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00)
- 2023(9598)
- 2022(7838)
- 2021(7282)
- 2020(5838)
- 2019(13465)
- 2018(13149)
- 2017(25052)
- 2016(13706)
- 2015(15457)
- 2014(15084)
- 2013(15392)
- 2012(14536)
- 2011(13665)
- 2010(13608)
- 2009(12282)
- 2008(12121)
- 2007(10711)
- 2006(9793)
- 2005(8683)
- 学科
- 济(65131)
- 经济(65075)
- 农(45999)
- 业(39152)
- 农业(30441)
- 管理(29399)
- 方法(24500)
- 数学(22416)
- 数学方法(22246)
- 中国(19387)
- 企(17147)
- 企业(17147)
- 业经(16539)
- 学(14522)
- 环境(14345)
- 贸(13573)
- 贸易(13567)
- 易(13330)
- 发(12326)
- 制(12235)
- 地方(11336)
- 农业经济(10304)
- 财(10164)
- 发展(9603)
- 展(9503)
- 银(9401)
- 体(9387)
- 银行(9372)
- 行(9196)
- 村(9070)
- 机构
- 学院(205555)
- 大学(204784)
- 济(95189)
- 经济(93804)
- 研究(80335)
- 管理(74956)
- 理学(65338)
- 理学院(64535)
- 管理学(63449)
- 管理学院(63102)
- 中国(61944)
- 农(59295)
- 科学(49667)
- 农业(45679)
- 京(43833)
- 所(41748)
- 业大(39129)
- 研究所(38551)
- 财(37026)
- 中心(35601)
- 财经(30161)
- 经济学(30083)
- 江(29758)
- 农业大学(28388)
- 经(27881)
- 范(27824)
- 师范(27578)
- 院(27427)
- 北京(27308)
- 经济学院(27267)
- 基金
- 项目(141997)
- 科学(112969)
- 基金(106669)
- 研究(102527)
- 家(95434)
- 国家(94657)
- 科学基金(79247)
- 社会(68285)
- 社会科(64492)
- 社会科学(64473)
- 基金项目(56673)
- 省(53322)
- 自然(50061)
- 自然科(48882)
- 自然科学(48866)
- 自然科学基金(48030)
- 划(45804)
- 教育(44490)
- 资助(42436)
- 编号(39555)
- 部(33353)
- 农(33172)
- 发(32938)
- 重点(32714)
- 成果(31286)
- 国家社会(30033)
- 创(29218)
- 中国(28897)
- 教育部(27657)
- 创新(27584)
共检索到3061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天驹 贾磊 张晓慧
综合运用排放系数法、变异系数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的时空分异与驱动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我国农地碳排放量在2000—2018年间大体上呈现先上升,近年来稳定下降的变化趋势;(2)中国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除东北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农地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3)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表明,研究期内农地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持续减弱的正向关联,其空间集聚状况变化较为稳定,基本呈现出与农业产值相匹配的分布格局;(4)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核心驱动因子在研究期经历了较大变化,主要驱动因素逐渐由人口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向经济因素转变;(5)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一些解释力较小的因子在与其他因子交互叠加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强,显著提高其对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天驹 贾磊 张晓慧
综合运用排放系数法、变异系数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的时空分异与驱动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我国农地碳排放量在2000—2018年间大体上呈现先上升,近年来稳定下降的变化趋势;(2)中国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除东北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农地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3)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表明,研究期内农地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持续减弱的正向关联,其空间集聚状况变化较为稳定,基本呈现出与农业产值相匹配的分布格局;(4)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核心驱动因子在研究期经历了较大变化,主要驱动因素逐渐由人口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向经济因素转变;(5)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一些解释力较小的因子在与其他因子交互叠加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强,显著提高其对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兆亮 罗小锋 张俊飚 邹金浪
在测算各地区农业科研投资政府、创收、社会三类来源资金比重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变异系数、ESDA等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我国农业科研投资结构的空间分异特征,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科研投资社会资金比重变化平稳,而政府资金和创收资金的比重则分别表现为波动上升和波动下降的相对变化趋势,政府资金是农业科研投资的主要来源。2中国农业科研投资结构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均呈现总体缩小的态势。3政府资金比重高值分布区由2002年的"胡焕庸线"西北部地区扩展到2013年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创收资金恰好相反;而社会资金相对高值省份则由2002年的相互分散分布转为2013年的北方与南方地区集中连片分布。4政府资金比重与人均GDP、第一产业比重显著负相关,农业科技政策促进了政府资金比重的上升,创收资金则正好相反;社会资金比重值分别受到人均GDP的显著正影响和第一产业比重的显著负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玉杰 耿献辉
农业资源效率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农业绿色健康发展,避免农业自然资源受损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运用SFA模型对中国2007—2018年的农业资源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结合核密度函数方法分析农业资源效率的时空分布状态,最后运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影响农业资源效率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农药的过度使用外,劳动力、资本、水资源、土地资源、化肥等资源的投入都会带来农业资源效率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资源效率虽然基准水平较高,但是仍未达到效率前沿面,且在近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农业资源效率存在空间上的相关性,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在影响因素之中,地区的经济、城镇化、交通、教育、财政支农等因素的水平越高,则越能提高农业资源效率水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玉杰 耿献辉
农业资源效率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农业绿色健康发展,避免农业自然资源受损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运用SFA模型对中国2007—2018年的农业资源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结合核密度函数方法分析农业资源效率的时空分布状态,最后运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影响农业资源效率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农药的过度使用外,劳动力、资本、水资源、土地资源、化肥等资源的投入都会带来农业资源效率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资源效率虽然基准水平较高,但是仍未达到效率前沿面,且在近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农业资源效率存在空间上的相关性,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在影响因素之中,地区的经济、城镇化、交通、教育、财政支农等因素的水平越高,则越能提高农业资源效率水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艳秋 戴小文
低碳农业不仅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过程,研究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对中国制定农业减排措施具有一定意义。而已有研究更注重农业碳排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未从影响因素本身出发考虑其在影响农业碳排时的时间差异和区域差异。本文将对应分析和面板模型结合,一方面从时间纬度分析了全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从空间纬度探讨了地区农业碳排主导因素的区域差异。得到了两方面结论:一是中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在时间纬度上有两个发展阶段,先由农业经济结构主导向农业机械化主导转变,再向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主导转变;二是中国农业碳排主导因素在空间纬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经济发...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特征 对应分析 面板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论文通过构建碳压力指数模型测度2003—2020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碳压力,综合运用σ收敛、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碳压力总体呈鲜明提升趋势,上游与下游地区碳压力增强趋势更显著,且下游当前为高碳压力聚集区域。(2)相较中下游碳压力差距的缩小之势,流域整体及上游碳压力则不存在σ收敛现象。(3)区域间差异是流域碳压力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上游与其他地区间碳压力差异都较大,且上游内部城市间碳压力差异呈扩张趋势。(4)城镇化发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结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等是驱动流域碳压力提升的显著作用力,同时各驱动力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流域碳压力的时空分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论文通过构建碳压力指数模型测度2003—2020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碳压力,综合运用σ收敛、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碳压力总体呈鲜明提升趋势,上游与下游地区碳压力增强趋势更显著,且下游当前为高碳压力聚集区域。(2)相较中下游碳压力差距的缩小之势,流域整体及上游碳压力则不存在σ收敛现象。(3)区域间差异是流域碳压力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上游与其他地区间碳压力差异都较大,且上游内部城市间碳压力差异呈扩张趋势。(4)城镇化发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结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等是驱动流域碳压力提升的显著作用力,同时各驱动力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流域碳压力的时空分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梁青青
以1995~2014年农业能源消耗为基础数据,利用碳排放估算公式对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规模、强度和结构进行测算。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与LMDI分解法,结合计量模型,对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碳排放量逐年增加,1995年为3882.8293万吨,2014年达到8385.9491万吨,年均增长4.15%。农药、化肥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农业人均碳排放总量、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量不断递增。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与农业碳排放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
关键词:
农地资源 碳排放 强度 结构 因素分解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梁青青
以19952014年农业能源消耗为基础数据,利用碳排放估算公式对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规模、强度和结构进行测算。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与LMDI分解法,结合计量模型,对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碳排放量逐年增加,1995年为3882.8293万吨,2014年达到8385.9491万吨,年均增长4.15%。农药、化肥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农业人均碳排放总量、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量不断递增。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与农业碳排放量之间存在
关键词:
农地资源 碳排放 强度 结构 因素分解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霞 张丽君 秦耀辰 张晶飞
中国高碳制造业碳排放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中国省域制造业能源消费数据,利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2006—2015年间中国30个省(市、区)(除港澳台、西藏外)高碳制造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除北京和上海外,其他省域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碳排放"热点区"集聚在渤海湾、华北平原等区域;②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以及空间溢出效应;③经济规模扩大是造成高碳制造业碳排放量增加的首要因素,而产业结构调整是造成其碳排放减少的重要因素;④资源禀赋水平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强会促进高碳制造业碳排放的正向空间溢出,导致邻省碳排放增加,而技术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度提高、外商投资增加,则有利于邻省高碳制造业碳排放减少。因而,在高碳制造业碳减排过程中,各省应突破省域界限,形成联动协调机制,通过优势互补、打破技术创新瓶颈,突破原有认知锁定,解锁不合理产业政策,在完成碳减排目标的同时实现整个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欢 尚英仕
“健康中国”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进民生福祉的一项重要战略。文章构建了多维度的“健康中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健康中国”建设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方差分解方法从空间和结构双视角考察了其时空分异,利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健康中国”建设水平均呈逐渐提高趋势,但区域不均衡显著,东部地区建设水平始终高于中西部地区。(2)从空间视角看,“健康中国”建设水平的总体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区域间差距始终是“健康中国”建设水平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从结构视角看,2014年之前“健康中国”发展不均衡主要在于健康服务差异较大,但2015年之后健康产业发展地区间不平衡的扩大逐渐成为“健康中国”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循环积累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分权程度、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健康中国”建设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安静 郭琳 赵景峰
本文将Tapio脱钩指数和LMDI分解方法结合,分别从中国整体层面和中国省份层面对2000-2019年间的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指数进行测算并对脱钩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各省的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演变过程。(2)能源强度是促进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弱脱钩的最主要驱动因素(-30.6%),而人均GDP的增长则是抑制两者脱钩的最主要驱动因素(114.8%)。(3)各个驱动因素在各个省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能源强度在一些省份的各个经济发展阶段都促进了其二氧化碳排放的降低,而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能源大省,则促进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孔凡文 李鲁波
基于2007~2016年我国省域建筑业碳排放量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10年来省域建筑业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并对省域建筑业碳排放量空间分异特征以及驱动因素变化规律进行模拟和估计。结果显示:建筑业碳排放东西方向上的空间分异程度大于南北方向,且总体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趋势;省域建筑业碳排放由单一因素为主导向多因素共同作用转化,且驱动因素存在区域异质性。以期为制定差别化的建筑业碳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启志 李怡呐
本文从经济现代化、社会文明现代化、科技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4个维度出发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利用2012~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计算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并探究其时序演变特征;并对4个子维度进行耦合协调分析,探究4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的动态演进过程;最后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整体的现代化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但协调发展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我国现代化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形成“东高西低”的格局,现代化水平整体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包容性政府调控能力以及人口增速、合理的产业结构及资源效率均能促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