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61)
- 2023(19847)
- 2022(16781)
- 2021(15746)
- 2020(12991)
- 2019(29732)
- 2018(29408)
- 2017(55428)
- 2016(30185)
- 2015(33762)
- 2014(33388)
- 2013(33208)
- 2012(30724)
- 2011(27882)
- 2010(27767)
- 2009(25436)
- 2008(24774)
- 2007(21826)
- 2006(19145)
- 2005(16606)
- 学科
- 济(123979)
- 经济(123856)
- 业(85815)
- 管理(80256)
- 企(63414)
- 企业(63414)
- 农(52811)
- 方法(51435)
- 数学(43876)
- 数学方法(43464)
- 中国(35014)
- 农业(34969)
- 业经(32371)
- 地方(28159)
- 财(26705)
- 学(26610)
- 贸(23727)
- 贸易(23710)
- 技术(23444)
- 易(23071)
- 制(22436)
- 环境(19101)
- 理论(18932)
- 和(18528)
- 银(17951)
- 银行(17879)
- 发(17551)
- 行(17148)
- 融(16914)
- 金融(16911)
- 机构
- 学院(427851)
- 大学(426109)
- 济(174088)
- 经济(170595)
- 管理(165306)
- 研究(150435)
- 理学(143814)
- 理学院(142119)
- 管理学(139754)
- 管理学院(138983)
- 中国(112123)
- 科学(95764)
- 京(91025)
- 农(90176)
- 所(76423)
- 财(73459)
- 业大(72228)
- 研究所(70361)
- 农业(69997)
- 中心(68002)
- 江(62145)
- 财经(59257)
- 范(57182)
- 北京(57069)
- 师范(56583)
- 经(54194)
- 院(53641)
- 经济学(52015)
- 州(50228)
- 经济学院(47056)
- 基金
- 项目(299025)
- 科学(234262)
- 基金(216072)
- 研究(215718)
- 家(191275)
- 国家(189617)
- 科学基金(160927)
- 社会(137154)
- 社会科(129684)
- 社会科学(129649)
- 省(117796)
- 基金项目(115445)
- 自然(104509)
- 自然科(102019)
- 自然科学(101985)
- 自然科学基金(100182)
- 划(98729)
- 教育(96759)
- 编号(86872)
- 资助(86740)
- 成果(69489)
- 重点(67539)
- 发(65891)
- 部(65201)
- 创(64686)
- 创新(60000)
- 课题(59989)
- 国家社会(56834)
- 科研(56540)
- 教育部(54892)
- 期刊
- 济(192947)
- 经济(192947)
- 研究(122837)
- 农(88661)
- 中国(85516)
- 学报(75812)
- 科学(68552)
- 农业(60504)
- 管理(57686)
- 大学(56984)
- 学学(53970)
- 财(52558)
- 教育(45831)
- 融(36420)
- 金融(36420)
- 业经(36218)
- 技术(34488)
- 业(30918)
- 经济研究(29752)
- 财经(28125)
- 问题(26581)
- 经(24294)
- 科技(23554)
- 版(23103)
- 图书(21087)
- 业大(20969)
- 资源(20704)
- 技术经济(20564)
- 世界(19939)
- 现代(18925)
共检索到6262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学鑫 陈世强 薛诺稳
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城市区位倾向的反思,认为城市尽管提供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如集中的市场、众多的大学、科研机构与支持行业等,但并非是其形成演化的唯一区位选择,农区同样也可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通过对河南省民权县"画虎村"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分析,发现由血缘、亲缘与地缘关系构成的非贸易性联系、文化传统、偶然历史事件,在我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初期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政府的适时介入则是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后继发展的"催化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学鑫
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城市趋向的反思,认为城市尽管提供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但并非是唯一区位选择,农区同样也可以形成。通过对河南省民权县王公庄绘画产业集群的分析,发现影响其形成演化的主导因素,主要是由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关系构成的社会资本;在众多诱发因素中,确有偶然因素起关键作用,但"偶然"机会只青睐于某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区"经济精英";在集群形成的早期,模仿起着重要作用,但模仿及其因果累积循环,易造成集群发展的路径依赖;对于农区市场力量驱动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关政府部门的适时介入有利于构建集群与外界交流的知识管道,从而弥补农区大学、科研机构及相关支持行业的缺乏。对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城市区位因素,还发现影响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主导因素,与城市的并不完全相同,主要是农区独特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西方学者所谓的"地方纷杂、噪音、创意环境、创意场域"等概念,相当于我国农区的社会关系,只不过西方概念的视角立足于知识传播与技术学习创新;农区"家庭作坊"这种组织,是否落后、必须进(产业)园,尚待进一步证实。某种意义上,我国农区家庭作坊优于西方都市中的创意"工作室"。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学鑫
文章通过对石佛寺玉雕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因素与动力分析,发现农区技术工艺传承与厚重文化氛围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有关政府的适时介入、引导和强化非常必要;农区特有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等社会资本,对集群早期的农户间模仿与地方知识系统的构建尤为重要;市场—集聚—市场的因果累积循环,以及集群与外界知识交流管道的不断拓展,推动着集群的进一步演化。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发展机理 农区 石佛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瀑
传统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因其深深植根于当地,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具有不可复制性,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就业拓展。该文以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牡丹画"创意产业集群为例,深入探讨传统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对区域就业创造效应的机理及面临的障碍,提出政府需适时介入,从规范市场竞争、拓展销售市场、持续发展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方面,促进创意产业集群发挥更大的就业创造效应。
关键词:
传统农区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就业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覃成林 李二玲
目前,学术界对内地农区产业集群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基于对河南农区产业集群所做的实地调查,初步探讨了内地农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演变的阶段与机理,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主要结论:内地农区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个别农民利用偶然机遇开拓出商业机会,特定地区传统生产工艺与产业文化所决定的产业发展"路径依赖"效应,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人际关系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打工农民返乡创业所产生的扩散效应。其演化过程可分为手工作坊生产与原始积累,机械化生产与快速发展,内部分工与地方生产系统形成3个阶段。这个过程主要受4种机制的支配,即,创新与模仿的交互作用,促使产业集群不断实现规...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农区 河南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许家伟 乔家君 李小建
文章试图以演化的视角和生命周期理论的观点来审视欠发达农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把产业集群的发展分为产生、成长、成熟、跃迁(包含衰退和新的成长)四个阶段,强调了农区产业集群发展中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地方政府的合理干预。地方政府在延迟甚至阻止产业集群的衰退、延长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和新产业集群的培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欠发达农区 产业集群 生命周期 演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娜琳 李小建
专业村消失因素的分析对专业村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经验性借鉴意义。本文以曾经发展较好而今消失的日本理想大根萝卜种植业专业村——河南省郏县前王庄村为例,通过分析该专业村的发展历程,探寻专业村迅速消失的原因。研究发现,影响专业村消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专业项目自身属性因素,如地方特色不明显;2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因素,如比较优势变化;3生产规模扩张限制因素,如空间非均质性;4龙头企业管理因素,如行为主体间利益不一致。基于此,文章指出鉴于我国多数村域的环境与发展条件,区域专业化生产或许能从根本上破除专业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专业村 农户 消失 河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聪 刘彦随
我国农区人多地少、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入探讨农区城镇化格局与发展要因对于推进农区城镇化进程十分必要。以河南省为例,综合运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2000—2010年该省城镇化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且表现出"高慢低快"(城镇化率高的地区增长缓慢,城镇化率低的地区增长迅速)的趋势,县域间城镇化率差距不断减小;河南县域城镇化水平整体空间集聚特征不显著,而独立区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别是低水平城镇化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缺乏高水平城镇化集中区;人口密度、人均GDP、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等已经成为当前推动河南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崔卫国 李裕瑞 刘彦随
以黄淮海平原南端的郸城县为例,利用157个农户、63个村干部的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以及村级农业普查数据、县域遥感影像资料及各类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我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调控策略。研究认为:①产业空心化、基建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和宅地空心化是农村空心化的四个主要特征;②农村空心化的形成可理解为特定城乡地域系统内城乡二元制度体系作用于农村"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而产生的一种不良演化结果,资源禀赋与地理区位是其资源环境诱因、历史基础与社会文化是其社会经济诱因、城乡二元制度体系是其外源性制度原因,而不同维度农村空心化之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也不可忽视;③农村空心化调控的核...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更和 陈淑兰 李小建
对农户打工区位的研究是认识农民工流动空间规律的基础。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市三个不同类型典型样本村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户打工区位的选择具有明显的打工簇现象,在自然村尺度上,少数的打工簇集中了多数的打工者。其形成主要由打工决策和打工区位选择中打工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决定,主要基于传统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关系网络在打工簇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种子打工者和潜在打工者在由关系强度决定的博弈中造成了打工簇的形成和扩散。
关键词:
打工簇 关系网络 农户 中部农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更和 刘清臻 乔家君 李小建
期望务工距离反映了农民务工地决策中的距离选择偏好,对其研究有助于在微观层面了解农民工流动的倾向和规律。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市三个不同类型样本村的实证研究,发现务工者的期望务工距离整体分散、局部集中,具有"U"型分布规律,同时具有一定惯性,但整体而言仍以本地为主。在期望务工距离选择模型中,年龄、上学年限、家庭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地形等因子达到了显著水平。年龄较大者、学历较低者、家庭人口较多者期望在本地务工的概率较大,经济较发达村和地形起伏度较大村的务工者,期望在本地务工的概率较大,反之亦然。
关键词:
期望务工距离 农民 农区 中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乔家君 赵威
利用ArcviewGIS软件,对河南省2109个乡镇35个村级属性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结论如下:河南省农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高低交错的空间格局,欠发达农区占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区集中于河南省中北部,外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据时空耦合(时空转换)规律,将河南省农区经济的发展划分为贫困阶段、温饱阶段、发展阶段、小康阶段和富裕阶段,空间上呈明显分异。河南省农区经济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密切关联,村镇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交通、地形、原有发展基础对农区经济水平及其差异均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农区经济 村域经济 时空演化 河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家伟 李培蕾 乔家君 何长涛
以河南省开封县黄龙产业集聚区相邻的王胖庄为研究区域,利用实地调研数据,采用统计方法和SPSS17.0软件计量分析,探讨了村域经济对产业集聚区的响应机制。①产业升级。农户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增多。同时,粮食作物逐渐转向经济作物。②职业转化。通过务工、自主创业以及外出务工回流的方式实现了村域人口在就业空间上的转移。③思想冲击。耕地的重要程度降低,从事非农产业的积极性提升,生活方式高级化,向往城市生活的愿望强烈。④分化加剧。面对外界刺激,农户逐渐分化为发展型,稳定型和衰退型。⑤农户对产业集聚区的响应程度与核心劳动力年龄、人均耕地面积呈负相关,与劳动力教育年限、劳动力数量呈正相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淑兰 刘立平 付景保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河南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及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旅游部门结构效益差别大,但总体竞争能力较强;河南省旅游产业综合效益水平较低,但旅游业市场潜力巨大。从创意旅游角度,提出河南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建议: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通过资源整合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以产品创新促使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创意拓展旅游产业链,以业态创新促使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蒋雁 吴克烈
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创意产业区本身的特征,通过对杭州四大创意产业区的实地调研,探索性地提出了杭州创意产业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创意本身的特征、创新环境、网络环境和政府支持等四个维度。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并构建了创意产业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最后给出了提升杭州创意产业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创意产业区 影响因素 因子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