度 集体行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晋洪涛
农地权属似乎是一个无需争论的问题,但基于7省567个样本农民的调查发现,不同年龄、职业、教育水平以及不同区域的农民,对农村土地权属的认知均表现出强烈的"非集体化"倾向以及高度"国家化"的特点。调查结果显示,农民这种与法律规定相悖的"非集体化"认知对当前我国农地流转、土地征收等方面有着显著影响,不同认知方式的农民有着不同的行为反应。因此,在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中,政策制定者和基层工作者必须尊重农民这一基于实践观察而确立的现实认知。
关键词:
农地产权 产权认知 农地流转 征地制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田甜 杨钢桥 赵微 汪文雄 吴九兴
研究目的:揭示农民参与农地整理项目的行为决策机理,为今后制定激励农民参与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基于成本收益理论视角构建农民参与农地整理项目行为决策模型,采用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农民参与行为决策由参与行为预期收益与成本所决定;农民对农地整理项目的认知、农民参与对项目工程质量影响的判断、周围村民意见、是否村干部、政府对农民参与所持的态度、项目信息公开透明程度、农民年龄等对农民参与行为决策影响显著。研究结论:在今后农地整理项目开展中要加大农地整理政策的宣传力度,支持和引导项目区农民积极参与项目的各项决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和谐"、"民主参与"等社会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玉敬
对农村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诚信缺失行为进行监管,可以有效防范失信行为的发生。文章从相关法律法规,惩处概率、执法力度的选择,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方面分析了市场监管体系存在着"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的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能够充分发挥监管部门对失信的约束作用,促进社会诚信环境的构建,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
监管 诚信 经济个体 农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