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43)
2023(10619)
2022(8828)
2021(8359)
2020(6992)
2019(15953)
2018(15724)
2017(30152)
2016(16468)
2015(18298)
2014(17994)
2013(18134)
2012(16923)
2011(15569)
2010(15665)
2009(14900)
2008(14692)
2007(13197)
2006(11930)
2005(11001)
作者
(46032)
(39586)
(38749)
(37126)
(24520)
(18741)
(17305)
(15280)
(14910)
(13702)
(13675)
(13020)
(12579)
(12570)
(12460)
(11912)
(11467)
(11312)
(11212)
(11136)
(10160)
(9672)
(9404)
(9019)
(8866)
(8802)
(8620)
(8496)
(7896)
(7764)
学科
(73873)
经济(73774)
(53637)
(46471)
管理(45408)
(32058)
企业(32058)
农业(30641)
方法(27253)
数学(24559)
数学方法(24389)
中国(22748)
(20499)
业经(19974)
(18980)
(15272)
(14969)
贸易(14961)
(14738)
(13038)
(12801)
银行(12785)
地方(12380)
(12380)
(12305)
体制(11863)
(11744)
金融(11742)
环境(10972)
(10934)
机构
学院(238618)
大学(237781)
(113343)
经济(111520)
管理(89979)
研究(88377)
理学(77481)
理学院(76641)
管理学(75639)
管理学院(75199)
中国(70922)
(56615)
(50703)
(50187)
科学(49831)
(44350)
农业(43196)
研究所(39961)
中心(39884)
财经(39701)
业大(38999)
(36339)
经济学(35946)
(35444)
经济学院(32320)
北京(31744)
(31047)
(29374)
财经大学(29119)
师范(29114)
基金
项目(157748)
科学(126218)
基金(118533)
研究(117666)
(103606)
国家(102729)
科学基金(87562)
社会(79548)
社会科(75260)
社会科学(75245)
基金项目(62340)
(58596)
自然(53485)
自然科(52193)
自然科学(52180)
教育(51813)
自然科学基金(51303)
(49470)
资助(47845)
编号(45992)
(37949)
成果(37437)
重点(35905)
(35568)
(35131)
国家社会(34748)
(32421)
教育部(32415)
(32261)
中国(31873)
期刊
(130517)
经济(130517)
研究(74553)
(60072)
中国(52691)
农业(40642)
(37946)
学报(36793)
科学(36576)
管理(30828)
大学(29574)
学学(28373)
(27074)
金融(27074)
业经(24724)
财经(20690)
(19793)
经济研究(19706)
教育(18938)
问题(18810)
技术(18090)
(17891)
世界(16323)
农村(14616)
(14616)
(14137)
农业经济(14043)
(12836)
经济问题(12776)
国际(12218)
共检索到368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守英  
中国农村在近期发生的以包产到户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变迁,自它发生之日起至今,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核心。在本文中,我们拟侧重于经济学方法在具体分析中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不打算卷入是“私有制好,国有制好,还是集体所有制好”的争论,而是将注意力主要放在现行农地制度结构中存在哪些因素在制约着农户的投资、积累和长期预期。因此,本文不是一个对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应该朝什么样的方向迈进才有出路的药方,而是对有待改进的制度因素的刻画,而且在分析这些制约因素时将着眼点放在农户层次上。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郑风田  
一、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产权残缺 (一)虚设的所有权 首先现行土地所有权者地权界定不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办法》对此规定:农村土地应该由村所有,也可以由乡村所有和组所有。在此规定下,现实中的“集体所有”大多数为村民小组所有,但也有地权界定不清楚的,常常引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虚置。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没什么了不起,但实际上土地所有权不明晰,侵蚀行为就难免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怀  
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多重困境:产权主体模糊,导致产权残缺;"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腐败";农民没有"退出权",导致该制度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为了解决中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本文提出"渐进性合约型制度安排",即"以确权为基础,以合约为纽带,以法治为保障",推动农地制度顺利变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怀  
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多重困境:产权主体模糊,导致产权残缺;"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腐败";农民没有"退出权",导致该制度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为了解决中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本文提出"渐进性合约型制度安排",即"以确权为基础,以合约为纽带,以法治为保障",推动农地制度顺利变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廖长林  高洁  
征地过程中农民集体土地产权的残缺表面上看是现行的土地管理法造成的,根源则在宪法第十条。而宪法第十条与第十二条之间存在严重的法理冲突。消除冲突的关键在于,必须从平等保护的立宪本源出发,确保农民集体土地作为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宪法第十条的相关条款和整个土地管理法进行修订。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崔春生  林健  
针对联盟收益值部分未知的区间合作博弈,定义了残缺区间合作博弈的相关概念。基于合作博弈的超可加性,建立了联盟区间收益值的一致性验证模型。通过构造正、负理想分配及其与收益分配向量之间的偏差,给出了残缺区间合作博弈的区间Ideal-Shapley值求解模型,分析了区间Ideal-Shapley值的合理性与存在性。利用上述模型求解农地污染联合治理的节约成本分摊策略,验证了区间Ideal-Shapley值求解模型的有效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凤芹  谢适汀  
本文由农地合约进而推广至一般合约 ,得出两个结论 :( 1 )合约的存在依赖于产权的可分割性和可交易性。产权的这一特性导致了权利的不同组合 ,从而导致了可供选择的众多的合约安排。 ( 2 )合约的选择依赖于交易成本的大小。每一种合约安排 ,因为交易成本不同 ,合约的选择也就不同。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何晓星  
中国农地的具体使用,正日益分化为两种制度:分户使用的确权确地制度,以及由农地组织使用的确权不确地制度。应当从农业外部而不是内部,从农业对于非农产业的相对价格变迁来探究当代农业成为弱质产业的根本原因,从而得出两种农地制度分别产生的理由。为此提出"双重合约"这一理论新框架。鉴于任何交易与合约都具有外部性,因此一切合约都是内外合约相结合的双重合约,其中"内公外私"双重合约是一般组织的基本特征。农地制度的双重合约,是分别由宏观外部和微观村社内部的农业与非农产业,以及内部农户之间的合约构成的,由于这些内外合约的产权性质不同而构成不同的农地制度。两种农地使用制度的分别产生,取决于组织即内公外私合约是否产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骏  杨莹莹  
在实现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产权是影响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因素。以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为出发点,运用土地产权对农户土地流转影响的经验研究,结合中外土地流转的不同路径分析,分析土地产权残缺性下,土地预期、虚拟控制权、土地制度路径依赖等因素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土地产权制度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根本原因,而具体的影响机制则取决于"虚拟控制权"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建锋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在中国运行了近30年,实践证明,这一制度设计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度运行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在现实中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这一制度又逐渐曝露出缺陷和不足,制度运行也衍生出很多问题。本文试图运用产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剖析我国农地承包经营制的所有权主体虚置、权能残缺以及使用权的设定不完整、运行不稳定等问题,探索性的提出了我国农地制度的改革设想:调整农地产权结构,积极发挥产权功能;改革国家惠农政策,创造良好的农地产权制度运行环境;培育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成玉  
失地农民是有别于普通农民、城市市民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农地产权残缺。农地产权的残缺表现在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残缺几个方面。在农地产权完整的情况下,土地所有者或出售或自己经营所获得的收益应该是无差异的,我国农地产权的残缺致使农地的一些收益农民无法实现或分享。我国现有的农地制度安排有其历史背景,需要从短期和远期两个方面进行完善,使失地农民能够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和收益分享。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罗必良  
本文基于产权界定与产权实施的概念梳理认为40年来中国农地经营制度变革,从最初农民对农地产权的争权与国家的还权,到后来稳定承包关系与农地确权,其核心主线主要是围绕产权界定来展开的,其基本的制度目标是试图通过赋予农民以承包土地的排他权并强化其稳定预期,来促进农地流转与农业规模经营。但是,产权强化并未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文章强调,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不能仅仅局限于农地产权界定层面的制度安排,更要探索产权实施层面的经营方式转型。降低农地产权的实施成本,依赖于交易制度的创新及其组织选择。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明月  胡竹枝  
分析了现行农地征用制度对农地产权的侵害 ,以及其运行过程中所折射的农地产权的残缺。提出要完善农地产权需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引入市场化手段改革征地制度 ;二是进行农地产权制度建设 ,即明确所有权主体 ,界定产权边界 ,设立农地发展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姚顺波  
本文运用马克思产权经济学理论和西方产权经济学理论 ,论述了交易权是产权权利束中一项不可或缺权能。界定了产权残缺的概念。运用产权残缺这一概念分析了林权的残缺 ,指出林权残缺特别是对林地交易权和林木交易权的限制和剥夺是妨碍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马义华  
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经30多年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也表现出一定的消极作用,阻碍了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文章针对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实施农村土地证券化的思路,并建议:继续推动和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农村土地证券化信用担保、信用评估体系;建立和健全相关法规,为土地证券化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