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14)
2023(16500)
2022(13652)
2021(12854)
2020(10802)
2019(24986)
2018(25059)
2017(47344)
2016(26344)
2015(29913)
2014(30143)
2013(29762)
2012(27844)
2011(25090)
2010(25401)
2009(24137)
2008(24363)
2007(22244)
2006(19952)
2005(18372)
作者
(76346)
(64712)
(63980)
(61378)
(40736)
(30824)
(29128)
(25192)
(24429)
(22982)
(22175)
(21607)
(20635)
(20555)
(20342)
(19863)
(19286)
(18935)
(18559)
(18516)
(16473)
(16042)
(15626)
(14676)
(14619)
(14588)
(14471)
(14270)
(13077)
(13008)
学科
(111057)
经济(110877)
(75569)
管理(72347)
(53944)
企业(53944)
(49596)
方法(44043)
数学(38400)
数学方法(37958)
中国(33911)
农业(32526)
(29482)
(28245)
业经(28019)
(22369)
(21617)
贸易(21606)
(21106)
地方(20572)
(19954)
(19577)
银行(19538)
(18735)
(18048)
金融(18044)
(16616)
(16396)
财务(16321)
财务管理(16265)
机构
大学(379973)
学院(378811)
(162141)
经济(158829)
管理(139152)
研究(136597)
理学(118252)
理学院(116865)
管理学(114779)
管理学院(114071)
中国(107412)
(81988)
科学(81903)
(78745)
(77014)
(70882)
研究所(63624)
中心(62623)
农业(60858)
(59652)
财经(59152)
业大(59059)
(53699)
北京(52389)
(50628)
经济学(50371)
师范(50141)
(48163)
(46315)
经济学院(45289)
基金
项目(242332)
科学(190019)
研究(178540)
基金(176045)
(154146)
国家(152777)
科学基金(129035)
社会(114484)
社会科(108077)
社会科学(108046)
(93161)
基金项目(92344)
教育(81770)
自然(80914)
自然科(78976)
自然科学(78950)
(78616)
自然科学基金(77553)
编号(72545)
资助(71897)
成果(60805)
(55243)
重点(55067)
(52925)
课题(50768)
(49257)
国家社会(48255)
(48030)
教育部(46963)
创新(46324)
期刊
(189857)
经济(189857)
研究(118330)
中国(86412)
(78197)
学报(62192)
(60972)
科学(57170)
农业(52554)
管理(50446)
大学(47975)
学学(45011)
教育(43440)
(41429)
金融(41429)
业经(32766)
技术(32563)
财经(30404)
经济研究(29134)
(27492)
(26243)
问题(26082)
(20940)
世界(20838)
(20591)
技术经济(19058)
国际(18241)
理论(17124)
统计(17123)
资源(16839)
共检索到5956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辛宝海  
在农地私有化问题上,正反双方立论的基础是农地私有化"后"的利弊比较,双方都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作为农地私有化的制度变迁是否具有可行性,制度变迁的动力和阻力是什么。实际上,利益博弈才是农地制度变革路径的决定因素。从农地制度路径依赖的角度,分析利益相关方的预期利益冲突和均衡,中国目前农地私有化不可行的真正障碍在于政治上不可行和经济上缺乏效率优势。因此,在保持既定农地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市场对农地使用权配置的力度,为农地使用权的市场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该是农地制度变革最好的切入点。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郑彧豪  郑林  
中国农地必须私有化的观点既有违现实,也存在理论失误。农地私有化消除不了农地资源禀赋及其生产效率在国别间存在的差异,也决定不了农业生产的集中度及其规模化程度。农地的利用效率取决于农地使用者,取决于使用权的制度安排。混淆产权与所有权概念是农地私有化效率崇拜的重要理论误导因素。明晰农地产权不是要变更所有权制度,而是要合理配置农地所有权权能。建立权、责、利相对称且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相匹配的农地制度,是构建中国特色农地治理体系的方向性选择。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郑彧豪  郑林  
中国农地必须私有化的观点既有违现实,也存在理论失误。农地私有化消除不了农地资源禀赋及其生产效率在国别间存在的差异,也决定不了农业生产的集中度及其规模化程度。农地的利用效率取决于农地使用者,取决于使用权的制度安排。混淆产权与所有权概念是农地私有化效率崇拜的重要理论误导因素。明晰农地产权不是要变更所有权制度,而是要合理配置农地所有权权能。建立权、责、利相对称且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相匹配的农地制度,是构建中国特色农地治理体系的方向性选择。
[期刊] 改革  [作者] 傅晨  
农地制度私有化是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内容。由于农地制度的初始状态不同,东欧国家农地私有化采取了土地归还、证券赔偿、按人均分三种不同方式。东欧国家农地私有化的进展比预期缓慢,伴随农业生产的大幅度下降和波动。东欧国家农地私有化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启示:必须高度重视东欧国家农地私有化进展缓慢,私有化后农地市场发育缓慢、农业绩效不佳的情况,注重培育适宜改革的宏观经济环境。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璐璐  
俄罗斯在农地私有化改革过程中,确立了农民的农地私有产权。但是这种私有产权只是名义上的权利,是一种份额权利,而不是实质性对土地的所有。叶利钦政府看到这个问题的缺陷,推进农地流转的尝试,但是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农地流转尝试并不成功。因此,叶利钦时代的农地私有化改革只是确立了产权形式,而未能发挥农地产权的激励效应。普京政府看到了私有产权在没有土地流转下的困境,于是,通过《俄罗斯联邦农地流转法》,建立私有产权的自由流转制度,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俄罗斯农地制度变迁史证明,单纯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并不能发挥农地作为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只有将农地制度改革和农地流转制度进行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地产权的全部权能和激励效应。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邹新阳  王贵彬  
农地金融制度最早试点开始1988年的贵州湄潭,主要试点形式包括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土地资产证券化、农地信托和农地金融合作,但整体推进乏力,反映出在我国构建农地金融制度过程中的多种障碍,表现突出的包括:农地法律依据缺乏、农业保险缺失和社会保障不足。为了破除障碍,需要政府尽早修改相关法律、提供宽松政策环境、加强农业保险建设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傅晨  林须忠  段鹏飞  
本文指出了波兰农地私有化工作不尽人意的方面,其国有农地私有化大多采取了租赁经营形式,取消农业合作社的工作经历了反复,私人农场的经营规模没有明显扩大,私有化后农业生产一度滑坡并长期起伏。波兰农地私有化对中国农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农地私有化不是政府一相情愿,私有化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必须高度重视和培育适宜改革的宏观经济环境。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姚万军  曾霞  楚克本  
作者认为判断农地私有化是否是促进农地流转的必然选择的关键在于判断经营权流转和私有产权流转两种流转方式中哪一种更适合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如果经营权流转更适合农业资源禀赋条件,考虑到改革的成本,就没有农地私有化的必然性。日本的农户同时享有农地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流转权,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比较两种流转方式的有效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营权流转促进了日本农地的流转,而所有权流转并没有促进其农地流转。进一步分析发现,这是因为非农化增值预期收益强化了农地的资产性作用,扭曲了市场对农地生产要素的配置机制。而农地经营权流转既可以保障农户在农地被征用为非农用地时获得高收益,又可以保证其在农地不被征用时通过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裴新辉  周腰华  姚媛媛  刘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这是由于三大制度原因造成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城市劳动力市场制度,而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是直接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制度原因,因此亟需进行农地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黄忠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框架下,要想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在土地使用权层面力促其自由流转。因此"土地流转"就当然地成为了"新土改"的一个关键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潜伟  
同地同权是农地入市的前提条件,而同地同权的法理依据在于物权的平等性,我国应当实行一体承认、平等保护的土地政策。但是目前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盘根错节,单独就某一方面进行改革很难落实同地同权的政策。因此应当实行新的城乡二元体制,才能根本纠正旧的城乡二元体制。为此应当改革土地规划、用途管制和征收补偿制度,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史大平  王定祥  
本文在对农地适度非农化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地适度非农化的制度障碍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准市场化的农地非农化路径依赖和政策措施。本文认为,纯市场机制和纯政府机制都无法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配置,只有建立起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的准市场化机制才能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雷原  
一)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20个年头。在这20年中,我国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近期并不可能改变的约束条件下,在各个可能的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反复的试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土地制度形式,也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然而,不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家庭...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思源  曲福田  刘友兆  
研究目的:建立农地非农化与人类经济活动、人口增长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方法:数学建模与数值模拟。研究结果:(1)当农地承载力较大时,可持续利用的土地资源总量可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农地非农化水平较高。(2)过度的农地非农化、低效率土地资源利用等一些减小资源承载力的人类活动,都将导致人口—土地资源系统作较快的非周期运动,而剧烈的变化意味着灾变。(3)农地非农化水平一定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可促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4)当前,大量的农地被非农化,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尤为重要。研究结论:农地非农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非线性系统,不同的土地利用和人口发展方向,将形成不同的平衡态,进而导致系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汪菁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有助于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技术推广,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目标下推动农地流转存在诸多障碍,如农户经济利益保障不足、非农劳动力社保缺失、城乡资源配置失衡等。本文以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为切入点,结合当前农地流转滞后现象特点,探讨如何在保障农户农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基于农户自愿原则提高农地流转效果,优化农地资源配置,以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开展带来积极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