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16)
2023(9940)
2022(8170)
2021(7672)
2020(6266)
2019(14371)
2018(13714)
2017(26300)
2016(13820)
2015(15508)
2014(14932)
2013(15301)
2012(14111)
2011(13120)
2010(12903)
2009(11922)
2008(11624)
2007(10172)
2006(9194)
2005(8070)
作者
(39062)
(34102)
(33192)
(31907)
(20850)
(16227)
(14827)
(13297)
(12726)
(11725)
(11517)
(11064)
(10697)
(10625)
(10530)
(10092)
(9689)
(9681)
(9550)
(9237)
(8424)
(8331)
(8133)
(7803)
(7706)
(7566)
(7194)
(7082)
(6820)
(6790)
学科
(70614)
经济(70557)
(46528)
(41668)
农业(30798)
管理(29586)
方法(27951)
数学(25964)
数学方法(25809)
中国(21055)
(19305)
企业(19305)
业经(17376)
(14530)
(14161)
贸易(14154)
地方(13898)
(13826)
(12926)
(12329)
收入(11900)
(11302)
农业经济(10506)
环境(10347)
(9981)
发展(9828)
(9817)
(9661)
银行(9650)
土地(9469)
机构
学院(204896)
大学(202503)
(99747)
经济(98245)
研究(76877)
管理(76802)
理学(67587)
理学院(66766)
管理学(65779)
管理学院(65429)
中国(60389)
(53317)
科学(45149)
(42293)
农业(40619)
(40004)
(38434)
业大(35491)
研究所(35218)
中心(34530)
财经(32593)
经济学(32197)
(30203)
经济学院(29370)
(28249)
(26968)
师范(26793)
(26701)
北京(26448)
科学院(25557)
基金
项目(142749)
科学(115102)
基金(109003)
研究(103982)
(96313)
国家(95511)
科学基金(81691)
社会(72109)
社会科(68278)
社会科学(68264)
基金项目(58347)
(52660)
自然(50573)
自然科(49435)
自然科学(49423)
自然科学基金(48582)
教育(44952)
(44437)
资助(43073)
编号(39584)
(33843)
(32363)
国家社会(32200)
重点(32036)
(31230)
成果(30170)
(29316)
中国(29251)
教育部(28702)
人文(27822)
期刊
(110744)
经济(110744)
研究(61602)
(57461)
中国(40856)
农业(39407)
科学(32661)
学报(32054)
(26171)
大学(25375)
学学(24522)
管理(23285)
业经(22798)
(20658)
金融(20658)
(19141)
经济研究(17278)
问题(16512)
财经(16064)
世界(14871)
技术(14453)
(13984)
农业经济(13751)
农村(13665)
(13665)
教育(12843)
资源(12825)
(12109)
经济问题(11340)
(10912)
共检索到3014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洪名勇  何玉凤  宋恒飞  
基于中国省域2003—2018年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农地流转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剖析农地流转对不同类型农民收入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上,农地流转与农民收入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趋于优化,但农地流转一直以滞后于农业收入为主,农地流转由同步于非农收入转为超前于非农收入。(2)在空间维度上,农地流转与不同类型农民收入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在不同省区之间差异明显。(3)农地流转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的提高,且农地流转对农民人均收入产生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虽然户均农地规模增加并没有显著提高非农收入,但农地的规模经济使得户均农地规模增加,显著促进了农业收入提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洪名勇  何玉凤  宋恒飞  
基于中国省域2003—2018年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农地流转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剖析农地流转对不同类型农民收入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上,农地流转与农民收入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趋于优化,但农地流转一直以滞后于农业收入为主,农地流转由同步于非农收入转为超前于非农收入。(2)在空间维度上,农地流转与不同类型农民收入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在不同省区之间差异明显。(3)农地流转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的提高,且农地流转对农民人均收入产生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虽然户均农地规模增加并没有显著提高非农收入,但农地的规模经济使得户均农地规模增加,显著促进了农业收入提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玉  潘瑜春  唐林楠  
通过构建时空耦合测度模型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系统分析2000—2014年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时空耦合协调特征,以期为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中度耦合水平的县域占全区县域总数的98.2%以上,总体处于中度耦合水平,距离良性共振耦合尚有差距。②2000—2014年,受区域农业禀赋、经济发展基础、政策倾斜等要素的影响,县域耦合协调性不高,多数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协调阶段,时序演变具有阶段性。③县域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以滞后和同步发展类型为主;农业超前发展、农业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玉  潘瑜春  唐林楠  
通过构建时空耦合测度模型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系统分析2000—2014年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时空耦合协调特征,以期为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中度耦合水平的县域占全区县域总数的98.2%以上,总体处于中度耦合水平,距离良性共振耦合尚有差距。②2000—2014年,受区域农业禀赋、经济发展基础、政策倾斜等要素的影响,县域耦合协调性不高,多数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协调阶段,时序演变具有阶段性。③县域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以滞后和同步发展类型为主;农业超前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基本同步的县域数目增多,农业发展滞后的县域数目减少。其中,拮抗滞后(Ⅰ)、拮抗同步(Ⅱ)、拮抗超前(Ⅲ)、磨合滞后(Ⅳ)、磨合同步(Ⅴ)、磨合超前(Ⅵ)是主要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42000—2014年,县域耦合协调性的空间集聚性显著,且呈现阶段性变化。建议未来因地制宜地采取调控手段和政策,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协调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冒佩华  徐骥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现有的农地制度备受争议。本文认为,土地经营权流转能促进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它的推广将使现有的土地制度得到完善,从这一视角研究农民收入问题可以填补已有文献的空白。本文借助2000年和2012年的农户家庭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平均处理效应(ATE)和受处理的平均处理效应(ATT)方法,实证分析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发现,土地流转能显著提高农户家庭的收入水平,实证结果表明,在平均意义下土地流转能使任意样本农户家庭和已流转土地的农户家庭的收入分别增加19%和33%。本研究的政策意义在于:鼓励和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可能是促进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和完善现有农地制度...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艳  韩红  
本文在分析制约农民收入增加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农民收入水平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并利用大量的统计资料和调查数据就不同收入水平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来自于农业的收入水平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和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对农地流转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两个定理并推导出相应的推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鸿渊  
在规范的农地流转市场缺失的条件下,政府介入农地流转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具有积极的探索性意义。而政府主导下的农地集体流转能否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是农地集体流转过程中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本文以现有的政府主导下的农地集体流转模式为研究样本,立足于农业生产、农村内部分化、劳动力市场结构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现实,对政府主导下的农地集体流转的收入增长效应和普适性意义进行了研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建军  胡继连  
农地流转已成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其对农民收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对农地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反事实的分析框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值匹配(PSM)方法分析了农地流转对我国农民收入和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过构建多元Probit模型计算倾向值,依据倾向值分别对租入与未流转、租出与未流转两组农户进行匹配,得出每一个流转户的反事实收入,利用反事实收入研究发现,农地租入与农地租出均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对比流转前后农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发现,整体而言农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马晓河   周婉冰  
新时期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农业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本文基于2002—2021年全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对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度实际水平、空间格局及分布动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观测期内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耦合协调关系呈稳定上升趋势,至2021年已达到优质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性特征明显,呈现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的阶梯形态;耦合协调度在区域内部有明显差异,我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耦合协调在观测期内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在新时期,提高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度,推动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协调发展,应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兼顾农民增收,以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为重点导向,全面激活农民种粮积极性,立足当前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发展的不平衡特征,将既能增产又能增收的农业政策措施作为落脚点,同时注重缩小、弥合区域间差距。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向豪  陈彤  卢冰冰  
[目的]农业发展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条件,农民增收可以有效促进区域农业发展,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规律为实现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文章研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1996—2015年南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耦合协调程度。[结果](1)在时间演化上,南疆农民收入增长长期滞后于农业发展,两者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状态;(2)两者耦合协调关系明显改观,由"九五"期初的中度失调阶段发展为"十二五"期末的中级协调阶段,总体上经历了"波动上升—缓慢上升—快速上升"的过程;(3)从空间分异角度来看,由于产业同质性逐渐增强,各地州耦合度变化趋同。[结论]南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相互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发展不够平衡。因此,通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能力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差异化与品质化布局来实现南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协调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钟国辉  
通过考虑空间溢出性,构建固定效应空间滞后模型,并利用2009—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农地征收、农地流转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征收面积每提高1%,农民人均收入将会降低0.039%,表明农地征收会降低农民人均收入;农地流转面积每提高1%,农民人均收入将会提高0.011%,表明农地流转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农地在征收过程中,应提高土地补偿费及农民就业能力,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同时积极稳妥推进农地有序流转,形成规模经营。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伟  李长健  
长江经济带土地流转模式主要有"政府+农民"型、"市场+资本"型、"交易中介+农业产业"型等三种。人地和谐性、经济发展性、城乡协调性、区域差异性是构成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内在耦合动力。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外在作用机制包括市场作用的深度、政府作用的力度、社区作用的宽度、制度作用的强度及资源作用的梯度。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优化应遵循安全化、多样化、阶段化、规范化、可持续化和法治化的路径。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晓华  
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在影响农民收入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合理问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盘活农村土地资产,通过制度变革的力量将农村土地资产尽快转化为土地资本。当前重点一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关系,明确地租范畴;二是积极培育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实现农村土地权利的可交易化;三是统一城乡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本在城乡之间的市场化流动;四是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经营使用权;五是改革农村土地税赋制度,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海燕  
[目的]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探讨农业政策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完善农业政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以农业大省江西省为例,在分析农业收入和农村政策的基础上,建立索洛增长方程分析农村政策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通过耦合系数进一步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结果] 1995—2017年江西省农业和农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呈增长趋势,其中1997—2000年政策的贡献率为负,因为在此时期江西省农业因灾害影响,其他时间段的政策贡献率均为正,以2012—2014年政策的贡献率最高,为77. 3%,这与农民收入的增长波动一致;此外耦合系数表明1995—1996年、2004—2011年、2012—2014年和2015—2017年4个时间段内政策的变动较高地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综合来看,农民收入增长与国家采用一系列农业改革措施密切相关。[结论]今后新农业政策的推行应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减负,农业发展,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旺妮  张榆琴  李学坤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的空间效应,并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民收入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的增收效果最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财政支农水平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而农业受灾害的上升、农业信贷的不合理分配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会阻碍农增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