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15)
- 2023(17377)
- 2022(14407)
- 2021(13614)
- 2020(11181)
- 2019(25460)
- 2018(24749)
- 2017(47551)
- 2016(25242)
- 2015(27966)
- 2014(27304)
- 2013(26934)
- 2012(24594)
- 2011(21993)
- 2010(21702)
- 2009(20009)
- 2008(19221)
- 2007(16488)
- 2006(14431)
- 2005(12266)
- 学科
- 济(106720)
- 经济(106595)
- 业(73477)
- 管理(67774)
- 农(52150)
- 企(50243)
- 企业(50243)
- 方法(45327)
- 数学(41228)
- 数学方法(40771)
- 农业(34400)
- 中国(29947)
- 业经(26532)
- 财(26232)
- 贸(21939)
- 贸易(21930)
- 易(21504)
- 制(20340)
- 学(19781)
- 地方(19279)
- 策(16904)
- 银(16055)
- 银行(16019)
- 环境(15972)
- 发(15947)
- 技术(15546)
- 行(15350)
- 务(14754)
- 财务(14711)
- 财务管理(14683)
- 机构
- 学院(352641)
- 大学(347973)
- 济(154236)
- 经济(151600)
- 管理(139166)
- 理学(121533)
- 理学院(120292)
- 研究(120168)
- 管理学(118387)
- 管理学院(117764)
- 中国(93833)
- 农(75203)
- 科学(72279)
- 京(71358)
- 财(66951)
- 所(58766)
- 农业(58077)
- 业大(57940)
- 中心(56775)
- 财经(54017)
- 研究所(53838)
- 江(49986)
- 经(49715)
- 经济学(47484)
- 北京(44005)
- 范(43870)
- 师范(43401)
- 院(43059)
- 经济学院(43054)
- 财经大学(40086)
- 基金
- 项目(247201)
- 科学(196610)
- 基金(183668)
- 研究(178908)
- 家(161764)
- 国家(160399)
- 科学基金(137904)
- 社会(118294)
- 社会科(112066)
- 社会科学(112040)
- 基金项目(97055)
- 省(94408)
- 自然(88751)
- 自然科(86730)
- 自然科学(86704)
- 自然科学基金(85183)
- 教育(80155)
- 划(80086)
- 资助(73770)
- 编号(70518)
- 部(55895)
- 重点(55440)
- 成果(54980)
- 发(54196)
- 创(51959)
- 国家社会(50545)
- 创新(48665)
- 教育部(47758)
- 科研(47676)
- 课题(47599)
- 期刊
- 济(165391)
- 经济(165391)
- 研究(98488)
- 农(75920)
- 中国(66975)
- 学报(55887)
- 科学(53654)
- 农业(51736)
- 财(48759)
- 管理(46198)
- 大学(43495)
- 学学(41866)
- 融(34554)
- 金融(34554)
- 业经(32824)
- 教育(27877)
- 技术(27792)
- 经济研究(26591)
- 财经(25695)
- 业(25176)
- 问题(23083)
- 经(22156)
- 世界(18658)
- 版(18547)
- 贸(17799)
- 资源(17274)
- 技术经济(16485)
- 科技(16349)
- 统计(15970)
- 农村(15733)
共检索到508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建平 余晋晶 葛扬 孙爱军
文章选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个维度构建农村居民福利水平指标。基于北大法宝和各城市政府官方网站,以各地实际开启农地确权制度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农地确权对农村居民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地确权制度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地流转规模和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跃度来改善农村居民福利水平。(2)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农地确权可以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福利水平;在西部地区,农地确权对农村贫困治理具有极大作用。(3)在产权强度保护较好的地区,农地确权可以通过更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改善农村居民福利水平;在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农地确权可以通过更大规模促使农地流转来改善农村居民福利水平;在金融支持水平较高的地区,农地确权可以通过更加有效激发农村金融市场发育来改善农村居民福利水平。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徐保根 韩璐
研究目的:以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典型地区的农户作为案例,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集中与农地流转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Logistic模型。研究结果:(1)农村居民点集中意愿由低到高顺序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晖 李小琴
基于2010—2012年和2010—2018年CFPS两组面板数据,通过PSM-DID消除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自选择效应"和内生性问题,对新农保政策可能带来的农村居民消费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新农保政策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短期,且这种短期的消费促进效应主要表现在60周岁及以上的农村居民样本中。从消费结构来看,新农保政策主要促进了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衣着消费以及日常消费等三类基本生活消费。同时,新农保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还存在着区域异质性,其中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消费促进效应显著,而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促进效应逐渐减弱。
关键词:
新农保 消费结构 收入效应 预期效应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何泱泱 周钦
抑郁症状影响到个人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是衡量主观福利状况的重要反向指标。本文实证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抑郁症状的影响,发现新农保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的主观福利状况:按年龄划分,60岁以下参保人群的抑郁程度比未参保人群低7%;60岁及以上参保人群的抑郁程度比未参保人群低16%;新农保对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影响更大;也显著改善了2011年未参保而2013年参保的新增群体的主观福利。同时,"新农保"政策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财富水平较低的农村老年人受到的影响更明显;政策影响在不同地区亦具有差异性。
关键词:
新农保 主观福利 抑郁症状 异质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桂芝 郭丽英
依据福利经济学原理,着眼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视角,利用计量模型和统计年鉴系列数据,对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节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福利效应进行了实证测度和逐级递进性评估。研究表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福利影响总体而言具有正向调节效应,但是福利提升效果不明显,甚至在个别年份存在福利下降的情况。进一步分析显示,公共财政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福利效应提升存在相应临界点。最后,依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本质内涵和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农村居民福利绩效和保障水平的对策建议,对于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令国 张晔 刘志彪
现有农地制度安排造成的高交易成本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土地流转,实现资源配置的重要障碍。自2011年开始全国试点的农地确权制度首次在实测基础上对农户承包地进行登记颁证,从而为农用地的大规模流转奠定了产权基础。为了探讨确权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我们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并在此框架下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2年的农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农地确权使得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可能性显著上升约4.9%,平均土地流转量上升了约0.37亩(将近1倍),土地租金率则大幅上升约43.3%。因此,农地确权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土地流转;同时也增强了农地的产权强度,从而提高...
关键词:
农地确权 交易成本 土地流转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啸 胡冰川 齐皓天 何忠伟
为测算食品价格变化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与福利的影响,本文利用1995-2012年全国30省市农村家庭食品消费数据,采用QUAIDS模型估算农村居民食品需求弹性,在此基础上测算了食品价格变化对农村家庭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基本符合恩格尔定律和班尼特法则。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弹性将进一步下降,淀粉类食品消费比例趋于减少,畜禽产品、蔬菜等营养食品消费量则趋于增加。食品消费结构将随着收入提高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均衡。分类食品消费福利损失具有异质性,对农村家庭福利影响最大的依次是粮食、肉类和蔬菜价格变化。总体来看,食品价格上涨使农民家庭总体福利受损。保障农民利益方面,直接补贴政...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丁志帆
引入常数相对风险规避效用函数,构建信息消费增速变动的福利效应模型,采用1993—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数据,从总体和收入分层视角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增速变动的福利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表明信息消费增速变动具有相当大的福利效应:信息消费增速提升1%,相当于在农户无限生命期界内每年增加0.39%~17.73%的信息消费产品或服务;而信息消费增速下降1%,相当于在其无限生命期界内每年减少0.52%~22.28%的信息消费产品或服务。同时,信息消费增速变动的福利效应具有明显的群体差异性,对高收入农户的影响比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建平 余晋晶 侯景怡
农地经营权流转有助于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推动乡村振兴。从金融支农视角探讨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的作用与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地理邻接关系空间权重矩阵构建SDM模型,定量分析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的直接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从金融支农视角探讨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地经营权流转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且这种作用在农业生产效率高的地区更明显;农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农地经营权流转有助于相邻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地经营权流转主要通过凸显农地金融资本属性、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因此,推进农地经营权流转不仅有助于直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而且有助于通过加大金融支农力度间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推进农地经营权流转、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必经之路。应优化农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制度,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以劳动力自由流动为基础推动农地经营权流转,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地经营权流转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金融支农服务水平,提高农地经营权流转中的金融支农绩效。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徐保根 韩璐
研究目的:对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演化规律和内在机理进行探讨,为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定量化依据。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非线性微分动态灰色系统建模方法和弛豫系数法。研究结果:(1)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各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作用。农村居民点集聚类型与农民人均收入、农地流转比例等密切相关,其中集聚类型和农民人均收入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最大。(2)在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系统中,集聚类型和农民人均收入是对系统发展起到支配作用的序参量,对引导系统向更高层次的有序状态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0元,农地流转...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红梅 廖丽君 吴黎 王秀峰
研究目的:在ArcGIS及ERDAS平台上应用SPOT5遥感影像,结合GPS实地样点测量,研究农村居民点内农地数量的测算方法。研究方法:3S技术与典型样点实测相结合。研究结果:巴彦县农村居民点内农地面积占居民点面积的10.1%。研究结论:影像解译获取农村居民点面积及其内农地所占比重,实地抽样量测农村居民点内农地获取影像解译面积校正系数,测算农村居民点内农地准确值的方法,在东北农村有推广价值。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伍中信 唐毅豪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财产性收入提升对于改善我国农村地区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可以助力实现产业兴旺的发展目标,为农村居民提供稳定可持续的经济来源。基于财产性收入的产权本质,本文对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升原理进行讨论,认为农地股权运作是我国当前提升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恰当选择。进一步,围绕上述话题对农地股权运作提出建议,认为应当加大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参与程度,同时完善相关流程制度,并对其现有产权模型进行创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臧旭恒 贺洋
本文旨在分析农村居民消费政策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机制、影响程度及政策效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家电下乡"政策为例,本文通过构造四组准实验,运用匹配双差法和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6年和2009年的数据,评估该类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政策对农村家庭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策实施的时间越长,对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而且这一作用随家庭净收入的增加而减弱。此外,基于宏观数据的分析表明,该类政策并未进一步引发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
关键词:
匹配双差法 农村居民消费 政策评估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耿鹏鹏 汪成云 赵亮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活跃农村要素市场,从而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新一轮农地确权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新一轮农地确权政策能够促进粮食生产。新一轮农地确权政策推动产权交易市场化和农地经营规模化,通过优化农地资源配置、签订书面合同和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促进粮食生产。市场化水平会弱化新一轮农地确权政策的粮食增产效应;社会化服务会强化新一轮农地确权政策的粮食增产效应。稳定地权、明晰界定地权边界的农业制度改革方向与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兼容,应统筹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推动农地流转人格化交易向市场化交易转型,从而有效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余劲 孙春阳
研究目的:分析国内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国内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驱动力、潜力、模式、效果评价等方面,但对宏观政策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公众参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规划的研究尤少。研究结论:应重视公众参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规划工作。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整理 公众参与 综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波动的福利分析——基于异质居民户的数值模拟
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
农产品国际贸易与价格变动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
收入视角下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1985~2006
农村居民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社会保障的视角
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空间效应视角的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波动如何影响了消费波动?——基于结构视角的实证研究
财政补贴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家电下乡”政策的反事实分析
基于消费需求视角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改善策略
中国现行的农地政策能有效抑制农地调整吗——基于全国村级数据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