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65)
- 2023(14642)
- 2022(11929)
- 2021(11133)
- 2020(9064)
- 2019(20676)
- 2018(20533)
- 2017(38532)
- 2016(20736)
- 2015(23010)
- 2014(22911)
- 2013(22454)
- 2012(20543)
- 2011(18757)
- 2010(18875)
- 2009(18067)
- 2008(17796)
- 2007(16124)
- 2006(14609)
- 2005(13499)
- 学科
- 济(88913)
- 经济(88796)
- 业(70240)
- 管理(62577)
- 企(49215)
- 企业(49215)
- 农(47560)
- 方法(31962)
- 农业(31483)
- 中国(28828)
- 数学(26876)
- 数学方法(26660)
- 业经(25773)
- 制(22686)
- 财(21967)
- 技术(19483)
- 贸(16970)
- 贸易(16955)
- 体(16683)
- 易(16621)
- 学(16307)
- 银(16274)
- 银行(16260)
- 行(15729)
- 地方(15691)
- 发(15041)
- 融(14881)
- 金融(14879)
- 策(14189)
- 理论(13282)
- 机构
- 学院(297973)
- 大学(297194)
- 济(135531)
- 经济(133164)
- 管理(115268)
- 研究(105308)
- 理学(99048)
- 理学院(98031)
- 管理学(96731)
- 管理学院(96170)
- 中国(84041)
- 京(62643)
- 财(61610)
- 农(60249)
- 科学(59275)
- 所(51879)
- 财经(48050)
- 中心(47876)
- 研究所(46626)
- 农业(45802)
- 江(45104)
- 业大(44656)
- 经(43878)
- 经济学(42405)
- 北京(39543)
- 经济学院(38033)
- 范(37934)
- 师范(37643)
- 院(37095)
- 财经大学(35379)
- 基金
- 项目(195640)
- 科学(157574)
- 研究(148714)
- 基金(145057)
- 家(125834)
- 国家(124708)
- 科学基金(107702)
- 社会(99628)
- 社会科(94243)
- 社会科学(94227)
- 基金项目(76429)
- 省(74839)
- 教育(66792)
- 自然(65414)
- 自然科(63912)
- 自然科学(63898)
- 自然科学基金(62835)
- 划(62506)
- 编号(59005)
- 资助(56802)
- 成果(48221)
- 创(45576)
- 部(45532)
- 重点(44196)
- 发(43447)
- 制(42801)
- 国家社会(42746)
- 创新(41905)
- 课题(41006)
- 教育部(39443)
- 期刊
- 济(157648)
- 经济(157648)
- 研究(94131)
- 中国(68356)
- 农(62935)
- 财(46499)
- 管理(43749)
- 科学(43331)
- 农业(42457)
- 学报(42313)
- 大学(34339)
- 融(32947)
- 金融(32947)
- 学学(32382)
- 教育(32185)
- 业经(28709)
- 技术(25152)
- 财经(24757)
- 经济研究(23895)
- 业(21990)
- 问题(21773)
- 经(21474)
- 世界(18136)
- 贸(16369)
- 技术经济(15675)
- 农村(15302)
- 村(15302)
- 科技(15236)
- 版(14885)
- 农业经济(14565)
共检索到463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郑彧豪 郑林
中国农地必须私有化的观点既有违现实,也存在理论失误。农地私有化消除不了农地资源禀赋及其生产效率在国别间存在的差异,也决定不了农业生产的集中度及其规模化程度。农地的利用效率取决于农地使用者,取决于使用权的制度安排。混淆产权与所有权概念是农地私有化效率崇拜的重要理论误导因素。明晰农地产权不是要变更所有权制度,而是要合理配置农地所有权权能。建立权、责、利相对称且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相匹配的农地制度,是构建中国特色农地治理体系的方向性选择。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郑彧豪 郑林
中国农地必须私有化的观点既有违现实,也存在理论失误。农地私有化消除不了农地资源禀赋及其生产效率在国别间存在的差异,也决定不了农业生产的集中度及其规模化程度。农地的利用效率取决于农地使用者,取决于使用权的制度安排。混淆产权与所有权概念是农地私有化效率崇拜的重要理论误导因素。明晰农地产权不是要变更所有权制度,而是要合理配置农地所有权权能。建立权、责、利相对称且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相匹配的农地制度,是构建中国特色农地治理体系的方向性选择。
[期刊] 改革
[作者]
傅晨
农地制度私有化是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内容。由于农地制度的初始状态不同,东欧国家农地私有化采取了土地归还、证券赔偿、按人均分三种不同方式。东欧国家农地私有化的进展比预期缓慢,伴随农业生产的大幅度下降和波动。东欧国家农地私有化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启示:必须高度重视东欧国家农地私有化进展缓慢,私有化后农地市场发育缓慢、农业绩效不佳的情况,注重培育适宜改革的宏观经济环境。
关键词:
东欧 农地制度 私有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辛宝海
在农地私有化问题上,正反双方立论的基础是农地私有化"后"的利弊比较,双方都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作为农地私有化的制度变迁是否具有可行性,制度变迁的动力和阻力是什么。实际上,利益博弈才是农地制度变革路径的决定因素。从农地制度路径依赖的角度,分析利益相关方的预期利益冲突和均衡,中国目前农地私有化不可行的真正障碍在于政治上不可行和经济上缺乏效率优势。因此,在保持既定农地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市场对农地使用权配置的力度,为农地使用权的市场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该是农地制度变革最好的切入点。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璐璐
俄罗斯在农地私有化改革过程中,确立了农民的农地私有产权。但是这种私有产权只是名义上的权利,是一种份额权利,而不是实质性对土地的所有。叶利钦政府看到这个问题的缺陷,推进农地流转的尝试,但是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农地流转尝试并不成功。因此,叶利钦时代的农地私有化改革只是确立了产权形式,而未能发挥农地产权的激励效应。普京政府看到了私有产权在没有土地流转下的困境,于是,通过《俄罗斯联邦农地流转法》,建立私有产权的自由流转制度,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俄罗斯农地制度变迁史证明,单纯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并不能发挥农地作为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只有将农地制度改革和农地流转制度进行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地产权的全部权能和激励效应。
关键词:
俄罗斯 农地 私有化 流转 思考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傅晨 林须忠 段鹏飞
本文指出了波兰农地私有化工作不尽人意的方面,其国有农地私有化大多采取了租赁经营形式,取消农业合作社的工作经历了反复,私人农场的经营规模没有明显扩大,私有化后农业生产一度滑坡并长期起伏。波兰农地私有化对中国农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农地私有化不是政府一相情愿,私有化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必须高度重视和培育适宜改革的宏观经济环境。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姚万军 曾霞 楚克本
作者认为判断农地私有化是否是促进农地流转的必然选择的关键在于判断经营权流转和私有产权流转两种流转方式中哪一种更适合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如果经营权流转更适合农业资源禀赋条件,考虑到改革的成本,就没有农地私有化的必然性。日本的农户同时享有农地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流转权,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比较两种流转方式的有效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营权流转促进了日本农地的流转,而所有权流转并没有促进其农地流转。进一步分析发现,这是因为非农化增值预期收益强化了农地的资产性作用,扭曲了市场对农地生产要素的配置机制。而农地经营权流转既可以保障农户在农地被征用为非农用地时获得高收益,又可以保证其在农地不被征用时通过从...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熊战勋
市场化进程中的农地资源利用与农地制度创新熊战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同样面临着这一历史任务。然而,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与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交织在一起,市场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冰华 张安录
建国后我国经历了四次农地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随之产生巨大的农地资源配置绩效差异。近20年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对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产权缺陷、规模缺陷以及保障缺陷已经构成我国农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的市场性、效率性、功能性障碍。为此,必须以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明确产权主体,高效配置农地资源;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培育农地配置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农地的生产功能。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农地资源 农地配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红宇
中国经济客观上存在的区域差别和在农地经营上存在的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的比较优势,不同农地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别。如“两田制”尽管在全国都有表现,但最多的制度安排却集中于中部地区;“规模经营”则明显地在大城市郊区和沿海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强烈地制度供给冲动。因此,本报告例举“两田制”、“规模经营”以及“四荒”使用权拍卖三种在全国范围最多分布、影响最大的三种比较典型的制度创新类别,分析其起源、方式和制度绩效。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选庆
本文通过对现行农村金融管理体制的弊端以及农地金融困境的分析 ,提出了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原则 ,进而对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管理创新的具体方案与配套措施进行了系统设计。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伶俐 王定祥
本文通过对城镇化中农地非农化配置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均存在失灵,并且政府失灵引致的农地非农化效率损失远大于市场失灵引发的效率损失。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是农地非农化配置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即使是两者协同发挥作用也难以促进农地适度非农化。只有引入政治协商制度,使之与市场机制、政府机制有机耦合和协同作用,才能最终实现农地适度非农化目标。中国要构建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三位一体"的农地适度非农化机制,还需要对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与管理制度、土地利用质量考核制度进行必要的创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成林 何自力
本文明确反对土地私有化政策,并在重新界定土地职能的基础上,证明了土地私有化在带来生产增益和经济绩效改善的同时,必将对中国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在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土地私有化将使中国爆发"马尔萨斯危机"的可能性处于不可控制的境地。另外,作为基础性制度安排的现有土地产权制度是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是缓解经济危机失业压力的重要缓冲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宏 周应恒
中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运行中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土地经营细碎化,无法取得规模经济。目前理论界有观点认为使农地产权私有化,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和集中,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获得规模经济。通过对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农地制度变迁与土地经营规模变化的研究,表明农地产权私有并不必然产生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显著上升,土地产权的私有化既不是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可以考虑在维护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及其产权安排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产权改革,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功能,克服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在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以多种形式流转农地承包经营权和发展多种规模经营主体、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
关键词:
农地产权私有 土地流转和集中 规模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