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69)
2023(13209)
2022(10995)
2021(10142)
2020(8465)
2019(19324)
2018(18972)
2017(36256)
2016(19238)
2015(21700)
2014(21003)
2013(21187)
2012(20098)
2011(18686)
2010(18818)
2009(17981)
2008(17531)
2007(15795)
2006(14626)
2005(13561)
作者
(54735)
(46965)
(45982)
(44032)
(29441)
(22206)
(20589)
(18062)
(17710)
(16421)
(16293)
(15270)
(15132)
(14918)
(14708)
(14169)
(13473)
(13350)
(13172)
(12936)
(12025)
(11385)
(11213)
(10822)
(10570)
(10428)
(10075)
(9956)
(9430)
(9119)
学科
(105269)
经济(105155)
(56205)
管理(51639)
(47676)
(34223)
企业(34223)
方法(33827)
农业(31559)
数学(30080)
数学方法(29840)
中国(28073)
业经(23448)
地方(23134)
(21757)
(20619)
(18203)
(17238)
贸易(17225)
(16791)
(16356)
(15061)
银行(15048)
(14894)
金融(14892)
(14864)
(14631)
环境(14501)
地方经济(13460)
(13072)
机构
大学(283992)
学院(283704)
(139292)
经济(136989)
研究(107949)
管理(104761)
理学(89348)
理学院(88362)
管理学(87045)
管理学院(86516)
中国(85321)
(62163)
(60331)
(60196)
科学(59459)
(54337)
研究所(48633)
财经(48206)
中心(48070)
农业(45801)
经济学(44664)
(43864)
(43395)
业大(42764)
经济学院(39938)
北京(38557)
(37626)
(36022)
师范(35774)
财经大学(35227)
基金
项目(181830)
科学(145132)
研究(136285)
基金(135897)
(118293)
国家(117294)
科学基金(99779)
社会(92980)
社会科(88016)
社会科学(87999)
基金项目(70766)
(67627)
教育(60069)
自然(59747)
自然科(58323)
自然科学(58310)
自然科学基金(57287)
(56613)
资助(55047)
编号(52763)
成果(43610)
(42981)
(41332)
重点(41307)
国家社会(40667)
(39519)
教育部(37089)
(37002)
课题(36946)
中国(36303)
期刊
(167271)
经济(167271)
研究(94238)
中国(64128)
(63070)
(46361)
农业(42410)
学报(41924)
科学(41782)
管理(38933)
大学(33908)
(32470)
金融(32470)
学学(32191)
业经(27925)
经济研究(26282)
财经(25598)
教育(24245)
技术(23304)
问题(22848)
(22218)
(21322)
世界(19744)
(17995)
国际(15851)
技术经济(15831)
农村(15493)
(15493)
经济问题(15235)
农业经济(14615)
共检索到455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继刚  
学术界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探讨大多基于已有的规范认识之上,局限性很大。文章试图通过重新审视建国以来有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历程,找出变迁的内在逻辑,得出农地改革要符合农民的认知和意愿,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统一是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农地制度改革必须以农民的发展权为基础,有效的产权配置是农地改革成功的关键,只有在这样的理论指引下,抛弃各种已有模式的局限,中国农地制度改革才有希望。这不仅关系到历史经验的厘清,更是当下农地制度改革能否继续深入的前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罗红云  
人民公社期间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产权绝对归公社所有逐步调整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再到人民公社后期以生产队为主体的集体经营制度被以农户家庭个体经营所代替,最终导致人民公社制度解体的制度变迁过程。导致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土地制度不断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业生产的长期低效是根本;农民对这一制度的长期抵制和不断创新是促使其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制度供给方利益的分化为最终的制度变迁提供了契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何一鸣  罗必良  高少慧  
从产权管制放松的视角理解中国农地制度变迁,构建关于农地产权管制放松的博弈与经济效应模型,并运用1958—2011年间的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反历史假设计量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国家管制农地产权产生租金耗散,农民因此寻租,从而获得农地的剩余索取权。从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承包体制的农地制度变迁使得农地剩余索取权从国家手中转到农户手里。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和农业边际产量因而提高,过去的农业资源低效配置状况从而得到改善,最终表现为农业经济绩效的提高。因此,中国的农业经济增长源于国家对农地产权管制的放松。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业进  田汉族  
1949-2001中国教育服务供给经历了一个从完全政府控制到逐步有市场介入的演变过程。中国的教育服务供给安排强烈地受到国家经济战略及以后发生的经济改革的影响。本文利用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教育服务的供给安排的结构与变迁给出一个解释。对变迁的原因、过程以及随着2001年加入WTO后教育服务供给安排可能的变迁前景作了一个初步的描述和展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冀县卿  钱忠好  
产权结构主要通过产权完整性和产权完全性两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改革开放后,尽管农村一直普遍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形式,但在农户层面上农地产权完整性和完全性不断增强。农地产权结构的不断变迁支撑着中国农业的持续增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海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过一系列的重大变革之后,最终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到现在,这项制度已经作为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固定下来,而土地的家庭承包制也随之作为农村的基本土地产权制度固定下来。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分析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过程,指出了土地制度变迁的未来趋势,提出了几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创新模式。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夏玉莲  曾福生  
采用时期加权的两阶段广义最小二乘法,分析了1958—1977年、1978—2002年、2003—2010年三个阶段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对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得出结论:农地制度变迁本身及其对农业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的内生配置作用共同影响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其经济绩效明显;在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和农地流转制度合法化的背景下,农地作为资本的杠杆性功能更强。最后针对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加速增强农地的资本杠杆功能、为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开拓有效途径提出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邓宏图  崔宝敏  
自我国农村社会经济转型开始至今,许多有关农村制度变迁与合约选择的文献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深深影响了学术界、决策界对家庭承包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判断。本文对此进行了严格的理论评析。交易成本不仅产生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委托代理,也产生于人们所缔结的合约结构或所选择的组织形态不能与产权的多重属性达成必要的一致。与流行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农村集体产权或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仍然是可选择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概要性地比较了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产权与联产承包制下的集体产权的各自特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许秋起  
金融外部市场化推动国有金融改革的理论思路对转轨实践的解释有限,中国国有金融制度变迁需要探索新的解释理论。考察中央政府控制金融的效用函数及其变量结构的阶段性特征,应成为解释中国国有金融制度演进规律的一条关键线索,而国有金融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佐证了这一观点。因此,调整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现有的权力结构,从产权角度考虑问题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思路。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谢建国  唐建平  
在一个不对称信息的分析框架下,本文建立了一个中国股票上市发行监管制度变迁模型。文章认为,中国股票上市发行监管制度的变迁是一个诱致性变迁过程而非强制性变迁过程,公司的整体价值差异与投资者的学习效率对制度变迁的时间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上市门槛的设置对制度变迁时间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认为制度变迁将触及一部分机构或个人的利益从而导致制度变迁的周期延长,并不具有理论上的正确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志刚  曲福田  
本文概括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地制度各主要创新形式的特征及地区差异 ,并以此为基础 ,提出了多种农地制度创新的出现源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农地权利需求的差异这一理论假说。然后通过对江苏省和江西省农地制度演变与农地绩效的计量分析 ,对该假说作了初步验证。本文认为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对农地收益权和使用权的需求较转让权强 ;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则对农地转让权和使用权具有强偏好。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喜梅  彭建刚  
本文尝试引入系统隐功能的概念,对经济变迁中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演进逻辑重新进行了解释,认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虽然存在资源配置等显功能的不足,但其支持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成功转轨的隐功能明显,两相权衡,中国农村金融还是有效的。按此思路,今后农村金融的改革也要综合考虑其显功能和隐功能,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丰雷  张明辉  韩松  江丽  
超越"强制性—诱致性变迁"二分法,构建动态制度变迁模型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和难题。本文初步构建了一个以个体和权威为主体,包含制度变迁成本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并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历程中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权威决策是正式规则的主要来源,个体共同认知则是非正式约束的主要来源,二者共同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制度变迁成本是重要的激励约束因素,制度变迁的速度则取决于制度变迁成本与个体认知、权威决策三者的一致性程度,一个高效、有序的制度变迁过程应尽量避免三者的背离和冲突。因此,政府主导进行的农地制度改革应特别关注农民认知,尊重农民意愿;对具有高变迁成本的制度变迁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适时建立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并在改革的速度与质量之间做好权衡,以减少改革阻力,提高改革效率。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宁  何兴邦  王舒娟  
基于地权结构细分视角,本文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改革进行了文献述评。已有研究在农地产权内涵、地权变动与农地市场发展间的关系、地权变动影响农业生产绩效的机理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方面,缺乏对地权结构细分特征深入且逻辑一致的探讨。为此,本文提出,可以通00利的行为特征差异角度来界定地权结构细分,并借此划分细分农地使用权、农地收益权和农地处分权三项权利的实践发展阶段。然后,可以先通过租值耗散、市场演变与结构细分的理论逻辑,来探究地权变迁呈现结构细分特征的原因;再通过分析该特征所带来的农户排斥国家和集体等其他主体干预的程度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发展的内在路径,探究地权结构细分影响农业生产绩效变化的内在机制。最后,在分析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内容与地权结构细分关系的基础上,回答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农地"三权分置"的问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洪名勇  
马克思是较早将国家整合到制度变迁中去的经济学家。通过对蕴藏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经典著作的研读和挖掘,发现马克思不仅有自己的制度变迁模型,而且还将这一模型应用到对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分析,形成马克思的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模型。马克思模型重视非正式制度在农地产权制度中的地位,强调国家(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模型对于建国以来农地制度变迁无疑是最具有解释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