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51)
- 2023(10875)
- 2022(9186)
- 2021(8765)
- 2020(7476)
- 2019(17661)
- 2018(17357)
- 2017(33753)
- 2016(18456)
- 2015(21026)
- 2014(20906)
- 2013(21327)
- 2012(20136)
- 2011(18341)
- 2010(18401)
- 2009(17408)
- 2008(17393)
- 2007(15819)
- 2006(13874)
- 2005(12535)
- 学科
- 济(87692)
- 经济(87622)
- 业(51353)
- 农(47708)
- 管理(41422)
- 方法(37545)
- 数学(34429)
- 数学方法(34200)
- 农业(31019)
- 企(28954)
- 企业(28954)
- 中国(24268)
- 业经(19166)
- 财(18411)
- 贸(18150)
- 贸易(18143)
- 易(17748)
- 学(17320)
- 制(16502)
- 地方(16428)
- 银(13019)
- 银行(12989)
- 发(12967)
- 行(12515)
- 融(12114)
- 金融(12112)
- 环境(11602)
- 体(11569)
- 策(11013)
- 农业经济(10416)
- 机构
- 学院(269940)
- 大学(269008)
- 济(124442)
- 经济(122270)
- 研究(100493)
- 管理(99993)
- 理学(86057)
- 理学院(85094)
- 管理学(83763)
- 管理学院(83279)
- 中国(79321)
- 农(65955)
- 科学(60483)
- 京(57085)
- 财(53111)
- 所(52398)
- 农业(51029)
- 研究所(47725)
- 中心(46388)
- 业大(45798)
- 财经(42357)
- 江(40554)
- 经济学(39486)
- 经(38756)
- 北京(36236)
- 经济学院(35937)
- 院(34767)
- 范(34604)
- 师范(34319)
- 科学院(32224)
- 基金
- 项目(177465)
- 科学(139540)
- 基金(131228)
- 研究(128929)
- 家(115684)
- 国家(114763)
- 科学基金(96182)
- 社会(83930)
- 社会科(79282)
- 社会科学(79261)
- 基金项目(69407)
- 省(66982)
- 自然(60548)
- 自然科(59074)
- 自然科学(59055)
- 自然科学基金(58024)
- 教育(56895)
- 划(56845)
- 资助(53770)
- 编号(51650)
- 成果(41654)
- 部(41415)
- 重点(40568)
- 发(40169)
- 农(36366)
- 国家社会(36127)
- 创(35882)
- 课题(34798)
- 教育部(34681)
- 中国(34591)
- 期刊
- 济(138300)
- 经济(138300)
- 研究(80766)
- 农(67117)
- 中国(52972)
- 农业(45566)
- 学报(44715)
- 科学(42133)
- 财(38903)
- 大学(33847)
- 学学(32343)
- 管理(30365)
- 融(28014)
- 金融(28014)
- 业经(25981)
- 业(23102)
- 经济研究(21794)
- 财经(20853)
- 教育(20714)
- 技术(20539)
- 问题(20137)
- 经(18029)
- 世界(17098)
- 贸(15802)
- 版(14778)
- 农村(14565)
- 村(14565)
- 资源(14289)
- 技术经济(14214)
- 农业经济(14186)
共检索到408290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朱道林 强真 毕继业
研究目的:农地征转用过程中的土地价格变化及其对农民利益的影响。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利用1990年以来的国家建设征地数据和农地产值、城市基准地价等数据,测算出1990—2003年间,农民集体在土地征收环节的贡献值约2.5万亿元;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与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损失更为严重。研究结论: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对农民利益损害严重,应推进征地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改革。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高延娜 朱道林 王霞 郑培
研究目的:确定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地征收价格构成及土地增值空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结果:(1)以被征地方为研究对象,从产权和消费者行为理论角度,确定农地征收价格构成。(2)以政府为对象,进行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成本收益分析,确定土地增值空间。研究结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农地为对象,不考虑“经济人”特点确定的农地征收价格是不完整的;(2)农地社会保障价格是农地征收价格的组成部分,其实质不是土地增值;(3)根据产权理论,政府正在逐渐还原农地征收价格。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伟 刘晓萍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增值的本质与源泉,然后分析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争论,最后提出一个解释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格局的理论框架,即"三阶段增值"方法,并运用该方法来分析我国土地增值收益究竟是如何分配的,基本结论可以总结为"涨价归资本",这一结论明显不同于"涨价归公(私)"的传统争议。
关键词:
土地增值 收益分配 农地转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徐进才 徐艳红 庞欣超 姚喜军 郝梦洁 靳春燕
研究目的:基于农地征收转用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的形成机理以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过程中参与主体的贡献及风险,探寻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比例。研究方法:德尔菲法、"贡献—风险"分析法。研究结果:投资增值、用途转变增值、供求增值和政策性增值对土地总增值的贡献比例分别为17%、51%、16%和16%;农民、集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对土地总增值的贡献比例为12%、22%、50%和16%;按照"贡献—风险"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法确定各参与主体的收益分配比例为农民、集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31%∶16%∶32%∶21%。研究结论:土地增值收益的形成主要是因投资、用途转换、供求关系变化以及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参与主体通过对增值因素产生作用对增值收益的形成做出相应的贡献,同时承担相应风险。"贡献—风险"分析法充分考虑了各方利益主体对土地增值收益的贡献及其承担的风险,体现了按贡献分配、按风险调节的分配思路,同时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利益,方法基本可行。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徐进才 徐艳红 庞欣超 姚喜军 郝梦洁 靳春燕
研究目的:基于农地征收转用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的形成机理以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过程中参与主体的贡献及风险,探寻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比例。研究方法:德尔菲法、"贡献—风险"分析法。研究结果:投资增值、用途转变增值、供求增值和政策性增值对土地总增值的贡献比例分别为17%、51%、16%和16%;农民、集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对土地总增值的贡献比例为12%、22%、50%和16%;按照"贡献—风险"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法确定各参与主体的收益分配比例为农民、集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31%∶16%∶32%∶21%。研究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曹飞
基于地租理论分析了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地租增值来源:自然增值、资本投入增值及超额需求引致的虚拟地租,其中后二者占据了地租增值的大部分。地方政府获得了第一次地租增值收益,房地产企业获得了社会平均利润和第二次地租增值收益,农民及农民集体获得农业地租。郑州市惠济区的案例表明:农民及农民集体、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分别获得地租增值部分的0.6%、58.8%和40.6%。由此说明当前的农地非农化地租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存在不少问题,应当以土地供给制度改革为首,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财税制度来优化农地地租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关键词:
地租增值 农地非农化 收益分配 利益主体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期陈 胡志平
"土地涨价归公"和"土地发展权国有"是被征农地增值收益归国有的主要经济依据。但根据产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土地涨价归公"实际上只能表明政府有权利"分享"被征农地的增值收益,而不表示被征农地增值收益归国家所有;另一方面,从权属性质看,国有土地发展权实际上是权力性质的,政府不能藉此而直接占有被征农地的增值收益。从产权经济逻辑看,被征农地的增值收益应该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于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土地涨价归公"思想和"土地发展权国有"思想容易混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导致权利主体错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培志 杨依山
文章基于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利益主体在被征农地增值分配中的短、中、长期博弈关系,利用讨价还价理论和动态博弈模型,对农地改变用途后增值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文章首先在界定企业和农民的初始禀赋、风险偏好和效用函数的基础上,求解并对比了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下企业和农民的博弈均衡解及其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政府采取功利主义和平等主义原则对企业和农民的讨价还价解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最后对现有征地政策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征地 讨价还价 功利主义 平等主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诸培新 唐鹏
农地征收出让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关系到"三农"发展甚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样本县市2006—2011年间农地征收与出让中的土地收益分配格局抽样调查与分析发现,尽管国家不断地提供农地征收补偿标准,但农地非农化征收与出让过程中农民的土地收益占土地出让收益比例偏低,约在3%~16%之间,而地方政府的收益份额在75%以上。其根源是现行的农地征收补偿原则是以农地的农用价值一次性补偿给失地农民及其集体,割断了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路径。保障农民土地收益权,构建农民长期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机制需要改革现行征地补偿制度,从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缩小征地补偿范围、市场化补偿、实物性补偿、失...
关键词:
农村土地 征收与补偿 增值收益 分配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臧俊梅 王万茂 陈茵茵
我国农地发展权的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农民权益尤其是失地农民权益问题。本文认为,过速的农地非农化产生的内在原因即由于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缺乏农地发展权这样一种产权制度安排而使得农地用途转变后巨大的土地增值分配混乱,引起土地权利相关主体的无序争夺,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巨大。当前,我国的农地发展权就是为适应土地用途管制、保护耕地和防止征地权被滥用的需要而设立的,是一项可以兼顾国家、农民集体及农民权益的独立支配的财产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郁玲 曲福田 冯忠垒
经营性征地和农地自发流转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长期以来强大的行政权力取代了土地发展权的权效。本文在总结我国现行农地发展权及其制度框架下农地增值收益分配概况的基础上,对市场化过程中农地流转和农地征用中的土地发展权进行了定位,提出将发展权归属于国家所有,并在此新制度框架下尝试重构农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机制,以达到既保证农民权益,又兼顾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
关键词:
农地发展权 增值收益 合理分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竹 张安录 黄凌翔
尽管不少文献对农地转用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但我国农地转用政策在农地-市地配置优化中的作用却较少受到关注。论文从外部性内化的视角出发,利用地方政府农地转用模型对土地用途管制、税费政策的作用机制和配置效应进行研究。在考虑多项政策影响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地方政府决策函数进行拟合,并结合近年来农地外部性测算的结果实证分析了农地转用政策的合理性及其对农地转用数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土地用途管制和税费政策均能显著地抑制农地转用数量,但政策的影响效果则存在差异。其中,税费政策的数量标准与外部性数量基本一致,但土地用途管制对农地转用的抑制效果已经超出了外部性内化的目标。根据这一结果,结论部分讨论了相应的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孟宏斌
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一些地方农地非农化征用倾向严重。由于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失地农民无法享有绝对地租,分配级差地租比例极低,失地农民农地增值收益分配权益受损害。为此,可通过转换政府征地角色、明确农地产权归属、规范农地征用目的、建立市场化补偿制度及完善失地农民安置制度等措施,既维护失地农民获取农地增值收益的权益,又化解潜在的农村征地冲突,确保城乡统筹发展基础上的"四化"目标协调同步实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孟宏斌
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一些地方农地非农化征用倾向严重。由于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失地农民无法享有绝对地租,分配级差地租比例极低,失地农民农地增值收益分配权益受损害。为此,可通过转换政府征地角色、明确农地产权归属、规范农地征用目的、建立市场化补偿制度及完善失地农民安置制度等措施,既维护失地农民获取农地增值收益的权益,又化解潜在的农村征地冲突,确保城乡统筹发展基础上的"四化"目标协调同步实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建超 吴群
分析土地整理给农用地带来的增值效益,以地租理论和利息、利润理论为基础,研究在农用地流转条件下和非农用地流转条件下农地整理增值收益的分配机制,本文提出了明晰产权、建立WebGIS农地资源信息系统、加强政府引导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收益和农地的合理利用等建议。
关键词:
农用地整理 土地流转 增值收益分配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