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96)
2023(14005)
2022(11821)
2021(11186)
2020(9471)
2019(22205)
2018(21986)
2017(41719)
2016(22979)
2015(25908)
2014(25824)
2013(25678)
2012(23989)
2011(21869)
2010(21999)
2009(20855)
2008(21027)
2007(19051)
2006(16976)
2005(15506)
作者
(64806)
(55010)
(54574)
(52174)
(34616)
(26189)
(24696)
(21308)
(20763)
(19433)
(18855)
(18298)
(17426)
(17378)
(17273)
(16975)
(16344)
(15944)
(15886)
(15674)
(13931)
(13558)
(13270)
(12492)
(12476)
(12393)
(12153)
(12103)
(11070)
(10966)
学科
(99897)
经济(99775)
(67982)
管理(63201)
(48869)
(46273)
企业(46273)
方法(39569)
数学(35245)
数学方法(34934)
农业(32168)
中国(29158)
(26041)
(25720)
业经(24913)
(20320)
贸易(20312)
(19898)
(18165)
(17699)
地方(17664)
(17189)
银行(17161)
(16508)
(15993)
金融(15989)
(14438)
体制(14145)
(14118)
财务(14086)
机构
学院(329392)
大学(329086)
(146878)
经济(144105)
管理(123848)
研究(118168)
理学(105883)
理学院(104707)
管理学(103183)
管理学院(102562)
中国(93129)
(69510)
(69396)
(68611)
科学(68538)
(60388)
中心(54383)
研究所(54269)
农业(53497)
财经(53137)
业大(50904)
(50569)
(48335)
经济学(45860)
北京(44201)
(42771)
师范(42393)
经济学院(41272)
(41226)
(39010)
基金
项目(212694)
科学(167979)
研究(159261)
基金(155763)
(135499)
国家(134287)
科学基金(114000)
社会(103573)
社会科(97912)
社会科学(97884)
基金项目(82201)
(81697)
教育(72341)
自然(70303)
自然科(68630)
自然科学(68608)
(68587)
自然科学基金(67430)
编号(64736)
资助(62780)
成果(53746)
(49414)
重点(48217)
(46915)
课题(44657)
(44346)
(44138)
国家社会(43906)
教育部(42355)
(41540)
期刊
(169546)
经济(169546)
研究(103023)
中国(71699)
(70460)
(53569)
学报(50495)
科学(47803)
农业(47360)
管理(42679)
大学(39361)
学学(37124)
(36547)
金融(36547)
教育(34381)
业经(30539)
技术(27201)
财经(27076)
经济研究(26224)
(23932)
问题(23493)
(23333)
世界(19086)
(18733)
(17362)
技术经济(16608)
国际(15895)
农村(15876)
(15876)
经济问题(15499)
共检索到510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香合  赵金龙  胡建  
农地产权制度的演进有一定机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演进的方向和方式主要取决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中央政府的执政理念。摸索前进、渐进变革成为其最重要的特征。但渐进性改革留下的硬骨头越来越难啃,不同阶层农民对产权制度变革的诉求差异巨大,农地产权相关政策之间、政策和法律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这些都使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越来越困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香合  赵金龙  胡建  
农地产权制度的演进有一定机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演进的方向和方式主要取决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中央政府的执政理念。摸索前进、渐进变革成为其最重要的特征。但渐进性改革留下的硬骨头越来越难啃,不同阶层农民对产权制度变革的诉求差异巨大,农地产权相关政策之间、政策和法律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这些都使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越来越困难。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宁  何兴邦  王舒娟  
基于地权结构细分视角,本文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改革进行了文献述评。已有研究在农地产权内涵、地权变动与农地市场发展间的关系、地权变动影响农业生产绩效的机理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方面,缺乏对地权结构细分特征深入且逻辑一致的探讨。为此,本文提出,可以通00利的行为特征差异角度来界定地权结构细分,并借此划分细分农地使用权、农地收益权和农地处分权三项权利的实践发展阶段。然后,可以先通过租值耗散、市场演变与结构细分的理论逻辑,来探究地权变迁呈现结构细分特征的原因;再通过分析该特征所带来的农户排斥国家和集体等其他主体干预的程度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发展的内在路径,探究地权结构细分影响农业生产绩效变化的内在机制。最后,在分析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内容与地权结构细分关系的基础上,回答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农地"三权分置"的问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冀县卿  钱忠好  
改革四十年来,中国政府在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为主的制度框架下,不断变革农地产权制度,农地产权制度历经农地集体所有权与农地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到新时代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历史变迁。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农地产权制度与制度环境不断耦合的过程,它以不断提升农地产权明晰程度且农民获得越来越充分的土地权利为导向、在制度边际上沿着既定路径持续进行着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并实现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未来农地产权制度应当按照"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要求,适时顺应制度环境的变化在制度边际上进行调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并赋予农民更多更充分的土地权利,努力达成农民和政府之间的一致同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炜  丁延武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土地要素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优化配置的制度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改革任务艰巨、法律制约突出、现实问题较多、潜在风险较大等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的问题。本文在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建立农村现代产权制度和实现生产要素城乡之间合法、有序、自由流动的目标,提出了以开放式改革为基本方式争取国家保护、以组织形态创新为突破口降低交易成本、以股份制为路径运用提升产权改革成果、以农民自主和仲裁制度为核心健全产权保护机制等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谢宗藩  姜军松  
产权制度是权力主体博弈所形成的利益分配制度。通过对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演化的历史考察,发现将产权赋予产权主体并不能使其自动获得排他性产权,而应在赋予产权主体产权的同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即保障产权不受侵蚀的力量。只有权力与权利统一,产权主体才真正拥有完整的排他性产权。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盛济川  
本文对传统的新兴古典模型进行了动态化处理,在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过程中引入制度试验的概念,讨论知识在制度试验中的作用,将时间维度和知识问题引入模型,求解瓦尔拉斯序贯均衡及其超边际比较动态分析,从试验费用的农地产权制度对社会搜索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制度的影响角度,揭示制度变迁的机理,认为实现中国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前提,是建立自由定价制度和农地市场体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多长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中国生态脆弱地区国有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与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目标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反映出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现行国有农地私人承包制的局限性。经验事实表明,土地国有制并不必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私有化亦非治理生态危机的良方。在生态脆弱的国有农地上,建立生态保护区并以政府“生态采购”的方式管理国有农地,同时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契约机制,将是未来国有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理性选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罗红云  
本文认为继续现行农地制度将导致农地资源的持续低效利用,并将进一步加大制度运行成本。实行将农地所有权归国家,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归农民的国家与农民混和所有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既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背离、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同时又能在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一改革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可行性。而建立民主的强化市场型政府是这一产权制度改革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红  姜军松  
农地占有关系是农地产权关系的内在质的规定性。百年来,中国农地产权占有关系改革始终秉持农地公有制发展方向的"初心",肩负为广大农民争取更多地权占有利益的"使命",通过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奠定坚实的物质与制度双重支持基础。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中,存在农地主体的地权占有权能不尽充分与完善,农地占有关系与农业生产力及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问题。鉴此,应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农地所有权主体和非所有权主体的地权占有权能,发展农地公有权和使用权两个市场,着力优化社会主义农地占有产权关系。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肖盼晴  
集体产权是日本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权利形态,权责对等、全员一致、严格准入等是其基本特征。基于不同的背景和目标,日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经历了由各入会集团主导的“自主变革”和政府主导的“被动改革”等不同阶段。虽然中日两国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在所有制基础、法律规定和权利行使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日本近百年来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对我国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其经验表明,由内而外的“主动改革”更利于满足集体成员的多样化需求。集体产权的权能应按需进行有限拓展,而不是自上而下行政强制赋权。“去集体化”有利于成员短期利益的获得,但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以户固权”影响成员个体权利的实现,要建立按股投票与按人投票相结合的表决方式。并要加强对外部主体的审查和限制,对不同主体赋予不同类型的权利,同时由多元主体共同承担集体的监督责任。据此,最终使地域共同体在集体产权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成员个体权利拓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联兵  
制度是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内生变量,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是制度经济学的两大基石。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变迁有其特定时代背景。改革的特征是:(1)诱致性与强制性的结合;(2)意识形态的影响;(3)渐进式改革。改革的效果是:(1)稳定粮食产量,但这次产权改革给农民带来的种粮激励不太明显;(2)农业规模经营逐步发展,但受到交易费用、非农就业岗位、农民意识形态的限制;(3)农民收入提高,涉农纠纷缓解,但仍受到复杂现实条件制约;(4)产权关系变化进一步促进村域治理机制变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淑清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着主体缺位、产权残缺和农地分散经营等缺陷,但是农地承载的社会稳定、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等职能,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农地集体所有可以以村民小组为范围,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建立独立的集体经济组织。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滕卫双  
本文分析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和实践中的困境,尝试提出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可行性建议,以期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