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83)
- 2023(16839)
- 2022(14386)
- 2021(13436)
- 2020(11056)
- 2019(25570)
- 2018(25215)
- 2017(47748)
- 2016(26070)
- 2015(29340)
- 2014(29101)
- 2013(29197)
- 2012(26918)
- 2011(24704)
- 2010(24392)
- 2009(22231)
- 2008(21583)
- 2007(18690)
- 2006(16476)
- 2005(14398)
- 学科
- 济(107854)
- 经济(107744)
- 业(72439)
- 管理(68217)
- 企(49883)
- 企业(49883)
- 农(49023)
- 方法(46453)
- 数学(41190)
- 数学方法(40822)
- 农业(32400)
- 中国(30534)
- 业经(25738)
- 学(24496)
- 财(23546)
- 贸(21725)
- 贸易(21716)
- 易(21204)
- 地方(20532)
- 制(19638)
- 环境(19377)
- 技术(16107)
- 和(15883)
- 银(15850)
- 发(15820)
- 银行(15778)
- 行(15152)
- 融(15080)
- 金融(15079)
- 划(14627)
- 机构
- 大学(373551)
- 学院(372364)
- 济(154736)
- 经济(151824)
- 管理(144747)
- 研究(134228)
- 理学(126450)
- 理学院(125004)
- 管理学(122918)
- 管理学院(122271)
- 中国(100798)
- 科学(85611)
- 农(85031)
- 京(80014)
- 所(69199)
- 农业(66339)
- 业大(66299)
- 财(64178)
- 研究所(63840)
- 中心(60439)
- 江(52348)
- 财经(52184)
- 北京(50315)
- 范(48306)
- 经(48001)
- 师范(47761)
- 院(47473)
- 经济学(46017)
- 农业大学(42278)
- 科学院(42184)
- 基金
- 项目(262818)
- 科学(205242)
- 基金(191774)
- 研究(186648)
- 家(170745)
- 国家(169339)
- 科学基金(142932)
- 社会(118544)
- 社会科(112052)
- 社会科学(112022)
- 基金项目(102349)
- 省(101424)
- 自然(94189)
- 自然科(91978)
- 自然科学(91949)
- 自然科学基金(90304)
- 划(86294)
- 教育(83353)
- 资助(77981)
- 编号(74727)
- 重点(59365)
- 成果(59105)
- 部(58171)
- 发(57079)
- 创(54358)
- 创新(50875)
- 课题(50758)
- 科研(50687)
- 国家社会(49441)
- 计划(49104)
- 期刊
- 济(167822)
- 经济(167822)
- 研究(106865)
- 农(83433)
- 中国(71769)
- 学报(69265)
- 科学(61568)
- 农业(57071)
- 大学(51469)
- 学学(48847)
- 管理(48042)
- 财(44836)
- 教育(35440)
- 融(32603)
- 金融(32603)
- 业经(31245)
- 技术(28633)
- 业(28396)
- 经济研究(26233)
- 财经(24603)
- 问题(23071)
- 经(21100)
- 版(20066)
- 业大(19521)
- 科技(19489)
- 世界(18791)
- 资源(18514)
- 图书(18433)
- 技术经济(17650)
- 贸(17515)
共检索到5435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独孤昌慧
基于化肥、灌溉、农药、农膜等6方面碳源测算了1990—2016年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省级农地利用碳排放量以及相关驱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处于增长状态,年均增长率为3.13%,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年均增长率为-1.94%。(2)各省份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产值相关,同时受制于省级碳排放强度的作用。(3)经过因素分解发现,农业就业占比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但在总量上还低于农业人均GDP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呈现增长态势。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LMDI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俊杰
农地生产和利用所导致碳排放大幅增加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基于农地利用的6个主要方面碳源,测算分析表明,1993-2010年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等民族地区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速分别为8.59%,4.09%,3.04%,5.48%,8.20%,2.06%,6.63%和6.95%。进一步通过LMDI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效率因素、结构因素以及人口规模因素对碳排放以抑制作用为主,但效果不明显且区域间差异较大;而农业经济水平则对农地利用碳排放具有较强推动作用,与1993年相比,1994-2010年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
关键词:
农地利用 碳排放 因素分解 LMDI模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亚红 马燕玲 陈秉谱
利用2000-2011年甘肃省农业投入的六大类碳源相关数据,对甘肃省历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得出:从2000年起,甘肃省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以年均6.0%和5.8%的增速上升。六类碳源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和灌溉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8%,17.7%,7.6%,5.4%,0.3%,1.1%。运用LMDI模型对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1-2011年,由生产效率、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和劳动力规模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量比分别为:-15.18%、-4.46%、44.19%和0.34%。由此表明,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农地利用 碳排放 LMDI模型 因素分解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洪凯 朱子玉
农地利用碳排放加速了农地污染。从化肥、农药、农膜、农机、灌溉、翻耕等六方面测算并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珠三角)1996—2014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珠三角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均处于阶段性上涨态势,各地区之间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均差异悬殊,农业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增长产生正效应,农地利用效率和农业劳动力则对碳减排具有推动作用。降低农地利用碳排放,需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创新生产方式与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钦萍 杨建州
如何减少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日益引发关注,作为农业的参与主体农户,无疑会对碳排放量的产生造成影响。因此,从碳排放视角出发研究农户农地利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决策单位,采集福建9个县市257份调查数据,测算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和翻耕六种碳源的排放量。结果表明,户均碳排放量的地区差异和农户间差距都较大,而产生碳排放的最主要行为是农户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为探究农户农地利用主要碳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这两个行为的各个显著因素,发现对这两个行为的影响因素虽有不同,但经营者状况、农业政策与服务则是共同、主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农户农地利用行为 影响因素 福建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雪琪 李波
从碳中和视角出发,考虑农地利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固”与“排”的平衡,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2005—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农地利用效率,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及动态演进趋势,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模型)探讨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时空异质性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农地利用效率上升至相对有效水平,其中西南地区最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陷入“内卷化”陷阱,各地区农地利用效率的差异呈“扩大-缩小-扩大”的变化趋势;(2)相较OLS和GWR模型,GTWR模型解释力和拟合效果更好,种植结构对农地利用效率影响最大且为正向影响;(3)各影响因素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呈时空异质性;(4)各因素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东西方向的变化趋势大于南北方向,城镇化的影响在东西方向上最敏感,复种指数的影响在南北方向上最敏感。最后,为因地制宜制定农地低碳高效利用政策提供启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雪琪 李波
从碳中和视角出发,考虑农地利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固”与“排”的平衡,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2005—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农地利用效率,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及动态演进趋势,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模型)探讨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时空异质性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农地利用效率上升至相对有效水平,其中西南地区最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陷入“内卷化”陷阱,各地区农地利用效率的差异呈“扩大-缩小-扩大”的变化趋势;(2)相较OLS和GWR模型,GTWR模型解释力和拟合效果更好,种植结构对农地利用效率影响最大且为正向影响;(3)各影响因素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呈时空异质性;(4)各因素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东西方向的变化趋势大于南北方向,城镇化的影响在东西方向上最敏感,复种指数的影响在南北方向上最敏感。最后,为因地制宜制定农地低碳高效利用政策提供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杰 张胜 王涛
文章基于1999—2015年中国各省土地利用、能源、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方法、STIRPAT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土地利用(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碳排放总体以碳吸收为主,并以114.19×104t/a(P<0.001)的线性速率增加。(2)各省由能源消税折算的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增加规模较大,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P<0.001),表明短期内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碳减排存在经济发展惯性阻力。(3)建设用地碳排放是中国及其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体,土地利用的碳吸收量仅占其5.5%左右。(4)中国及各省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持续降低,而人均碳排放强度在持续升高。(5)影响中国及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因素主要为第二产业产值,其他依次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产值、人口数量和第一产业产值。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能源消耗 碳排放强度 中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冯杰 王涛
以1989~2013年中国统计数据为基础,借助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和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起主导作用。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碳汇略有增加,但远不能抵消建设用地碳源作用。2土地利用碳排放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89~1996年碳排放量稳定增加、1997~2001年碳排放量缓慢增加、2002~2007年碳排放量急剧增加、2008~2013年碳排放量快速增加阶段。3研究时段内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减小,人均碳排放强度增加。4土地利用碳排放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与GDP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闫庆武 陈宇涵 移明昊 张定祥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分布、交通路网等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净碳排放量为1.07×10~8t、1.13×10~8t、1.37×10~8t,排放量随着时间推移明显增加。(2)土地利用类型极大地影响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碳排放,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的土地,碳排放量明显高于主要地类为非耕地的相同面积土地;耕地中,旱地的碳排放程度高于水田和水浇地。(3)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用复杂。自然因素中,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起巨大的主导作用;其次为表层土壤泥沙含量、高程等;交通因素反映人类活动,其对碳排放起正向作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直接影响着区域碳效应,采取相关举措进行碳减排、碳增汇,是推动东北地区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地理加权回归 东北地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戴小文 漆雁斌 唐宏
由于考虑了因消耗中间载能生产资料而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农业隐含碳排放较一般核算方法下的农业碳排放核算更加全面。本研究根据1990-2010年投入产出数据核算了中国农业隐含碳排放,比较了两种碳排放核算方法下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差异,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利用Kaya恒等式分解原理将其分解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一般技术进步以及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四类因素。研究表明:经济规模因素对农业隐含碳排放做出了主要正向贡献,一般技术进步因素也在大部分年份对其表现出正向驱动,经济结构因素与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因素则是负向驱动农业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根据隐含碳排放性质与特点,针对中国农业隐含碳驱动因素,采取防止一般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江龙 李平星 高金龙
区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中国经济发达、经济关联密切、产业格局变化剧烈的泛长三角地区为案例,分析1990年以来典型年份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时间演变,解析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总体格局稳中有变,核心区16个城市排放量占比大都超过50%。(2)以2005年为拐点,之前外围城市增长幅度较低,之后外围城市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外围地区碳排放量占比从2005年的33%快速增加至2014年的47%,区域碳排放量的空间集聚度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3)碳排放格局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各异。其中,工业生产、城镇化建设及人口集聚仍是现阶段泛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固定资产与外商投资对区域碳排放的作用呈增强趋势,但其作用强度较工业生产、城镇化建设、人口集聚要小。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脱钩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余 姜博 赵映慧 赵毅 邹铁安 薛睿
基于遥感数据,利用GIS,ESDA和GWR模型,分析东北三省2000—2018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及空间相关性,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东北三省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类型相互转变明显。(2)2000—2018年东北三省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增长率达31.3%;土地利用净碳排放区域差异显著,高值区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沈阳和大连,低值区集中在大兴安岭、长白山等山区。(3)Moran’sI指数呈先增后降趋势,整体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局部热点区分布在辽宁省的阜新、锦州、鞍山、营口和大连,冷点区集中在黑龙江省的鹤岗、双鸭山、鸡西和佳木斯及吉林省的白山和通化。(4)东北三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地利用强度、工业结构、总人口。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世鑫 李二玲 赵金彩 胥亚男
研究目的:揭示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双碳”目标下把握区域碳排放变化规律、制定农业碳减排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黄河流域78个市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耕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空间热点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1)2005—2020年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倒U型”特征,这基本符合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的变化规律;(2)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性明显并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碳排放强度低值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中游及上游地区,高值区则位于下游地区的河南、山东两省;(3)农地的规模化经营、农作物种植结构“趋粮化”对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农业机械投入、复种程度、农业财政支持则表现为正向驱动,且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黄河流域各区域之间的耕地利用碳排放差异显著,且驱动因素亦不相同,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耕地利用策略和碳减排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博
采用LMDI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基于1991~2008年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量变动趋势。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与人均碳排放量成正比关系,与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成反比关系,且这两个因素与人均碳排放量呈倒U型曲线关系。这说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碳排放量仍在增加。因此,我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尤其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能源结构 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